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日常管理是基础,激发干劲是关键。济钢制定专门政策,对引进人才加强工作量化,实施动态管理,将合同用工和柔性用工有机结合,将工作绩效和收入分配紧密挂钩,深挖引进人才专业潜力,增强他们创新的动力。
8月31日讯今年2月,在青岛技术开发区工作多年的硕士研究生于海博,被市场化选聘为济钢规划总监。作为高端引进人才,于海博运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卓有成效。
“在济钢‘十三五’规划设计阶段,于海博从专业视角对方案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改进意见;在几个新产业(300832)转型项目的实施落地上,他也多次对接,跑市场,找客户,促进了项目迅速进展。”在评价于海博半年多的整体工作效果时,济钢党委组织部干部人才室副主任王志钢表示满意。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济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价值观,加强人才工程系统建设,健全外部人才的招才引智机制和内部后备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增强了济钢转型的创新驱动力,提高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加快转型发展,实现“二次创业、重塑济钢”目标,济钢建立招才引智团队,以高端引领、服务支撑、以用为本为原则,综合运用项目引才、柔性引才、站点引才模式,分批引进包括博士后在内的5名高端人才、32名高校毕业生,还将引进2名职业经理人,以缓解专业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
“济钢要转型,‘有钢’变‘无钢’,就要发展新产业,实施新项目,急需高质量、多层次、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才,招聘工作确实难做。我们通过组合化手段,实施按需求、定制化、多维度招才引智,来破解人才引进渠道稀少、形式单一的问题,从而确保了重点项目和紧缺专业的需求。”在谈到济钢人才引进工作时,济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金秋表示。
人才引进,日常管理是基础,激发干劲是关键。济钢制定专门政策,对引进人才加强工作量化,实施动态管理,将合同用工和柔性用工有机结合,将工作绩效和收入分配紧密挂钩,深挖引进人才专业潜力,增强他们创新的动力。
“不能只管引进,不求结果。按照有关制度,我们与引进人才定期交流,征求意见。同时阶段考核,按期聘用,真正为他们搭舞台,下指标,帮助他们解难题,促发展。”济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苗刚说,“必须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探索形成具有济钢集团特色的政策融通、流程畅通、部门融通的招才引智体系。”
专业引进人才是“塔尖”,后备管理人才是“塔基”。在发挥好专业人才“头雁”效应的同时,后备管理人才培养更是济钢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济钢主业中层干部管理层呈现年龄老化、知识退化、干部断层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二次创业、重塑济钢”的核心问题。
“2017年济钢集团主业停产时,我们中层干部平均年龄52岁,45岁以下年轻干部只占到5.8%,远远不能适应由生产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的现代企业发展需求。”济钢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文涛介绍。
为激励年轻干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竞相出彩,从2018年开始,济钢集团制定和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按照“集中选拔,分层备用”的选拔原则,分四个管理层级,共计选拔出不同层级的后备管理干部187名。
济钢利用周末时间,历时5个月,集中开展了以职业经理人培训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培训,重点培养后备管理干部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经营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思变能力、创新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等。
为了进一步让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济钢集团切实抓好济钢集团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孵化,采取了明确专职导师、组织系统培训、强化轮岗锻炼等选拔培养方式,从党性修养到能力素质、从理论水平到实践锻炼,全方位培养和锻炼各层级后备管理干部。同时引入竞争管理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考核晋升办法,结合年终考核、民主评议、综合研判、干部考察等结果,每年对干部队伍进行调整补充。
截至目前,在187人的后备管理干部队伍中,有20多名40岁以下管理7级人员经过组织程序,得到提拔重用,走上了中层领导管理岗位。
今年38岁的工程硕士、济钢资产管理副经理鲁宏洲,就是去年新提拔的年轻后备干部。不到1年时间,通过混所有制改革、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等工作,他就为济钢集团创效200多万元。“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济钢的转型发展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作为我个人来讲,一定不负组织期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济钢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活力迸发,产业初具规模,企业持续发展。今年上半年,济钢实现营业收入118.06亿元,同比增加20.3%,利润同比增加18.28%,转型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
“双管齐下,多措并举,打通济钢转型发展人才工程的‘任督二脉’,培养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智慧担当、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以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推动济钢加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于未来,山钢集团副总经理,济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薄涛信心满满。(通讯员: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