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吸金更吸人 下半年超2200人“加盟”
在市场向好以及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证券业吸引了不少人才加入。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证券业从业人员数据发现,下半年以来,有2223人进入证券业。其中,券商人员流入幅度最大的业务线就是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分析师),从业人数增幅达5.39%。与此同时,券商还在广撒“英雄帖”招贤纳士。
证券行业人才需求旺盛
目前,有数据可查的124家证券公司(包含子公司)从业人员总数为32.75万人。与近年来员工大批出走情况不同,今年下半年以来,券业从业人员较上半年增加2223人。其中,券商人员流入幅度最大的业务线为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分析师),增幅达5.39%。
在券商从业人员中,一般证券业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分析师)、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投资顾问)、保荐代表人这四大类业务从业者人数全部增长。这其中,分析师人数为3341人,增幅为5.39%;一般证券业务人数为19.16万人,增幅为1.72%;保荐代表人人数为4117人,增幅为0.88%;投资顾问人数为5.65万人,增幅为0.85%。
近期,券商正在广撒“英雄帖”招贤纳士,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中金公司、天风证券、平安证券、国海证券、国金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正在积极招聘人才,岗位覆盖包括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研究、金融科技等热门业务线,某券商还专门开设了湖北地区专项招聘。
对此,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虽然有很多行业受到疫情冲击,出现了大量离职现象。但就证券公司来说,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由于股市异常火爆,有大量新客户、新资金入市,证券行业反而变得非常有吸引力,有不少证券公司也存在人手不足的现象,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分析师队伍增至3341人
当下,券商“研究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金融业逐渐开放,在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出台后,券商面临全能型券商和专业型券商的路线抉择。同时,新《证券法》全面推行注册制,具备成熟投行团队、项目储备丰富、研究定价和机构销售能力突出的证券公司将迎来新的盈利增长点。124家券商中分析师已增至3341人,较上半年增长171人。拥有分析师人数超过100人的券商有8家,其中,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的分析师人数最多,分别为147人、138人、132人。
在行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各家券商都在找寻自己的特色化“研究道路”,证券公司对于优秀的分析师人才求贤若渴。《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猎聘网发现,某上市券商招聘的分析师给出的薪资福利为36万元/年-90万元/年,需要能根据业务需要提供各类专题研究,形成深度的专业研究报告,为团队及客户提供深度可落地的资产挖掘及策略支持;参加路演和实地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出具信用评估意见等多项要求。
而业内关于研究所或者研究业务的布局、调整动作也很频繁。8月份,红塔证券将新设研究所(事业部制),作为公司的一级部门,专门履行公司卖方研究业务的拓展与管理等职责。浙商证券首次将研究能力提升为“五个提升建设”的头号工程,对研究能力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同时从市场上引进白金分析师,打造“白金研究所”。5月份,原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正式加入浙商证券研究所,任浙商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华林证券在投资研究方面,将进一步优化员工结构,继续加大投资、研究、信评等方面的人力投入,重点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引进,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投资研究团队的能力。光大证券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加强重点客户服务,扩大在核心研究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与创收力,不断提升卖方研究价值。中银证券将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抓手,推进贴近买方需求的卖方研究工作。
3家券商从业人数过万
从各家券商从业人员总数来看,目前,有3家券商的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万人,分别是国泰君安(1.08万人)、广发证券(1.07万人)、国信证券(1.07万人)。下半年以来,有9家券商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超过100人。其中,国信证券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最多,达758人;其次是中信证券,为359人;广发证券位列第三,为270人。
同时,减员的券商也不在少数,下半年以来,已有46家券商呈现人员减少的情况。其中,申万宏源证券从业人员减少293人,国盛证券减少138人,安信证券减少97人。不过,据记者观察,安信证券从业人员的减少主要是由于8月份以来,有32人“转战”安信资管。
目前,证券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强者恒强态势显著,39家上市券商从业人员(包含子公司)共有21.29万人,占124家券商从业人员的65.01%。
当下,留住人才,成为金融机构普遍的难题。近日,普华永道发布的金融人才趋势报告显示,金融机构提供的薪酬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诱人,也未找到合理的薪酬与福利组合来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借助扩张与合并,大型企业愈加壮大,开始面临全球各地企业普遍存在的技能不匹配问题;相对而言,成熟市场合格的人才过剩,新兴市场则面临人才短缺。但解决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将人才转移到增长更快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只有了解本土情况的员工才最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