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外资行近期陆续公布财报,业绩普遍好于预期,交易、投行业务成了主要驱动力,其中,中国的IPO活跃度是全球亮点。
日前,瑞银集团公布了二季度财报,净利润为12.32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贷款损失拨备为2.72亿美元,上季度为2.68亿美元。但投行交易业务税前利润为6.12亿美元,同比增长43%。根据今年亚太区IPO的金额来看,2020年上半年,瑞银以14.87亿美元的总金额排名第一,占比7.9%,其后依次为中金、摩根士丹利、瑞信、华泰等。
近期,瑞银亚太区总裁许健洲(Edmund Koh)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亚太区上半年税前盈利为13亿美元,同比增长86%,对瑞银集团的贡献达30%,为所有地区中最高,其中,大中华区表现突出。
瑞银对中国内地的合资券商实现控股已逾一年,内地业务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此前,瑞银证券成为首家为科创板IPO提供保荐业务的外资投行,突破了“跟投”的合规、资本金等限制,是科创板公司昊海生科IPO唯一的保荐机构。未来,不排除适时继续提升控股比例,并将加大尤其是TMT行业的中国IPO布局。
突破“跟投”限制,加码科创板
受到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事实上今年全球并购和IPO活动不如以往景气,但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成了全球亮点。
“中国资本市场是少有的亮点,业务量逆势攀升,”许健洲表示。路孚特数据显示,科创板7月成交量创开板以来纪录。截至7月10日,通过包括二次上市在内的IPO共集资72亿美元,高于6月成交量5倍,较上年7月增长46%。2020年初至今的集资额排名,科创板已跃升至第二位,成为全球领先的IPO和二次上市场所,超过了港交所主板,排名第一的是纳斯达克。
当前,外资投行对科创板IPO的参与度仍然有限,“跟投”是主要的挑战。事实上,在IPO业务中,保荐是利润最丰厚的环节,但是上交所规定,券商保荐跟投的比例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2%-5%。但对于外资投行而言,一方面“跟投”并非国际惯例,或存在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外资投行在中国内地的业务规模和营收较小,资本金有限也成了“跟投”的阻碍。
“科创板要求投行‘跟投’可以理解,新政策伴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监管要求投行跟投是强化投行主体作用,但‘跟投’需要大量资本金,外资很难在规模上与中资本土机构竞争,但我们希望挑选合适的项目进行跟投,例如此前的昊海生物。”许健洲称。
据记者了解,瑞银此前通过全球集团层面的协调,通过QFII以集团出资跟投的形式解决了内地合资券商资本金的问题。但是当前,其他多家合资券商仍在跟投问题上受阻,无法参与科创板IPO的保荐,而仅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也和利润最丰厚的保荐业务失之交臂。
Wind数据显示,以7月21日收盘价计算,41家参与科创板公司跟投的券商实现浮盈,合计金额达148.13亿元,平均单家券商浮盈3.61亿元。不过,牵涉到跟投的资本金亦不容小觑。
相关测算显示,早在1月科创板运行半年之时,当时科创板上市股票77只,保荐承销费合计约45.5亿元,平均保荐费率约为5.79%,涉及的30家保荐券商累计跟投金额32.9亿元,中金公司以5.6亿元的跟投金额位居榜首。加上已披露未上市项目(剔除终止审查),中金公司将合计跟投约10.3亿元,占跟投子公司注册资本金13%,占公司净资本(2018年)仅3%,资本金对外资构成重大挑战。
“但监管要求也会不断演进,例如,未来创业板注册制放松券商跟投要求,同时瑞银财富管理也在亚洲管理了4000亿-5000亿美元的私人客户资金,若有合适的跟投项目,我们也希望可以以这些资金进行跟投,和客户共享收益。”许健洲表示。
除了IPO业务,当前直接参与科创板二级市场交易的外资也屈指可数,这和科创板企业估值较高、流动性有待观察不无关系。但许健洲表示,MSCI花了多年时间才将A股的纳入因子提升到20%,当前北向资金持有A股的市值为2900亿美元,占流通总市值的9%(2017年初仅为1%),因此一切都要循序渐进。随着外资对科创板的了解加深,QFII等也会逐步参与进来。
二次上市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除了中国内地的IPO,今年也是香港市场IPO的大年,在美中概股(ADR)二次上市为港股注入活力。
6月上市的京东、网易均由瑞银保荐,许健洲表示,预计“回归”的趋势将持续。根据Wind统计,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共251家,总市值达1.71万亿美元。根据港交所的最新原则,在美中概股回归的要求为市值大于400亿港元,或市值大于100亿港元且当期收入超过10亿港元。据瑞银统计,截至6月4日,42家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资公司符合二次上市的要求。
他也提及,鉴于ADR和相应港股之间随时可互相转换,因此当前机构对持有ADR的担忧下降,受到港股市场欢迎的二次上市企业也提振了ADR的股价。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外资机构一直以来都在亚太地区采取新加坡、香港“双总部”的模式,当前各界也关注机构未来的布局。
许健洲称,新加坡在财富管理方面维持一贯的优势,其法律制度完善、背靠东南亚并管理着约3.5万亿新币的资产,新加坡近几年不断巩固其作为亚洲“财资中心”的地位,众多信托、家族办公室聚集于此;与此同时,香港的资本市场更为活跃、流动性强,并将持续作为中国内地通往全球的“金融走廊”。“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近期并未看到香港出现资金外流,港元对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维持强劲,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得到巩固。”
“新加坡和香港这两大亚太区金融中心对外资机构而言都非常重要,并非互为‘对冲策略’(hedging strategy),我们将维持‘双总部’的成长战略。”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