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资金投入快速实现规模扩张,把经营产品变成经营用户,做大估值、以股权的增值赚快钱,这是中国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成功路径。11月7日,俞敏洪表示,在线教育在中国被炒得过热了,热得投资者投钱已经不理性了。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1-11月,国内在线教育行业共披露融资事件89起,与2019年同期披露的136起融资事件相比,减少了34.56%。尽管融资事件数同比减少,但融资总额却大幅度增长,截至11月末,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披露的融资金额共计约388亿元,较比2019年同期的108.75亿元,增长了256.78%。融资寒冬中,资本对在线教育企业的追逐热情不减反增。
在线教育行业融资持续高热
俞敏洪在公开演讲中提到,“2020年全年,资本向在线教育领域输入了近150亿美元,但在线教育的收入只有几百亿元人民币。”
一方面,理性的声音是资本市场呼唤理性投资,一方面是在线教育企业大打营销战,因此塑造了在线教育行业的“三高”特征:融资额度高、亏损金额高、营销成本高。
今年,在线教育行业已上市的企业轮流爆出亏损消息:流利说Q1净亏损1.97亿元、网易有道Q2净亏损2.58亿元、跟谁学Q3单季度亏损9亿元。近期,一起教育“流血”上市,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分别为6.56、9.64、9.75亿元。
行业亏损持续扩大、用户个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国内在线教育行业身陷怪圈。
乐乐课堂创始人兼CEO毛颖认为:“在线教育拆开来说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教育,互联网的打法就是获客、流量、做大规模再变现。但教育行业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内容,用效果说话。”这或许正是在线教育企业身陷亏损漩涡的原因。
可以预见的是,在线教育行业若不能从根本上寻找到企业自身发展动能,仅仅依靠资金输血,或将面临着ofo一样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至今,教育行业还没有出现靠规模获得定价权的超级巨头,纵使新东方、好未来等巨头深耕20余年,渗透率也不过5%。加上各地的学情、考情不同,各个地区的“小巨头”林立,想快速圈地、抢夺市场话语权也绝非易事。
“教育行业不太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毛颖认为,“更多是几家巨头共存,再分别满足不同城市、不同家长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快”与“慢”的抉择
“教育是个慢行业,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提高效率,提升学习效果。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各地教育水平、师资力量、考试方向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毛颖认为,这导致教育市场具备容量超大,但需求极其个性化的双重特征。
换言之,在线教育用单一或者统一的产品服务模式满足海量用户接受教育的需求,却无法满足教育市场的个性化、本地化的需求。另外,教育是一个以效果为导向的市场,当服务不能满足效果提升的核心需求时,“流量”就不能变成“留量”。反作用就是获客难度提升和获客成本增加,最终加速了资本的消耗速度,造成“亏损”,在线教育恰恰因此进入这样的“死循环”。
终归内容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公司知道重要却不容易做好的事。也因此,市面上大多数在线教育企业更愿意从“流量”入手。
“内容是个慢功夫,不能单纯靠码人或码技术。”毛颖认为,好内容来自好的教研,好的教研需要好老师的经验和实践积累。也因此,“乐乐课堂从成立起就坚持做内容,我们要做结构化、数据化、标准化、适合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
在毛颖看来,过去6年,乐乐课堂一直专注于打磨优质内容,完成了K12数理化英全学段的80%以上内容积累,并通过行业首创的录播双师模式乐乐轻课完成了下沉市场布局。据他透露,公司在2018年已经实现规模盈利,2019年全年营收超过2亿元。至此,乐乐课堂成为在线教育行业里为数不多的能盈利的公司。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下,企业通过服务获得合法途径赚取合理收益本无可厚非,但当补贴成为潮流、亏损成为常态、资本开始疯狂对垒、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变成单一的“流量战”,这显然违背了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万众创新”的初衷。
该人士进一步称,鉴于此,摆在资本输血、持续亏损的阴霾笼罩的在线教育行业企业面前的,是一道流量与内容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