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许久的险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提高相关政策终于落地。在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中,根据偿付能力等指标,对险企的权益类资产投资监管比例进行差异化设置,最高能够达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
45%,这高出此前30%监管“天花板”足足一半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也被视为监管送出的一份“险资大礼包”,一时间,千亿甚至万亿险资将注入资本市场的观点再出。
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发现满足通知所规定的偿付能力要求,能够突破此前30%比例限制的险企多达几十家,其中也包括绝大多数上市大型险企。
这意味着即将有大量险资加仓A股吗?据记者从行业内了解到,确有保险公司的权益性资产比例已接近此前30%的上限,但从近两年数据来看,大多数大型险企的权益性资产投资比例离此前30%的上限仍然有空间。
多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其实该政策的长期利好意义更大于短期为A股带来大量增量资金的效果。一方面,根据偿付能力等指标来进行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的差异化监管更为精准,对于经营稳定的险企来说可以提供更多的投资自主权,有利于推进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同时为资本市场输送长期稳定的资金。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尽管大多数大型险企的投资比例上限得以提高,但短期内险企并不会就此盲目加仓,还是会在权衡各方面之后根据自身情况来操作。
谁能加仓?
根据通知中提到的八档差异化监管,在不存在通知中列举的一些风险情况的条件下,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250%的险企,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余额占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能突破此前30%的限制。
记者统计发现,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上披露2020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近170家产寿险公司中,达到2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门槛的有70家。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财险等大多数上市大型险企,它们今年一季度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在250%-300%之间,按照通知规定,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限可以由原来的30%提高到35%。
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能够超过350%,从而触及45%的监管比例“天花板”的,则有37家。不过,它们绝大多数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险企,其中有多家外资险企,由于业务结构、业务规模、刚完成增资等各种原因,它们的偿付能力较高,但同时其中多家险企的投资策略都比较谨慎,权益性资产配置普遍较少。
事实上,险资权益性资产投资比例的提高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监管层也多次公开提及将会提高符合条件险企的权益性资产投资比例上限。
“由于监管口径中权益性投资不仅包含上市公司股票、股票型基金,还有未上市股权、私募股权基金等,确实有些公司的权益类资产接近30%上限,有点捉襟见肘。”一名大型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
不过,从险资整体来看,即使是之前30%的额度,其实险资整体上也没有用完。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余额为4.38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22.57%。其中,长期股权投资1.95万亿元,占比10.05%;股票1.54万亿元,占比7.95%;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0.54万亿元,占比2.76%。
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业资产总额为21.72万亿元,由此计算,站在今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上季末(一季末)4.38万亿元的权益类资产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20.17%。
而保费占到市场规模接近六成的上市险企,即使在今年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举牌潮,但其权益类投资比例离30%仍有距离。
以今年举牌了3次的太平人寿为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其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比例为19.45%。国寿集团今年一季度的合并权益类资产账面价值占当季合并总资产的比例则为20%;而一向以投资稳健著称的中国太保集团这一比例则更低,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中国太保的当季上述比例仅为13.3%。
会加仓吗?
在通知发布之后,有市场人士随即算了一笔账,用提升的比例差来计算,预计对于A股会有千亿甚至万亿的增量资金涌入。
不过,大多数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调整A股市场中长期投资者的结构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至少短期内并不会有大量的险资因为比例调整而跑步入场。
“尽管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有所提高,但险资也并不会盲目入市,关键还是要看是否有合适的、优质的标的,而要在目前市场中精准地寻找出这样的标的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上述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况且,大型保险公司的权益性资产仓位并不是简单地由投资部门决定,需要考虑产品、精算、财务、偿付能力等方方面面来决定,这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如果觉得大类资产的风险阈值已到,就不会贸然增加仓位,甚至会有减仓的可能。我们一年里做波段的次数很少。”
天风证券也表示,短期角度,出于风险偏好和新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考虑,保险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可能不会很快增加权益配置。因此考虑当前时点,文件的发布可能更多表达了决策层对市场的呵护。
在众多业内资深人士看来,相对于短期的市场增量资金,这次通知所带来的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进一步市场化及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长期积极意义显然更重。
“虽然我们暂时不会用足这个额度,但此次政策能够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指标,让经营稳健的‘好孩子’能够有更大的空间来进行资产配置,同时防止一些指标有所欠缺的险企激进投资所带来的进一步利差损风险,对行业的意义是很大的。”上述保险资管公司高管表示。
新华保险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表示,通知强调基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差异化比例监管,不仅赋予了保险公司配置权益资产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度,而且保证了资产端与负债端保险业务发展的匹配性,体现了“有多少钱干多大事”、“有多少资本做多大生意”的基本商业原则,并再次重申了监管要求:保险资管机构要获得更多权益配置空间与保险公司自身业务的经营发展密切相关,以确保公司的资产与负债在“双轮驱动”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
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解读称,在资产荒和利率下行的双重压力下,保险资金资产配置难度加大,根据公司偿付能力的不同,放宽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有利于优秀的保险公司配置更多的优质资产,化解潜在的利差损风险。同时,有利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鼓励以险资为代表的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增加了集中度风险监管指标,进一步规定保险公司投资单一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份总数,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以此分散类别和品种投资风险,这进一步强化了保险资金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审慎投资理念。
“保险资管机构在拥抱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放宽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市场、流动性等风险,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各项监管要求,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秉承审慎稳健运用、长期持有为主的基本原则开展权益类资产投资。”万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