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汇改迎来5周年。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调整,使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更加真实地反映当期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8·11”汇改序幕就此拉开。
5年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提升、市场承受力加强、参与者预期更为理性、金融市场愈加完善……时至今日,人民币汇率已基本实现双向波动,一步步迈向完全实现清洁浮动的终极汇改目标。
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
“人民币汇率改革最大的成效是,使人民币汇率成为应对外部强烈冲击的‘缓冲器’。”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说,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有助于抵御海外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从而保障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回顾汇改5年来的走势,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不再单边升值。
“8·11”汇改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次性下调1136个基点。2016年底、2018年底和2019第二季度,人民币汇率三次遇“7”不破。2019年8月,第四次到达“7”关口,市场适应了双向波动节奏,“7”应声而破。
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看来,“破7”不是简单的汇率贬值,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汇率可上可下的空间,提高了汇率市场化程度。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宽幅震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经济衰退等诸多因素掺杂的复杂市场环境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频率明显增加,但市场反应始终平稳。
市场参与者预期更为理性
“8·11”汇改5年的历程,给市场带来了什么?
市场化,始终是这一历程上的重要路标。“8·11”汇改后,中间价定价机制按照市场变化多次微调。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市场力量以及市场预期的作用,得以更为突出地反映。
“人民币汇率改革,机制比水平更重要。”管涛认为,理论上讲,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放松资本(外汇)管制和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
“没有绝对的市场化,只有充分的市场化。”法国巴黎银行金融市场部中国汇率及本地市场策略主管季天鹤表示,从改革成效来看,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汇率的实际运行空间扩大,汇率越发由市场因素主导,基本达成预定目标。
在此机制下,市场主体对于汇率波动的适应性也在逐步增强。季天鹤表示,近年来,企业和家庭的外汇头寸基本稳定,市场影响力大幅下降,市场客盘交易者对于汇率波动的关注度显著减少。
同时,市场主体的汇率风险意识和汇率管理能力顺势提升。“汇率的双向波动和弹性增大,企业对汇率波动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连平认为,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能够运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从而有助于提高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
“这恰恰折射出市场承受能力明显增强,汇率市场日趋成熟。”季天鹤表示,“8·11”汇改显著增强了人民币汇率机制和市场运行的韧性,清洁浮动的基础逐渐稳固。
人民币国际化也在汇率市场化过程中稳中有进。管涛表示,虽然“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整体下跌,甚至在2020年5月份,中间价和交易价都创下过去12年新低。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功能,即作为投融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贮藏功能,在汇改后得到进一步提升。
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应对外部挑战
日前发布的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站在5周年的时点,汇率市场化改革也正迈进关键阶段。市场对汇率政策有哪些期待?在通往清洁浮动的征途上,汇率市场的改革跨越,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承受住疫情考验,基本面较其他国家表现相对更健康,中美利差又处于较宽水平,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开放也有利于吸引资金流入,而且美元处于弱周期,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迎来一个好时机。”汤森路透中文财经资讯分析师张金栋说。
他建议,持续推进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改革。比如,尽量坚持中间价定价机制,确保定价机制的权威性;逐渐提高供求部分的权重,降低货币篮子的影响,逐渐靠近通过交易形成定盘价。
连平表示,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仍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一方面,为顺应国内经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允许企业部门在资本流动和货币兑换方面有更大自主权。同时,应适当允许汇率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推动企业更多地运用金融机构的衍生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
连平还建议完善离岸和在岸市场的协同管理。“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管理境外人民币市场汇率波动的影响,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平稳运行都是至关重要的。”他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