从原有的装备业务切入到数据业务,完成从制造业到互联网行业的转变,从项目化销售模式转为市场化销售模式,如今,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兰信”)基于在海洋科技领域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通过海底IDC(数据中心)打开了海兰信业务的天花板,再次在资本市场踏上了新的征程。
为进一步探讨海底IDC新思路、新理念,近期,海兰信动作频频。8月15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绿色数据中心(海底IDC)高峰论坛”上,正式对外发布了海底IDC解决方案。
据海兰信方面介绍,海底IDC是在“新基建”背景下,根据陆海统筹、集约用海需求,综合利用前沿海洋工程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形成的,具备节能减排、多能互补优势,建立在海底一定深度的标准化、模块化、高密度、绿色节能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IDC(数据中心)作为承载数字经济的基石,受益于新基建政策推动,业务端景气度持续上行。尤其是中国一线城市多集中在沿海,对数据中心需求最为迫切,在沿海地区建设海底IDC,潜在的发展空间巨大,需求或迎来大爆发。
一组数据或许能够说明中国IDC市场的发展迅猛。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IDC服务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中国IDC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354亿美元,2017-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1%。
“公司深耕海洋产业近二十年,对一些海底工程技术难题,如海底容器的腐蚀问题、抗水压问题,密封性问题等,都具有多种成熟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公司收购了深圳欧特海洋后,公司在深海装备的线缆接驳技术、施工布放经验、载人常压潜水、以海底配电和控制模块(输变电装置)与海底不间断电源系统为核心形成的深海电站综合解决方案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海兰信国际团队专家解释称,“因为海底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可靠的水下装备工程施工经验尤为重要,非短期内可学习复制。”
由此可见,海底IDC不仅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也具有极高的经验壁垒。海兰信方面预计,短期内国内不存在竞争对手。
此外,在商业化应用上,海兰信集团副总裁徐坦表示,“海底IDC具备低能耗、低成本、低延时、省资源、多能互补、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以及建设周期短并可模块化生产的优势,相对于陆上IDC拥有更高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徐坦解释称,“一方面,可以保障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符合节能环保的政策需求,减少电量使用和淡水浪费。所以,建设海底IDC是有其必要性的。”
为了打通IDC产业链,进一步推进海底IDC建设在海南先行先试,服务于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兰信还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海南有限公司、联想(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以及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针对建设与布局海底IDC制定了5年规划。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启动选址、施缆、安装调试等前期准备工作,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对海底IDC进行近一年的运营与设备测试,2022下半年开始,向政府、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逐步推广,2023下半年年实现海底IDC的全面商用与推广。”徐坦透露,“未来5年内,在中国近海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地方政府、金融、企业、互联网用户,全面建设系列海底IDC项目。”
“海底IDC是海兰信第一次开发完全市场化的业务。”海兰信方面表示,“公司目前销售的产品主要包括军品和民品,这两类产品基本属于对公或对军的项目化销售模式,项目化销售模式易受政策环境变化、计划执行进度、项目差异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公司业务增长的不确定性。而海底IDC面向国内千亿元级别的市场容量和行业高景气度,加之海底IDC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使海底IDC成为完全市场化的销售模式,或导致对公司的估值模型发生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