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兼首席战略官高孟轩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加速了智慧城市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认识到建设数字化政府的必要性,决心增加投入。
智慧城市提升抗疫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疫情期间,平安智慧城市团队做了哪些支持抗疫的项目?
高孟轩:疫情发生后,政府对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化领域需求非常大,我们最开始帮政府做医疗资源的调度,在疫情期间提供疫情预测系统、各种快速获取信息的工具,疫情告一段落后又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辅助政府决策。
我们从1月20日开始做疫情预测,用的是内外部数据结合多模态数据建模型,报告每个省市未来1天和7天的疑似、确诊,入院、康复及死亡人数。随着更多地方给到我们数据,我们预测的精准度达到了97%以上。
这个预测报告最初是给地方政府用于分析,后面国务院也要求我们每日提交。
疫情发生后,政府发现很多政务功能都迫切需要搬到线上。我们帮深圳市政府做的i深圳,注册量1600多万,几天就上线了口罩预约功能、疫情防控采购物资申报系统。3月底,中小企业口罩预约系统已经向10万多家中小型企业发放1000多万个口罩,防控物资采购申报系统服务了800多家企业。
不浪费每一次危机
证券时报记者:疫情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什么启示?该怎么反思和总结?
高孟轩:每次大型公共事件过后都会留下财富。2003年非典之后,我们国家建立了疾控中心这样的传染病直报系统,各个地方医疗机构可以直报到国家疾控中心。
这次疫情对于政府管理、决策,以及整个医疗系统带来的考验都很大。尤其是公共卫生系统,从这次疫情我们看出,大医院成为抗疫主要力量,基层医院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我们说的“小病不出社区,或者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距离还很遥远。城市公共医疗系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现在很多医院都有电子病历了,很多区域也在建设区域性医疗平台,站在公共卫生系统的角度考虑,其实可以让机器去阅读从基层到大医院的医疗数据,去发现和预警一些疑似传染病以及散播的情况,甚至可以预警未知的传染病。
保护与开发应并举
证券时报记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该如何看待信息化、智能化带来的信息滥用问题?当前最新法律法规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高孟轩:数据就像是一件武器,自身没有好和坏,好人拿来可以用在好的地方,坏人则拿来做坏事。
在抗疫过程中,数据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已经形成共识。要确保数据用在该用的地方,不能被批量地拿出去,在这一点上,政府是非常重视信息安全的,管控也十分严格。应该如何规范数据的使用范围,如何让数据脱敏之后发挥其价值,这方面的法律法规、配套保障措施还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