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做宏观经济和投资市场预测时,“不确定性”是被各类研究机构和专家用滥的一个词,但是,我相信,进入2020年后,在中美摩擦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这个双重挑战之下,全球正面临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截至9月7日,全球新冠肺炎病例累计确诊逾2727万;IMF在6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中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逆全球化加速上演,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与今年这种真正严重的、全方位的不确定性相比,我们过往做各种研判时口口声声的不确定性犹如小巫见大巫。
在经济学中,不确定性是指因为成本、价格、市场需求等部分随机变量不确定,导致人们对于未来的收入和损益等状况不能确知。回到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来自自身的产能、成本和产品竞争力,而是来自外需市场,尤其是逆全球化加速,中国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点,中国最高决策层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实正是要在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要从过去40年高度依赖的“投资加出口”双轮驱动模式切换到更注重发展质量、内外需并重的发展模式,这才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的“确定性”。
中国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自不待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未富人群、落后的城市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十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短板,都是发力内循环的有利条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民生福祉的必需选项。但是,国内大循环的推进绝不只是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补国内消费市场短板这么简单,中国提振内需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老百姓能消费,其次是愿消费,然后是敢消费、放心消费。毕竟消费能力是促进消费的最大前提,在经济形势严峻,稳就业和保市场主体仍是“六稳”“六保”工作重中之重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鼓励人们去消费,更需要重视消费能力的稳定和提升。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怎么深化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改善营商环境,以此提升企业家投资信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促进国民就业和收入增长;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也是拉动消费的重要推力,当下的重心应该放在社会保障全覆盖,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小微企业、个体劳动者和流动就业农民工参保问题,在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也都有大量难题待破解,最终目标是将所有人纳入有效合理公平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内,这样才能真正让大家减少后顾之忧,敢于消费。
与内循环相关的还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多年来形成的外向型经济优势需要转化,需要适应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产业结构,提升内需市场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以及能够满足国内大循环的供应链体系,既能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也能满足下沉市场需求,最终形成能够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完整产品和服务体系。
所以,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其是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不只是发展重心和资源配置场所的转移,必须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等方面实施全局性、系统性的深层次变革。
深化改革是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家推行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也将有力促进新格局的形成,背后的发展理念和逻辑其实是一脉相承——无论是五大发展理念,还是脱贫攻坚战役,或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都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要实现手段。
在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的金融机构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主力军——大型商业银行,如何通过自身在资金、牌照、人才、网络、科技的综合优势,助力企业、市场和地方政府打通“双循环”?在今天起推出的“和合共生”专题报道中,记者将通过对交通银行这家扎根长三角的百年大行全方位的调研采访,研究大型金融机构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打造、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方面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研究区域和企业在大型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是否率先走上了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中国经济能否逆风飞扬?这离不开深化改革,离不开市场主体的活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者系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