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资讯> 公司新闻> “A拆A”再添新例 中天科技拟分拆海缆子公司独立上市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A拆A”再添新例 中天科技拟分拆海缆子公司独立上市

2020-09-08 编辑:网站编辑 有689人参与 手机查看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让企业上市有了多样选择,A股公司分拆上市的热情也被点燃。同花顺统计显示,2020年初至今,A股已有超40家上市公司宣布将分拆旗下子公司在A股上市。近日,“A拆A”队伍再添新成员,中天科技宣布董事会拟授权公司及中天科技海缆管理层启动中天科技海缆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中天科技董事会秘书杨栋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企业上市的跑道有了多元选择,公司将中天科技海缆公司分拆上市,不仅能更清晰的体现中天海缆估值水平,还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和中天海缆之间的业务独立性,让双方业务更聚焦。”

    16年沉淀

    海缆业务大放异彩

    中天科技以光纤通信起家,于2002年10月24日登陆资本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天科技已形成光通信、电网建设、新能源、海洋装备、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多元产业格局。

    记者了解到,中天科技于1999年正式进入海洋装备领域,2004年公司专门成立了海缆子公司——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海缆”)。历经16年的沉淀,中天海缆凭借着稳定、专业的技术以及与国际化接轨的经营团队,建立了海缆研究所与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全球海缆最具竞争力十强企业之一。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天海缆净利润分别为0.91亿元、1.37亿元和4.72亿元。2020年上半年,疫情大背景下,中天海缆仍逆势增长,中期净利达4.26亿元。

    “2019年,中天海缆营收约占中天科技营业收入的13.76%。当前中天海缆在手订单约100亿元,业绩增长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海缆业务可以说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杨栋云告诉记者,“目前上市公司直接持有中天海缆96.20%的股权,通过全资控制的子公司中天金投有限公司间接持有中天海缆3.80%的股权。分拆上市后,中天海缆仍在公司合并报表范围之内,相应的资产、收入、利润仍将在中天科技合并报表层面体现。”

    清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A股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不仅可以拓宽A股公司子公司融资渠道、获得股权二次溢价等,未来还将形成示范效应,激励更多的上市公司去孵化创新企业,然后分拆登陆创业板、科创板等上市跑道,形成良性循环。”

    拟借力资本市场

    激发新活力

    得益于国内外海上风电业务的高速发展,海上风电建设迎来大规模装机浪潮,中天海缆业务也得以快速增长,整体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中天海缆之所以得以快速成长,这与公司一直坚持通过全球化产业布局加强自主创新,持续打造勇于开拓的先锋队不无关系。

    据杨栋云介绍,中天科技海缆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授权的行业唯一的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先后承担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及4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体技术水平和实力位居行业前列。

    中天海缆国内率先研发成功三芯110kV、三芯220kV交流海底光电复合缆,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产品成功应用于珠海桂山、三峡响水风电场。除此以外,中天海缆还在全球率先研发成功世界最高电压等级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交流海缆系统,成功应用于国网浙江舟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还参与南网南澳±160kV、国网舟山±200kV、国网厦门±320kV、三峡如东±400kV四个世界先进的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设,代表中国率先研制成功超高压±525kV柔性直流电缆,实现中国柔性直流电缆国产化发展的“五级跳”。

    “分拆海缆业务单独上市我们也希望能激活其管理体制,增强海缆业务的持续竞争力,同时也希望通过中天海缆独立上市,进一步优化对员工的激励方案,深挖经营层团队潜力,提升公司团队稳定性。”杨栋云表示。

    杨栋云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启动中天海缆在境内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将对中天科技海缆进行股份制改造,但目前尚未确定上市“跑道”。

    宋清辉表示,建议A股公司在选择是否分拆子公司上市时要全面考量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考虑分拆上市是否有利于促进子公司的业务发展,是否有助于提升两者的业务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