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对冲疫情影响,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今年以来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一系列精准适度的金融政策,对保市场主体、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2日召开的国常会对此作出如是评价。
从数据来看,今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企业融资实现“量增、面扩、价降”。一方面,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去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7%和12.9%,较2019年末高2个和2.2个百分点。前7个月新增贷款13.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另一方面,企业贷款利率显著下行。7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68%,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
针对后期政策取向,会议强调,下一步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8月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做了明确表述——货币政策需要有更大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要保持三个不变: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支持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结构上,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提升潜在产出水平。价格上,继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确保实现为市场主体减负1.5万亿元的预期目标。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灵活适度”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货币政策力度拿捏适度,要为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条件,不能搞大水漫灌;另一方面是要求货币政策具备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对政策节奏和操作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会议还提到“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这一要求,在专家看来,这其实体现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贯思路,即金融只有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才能筑牢防风险根基。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发表在《求是》中的署名文章指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会议还要求,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要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推进实施,防范化解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明确非金融企业、自然人等控股或实际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并且控股或实际控制的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符合要求的,应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这是自2019年7月26日人民银行就《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以来,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再取得新进展。
根据《办法》,金融控股公司是指依法设立,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拥有实质控制权,自身仅开展股权投资管理、不直接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办法》适用于实际控制人为境内非金融企业和自然人的金融控股公司,对于金融机构跨业投资控股形成的金融集团,由金融监管部门根据《办法》实施监管,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的背后逻辑,是值得关注的金融控股公司长期存在的一些风险现象。
近年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较快,在有效满足各类企业和消费者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也客观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风险点。如,实践中有一些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非金融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盲目向金融业扩张,存在监管真空,风险不断累积和暴露。
此前,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风险隔离机制缺失,金融业风险和实业风险交叉传递;部分企业控制关系或受益关系复杂,风险隐蔽性强;缺少整体资本约束,部分集团整体缺乏能够抵御风险的真实资本;部分企业不当干预金融机构经营,利用关联交易隐蔽输送利益,损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权益。
“严把市场准入关是加强金融风险源头管控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补齐监管短板、减少监管套利、防范金融风险,以促进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提高市场化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之间适配性、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相关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