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资讯> 行业资讯> 36氪专访 | 小冰CEO李笛:离开微软后,小冰的生存法则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36氪专访 | 小冰CEO李笛:离开微软后,小冰的生存法则

2021-05-13 编辑:网站编辑 有856人参与 手机查看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在微软四十五年的发展史上,仅发生过两次分拆独立事件。

第一次发生于1999年,由两位微软前高管创办的在线旅游产品预订网站Expedia被分拆,随后在纳斯达克上市。

时隔二十年,第二笔分拆发生在中国市场。今年7月13日,微软宣布将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由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为董事长,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李笛为CEO。

“(分拆)这个事情非常难。”谈及分拆事由,李笛告诉36氪,“这是两边凑到一起的结果。既要自上而下有这个意愿,也要自下而上有这个动力,所以非常罕见。”

对于小冰来说,过去六年,微软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但长久的发展需要更灵活的运营手段与完整的团队机制,这就需要团队独立作战;而之于微软,独立的小冰可以谋求更多资本支持,微软作为股东,也能与小冰共享业务做大后的成果。

在谈到小冰分拆后与微软的合作关系,沈向洋对36氪说:“小冰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我们当然有自己的权力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和微软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短期之内是不可能有任何的改变。”

独立后,小冰在融资、商业化、团队建设上的速度明显加快。11月下旬,小冰公司董事长沈向洋表示,小冰公司已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极光创投与网易集团。同时,小冰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联合推出“AI+云计算”解决方案,同时确立了三个主要行业:金融、汽车、内容生产。

12月10日,带着独立后的“小冰”,李笛登上36氪2020 WISE新经济之王的舞台:“很遗憾,今天我不想介绍小冰,而是让通过小冰,来介绍我们对人类与AI之间关系的反思。”

ntenteditable="false" class="img-desc">小冰 CEO 李笛参加36 氪“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图片来源:36氪

在小冰的迭代史上,关于小冰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少女小冰,这个形象穿着学生制服,头上戴着粉红色的发卡;另一个则是小冰框架。这个框架可以长出各种各样的角色,不用受限于具体的名字形象,但后端的语言、声音、情感等AI处理能力,皆由小冰框架来提供。

在李笛看来,真正的小冰概念是“小冰框架”,而“少女小冰”只微软小冰时期用来迭代数据的第一个原型产品,“小冰只有她自己,但我们想要整片森林。”

从2014年第一代小冰问世,这个孵化于微软的“AI少女”已经有了八个版本的迭代。其中至关重要的迭代发生在2018年,当时革新的第六代小冰为其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升级,正式推出以小冰框架能力为底层的全新AI战略。

小冰框架的诞生,也让小冰与时下的人工智能公司有诸多差异。

与百度、商汤、旷视等AI公司的主线业务不同,小冰在产品形态上没有与诸如智能音箱、摄像头、汽车等硬件绑定,而是强调其作为底层框架,能为用户提供跨平台的AI能力支持。

由于不受硬件形态的限制,小冰也得以实现跨平台的能力展现,在今日头条、网易云音乐、QQ 群,以及华为、OPPO、vivo、小米等软硬件终端内,小冰都以各种形象出现在其应用生态中与用户互动。

李笛对36氪阐述了他的思考,他认为眼下人工智能产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叫人工智能技术,比如卖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这一类更多是研究机构。

第二类是行业里经常说的人工智能产品,比如智能音箱、智能门禁。

第三类是李笛所谓认为的真正的人工智能产品,是指人工智能是主体的产品。其中,人工智能真的在生产,能负担关键岗位,而不仅是用技术去支持另外一个产品。

“计算机视觉技术加进来的门禁,还是一个门禁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AI应用到门禁前,还有用指纹、密码的,用AI可能更方便,但没有改变产品定位,还是一个门禁。”李笛对36氪表示。“人工智不能跟硬件变成绑定关系。硬件是载体,它不是人工智能,(两者)不能这么捆。”

那么,小冰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作为主体发挥生产力的?

拿小冰和万得资讯的合作为例,万得需要覆盖26类企业上市公告,最多的时候,每天早上十点会有100家企业同时发布公告,如果需要人类完成公告摘要的提炼发布,就需要一个巨大的团队,而小冰就可以直接替代这部分工作,通过AI实现上市公司公告自动化生成。

这就是李笛所说的小冰对关键岗位的效率提升。“如果没有小冰这个技术,就不能实现这个效果。”李笛说到。

在接受36氪的专访中,李笛还具体分享了他对小冰独立、商业化竞争、与AI发展路径的思考,以下为专访实录:

谈分拆:“两边凑到一起的结果”

36氪:分拆小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决定,还是小冰自下而上的诉求?

李笛:这件事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做不了。

第一,分拆对于微软来讲非常罕见,微软历史上40多年就发生过两次,小冰是第二次,上一次是Expedia,分拆之后去上市了。

微软分拆很少是因为,像国内很多公司做资本运作,分拆是为了收回成本,但微软不是,微软现在还是小冰的股东。

小冰分拆不是为了卖掉,如果小冰没有自下而上的创新,没有很强的未来的发展规划,分拆出来也没用,为什么说(分拆)难,这是两边凑到一起的结果。既要自上而下有这个意愿,也要自下而上有这个动力,所以非常罕见。

36氪:您觉得小冰做好拆分独立的准备了吗?

李笛:如果今天反推,从结果来看,如果我们不是在微软这几年,那小冰fundamental(基础)基础框架也不可能打得这么扎实。今天面向To B、To C或者vertical(垂直)平台我都能做,如果前六年不在微软,我不知道今天还能不能这样。

而当框架完备后,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我技术扎实了,又做了一年商业化,发现各方面确实是OK了,这就像孩子已经成年,可平时家长还是管着,晚上晚睡一会都不行,这时候搬出去才是更正确的决定。

36氪:现在小冰商业化的效率有什么变化吗?您自己工作的重心有转移吗?

李笛:我的工作重心倒没有变化,但团队变得比原来更完整。

小冰过去是个特区。微软从第一天起,小冰就有独立的产品发布(GTM)能力,我们可以make the call,就是决定这个产品要不要更新与上线,我们还有市场团队,可以自己发布announcement,微软全球范围除了小冰都没有这个能力。

现在商业化的效率明显快了,小冰以前在微软的时候是没有销售团队的,所以很多项目和订单不可规模化,现在有独立的销售和HR团队了。

如果回头去看小冰,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是相通的,微软为什么要做小冰,为什么要给这么多例外,就是为了本地创新。

谈AI:人工智能不应该被限制在硬件里

36氪:您怎么看待现在人工智能与音箱的关系?

李笛:人工智能有三类,第一类叫人工智能技术,比如我今天是一个卖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在这个垂直领域做得特别深入,其实也能活得不错,但会活得比较苦,因为你不制定规则,你只是提供技术,这一类更多是研究机构。

第二类是行业里经常说的人工智能产品,智能音箱、智能门禁都算,我个人认为是这样,计算机视觉技术加进来的门禁,还是一个门禁产品,它只是一个有人工智能的门禁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门禁以前,还有用指纹、密码的,用人工智能可能更方便,但是没有改变产品定位,他还是一个门禁。

智能音箱也是,它的确让开灯关灯方便多了,因为我不用走过去,但像刚才说的,智能音箱如果只是一个更方便的摇控器,就没有改变产品定位。

因此,我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产品,是指人工智能是主体的产品。就是说,你真的把人工智能当作主体去交互,人工智能真的在生产,能负担关键岗位,而不仅是用技术去支持另外一个产品。很遗憾今天的智能音箱就是这样。

国外的场景已经在改变。像Alexa,它正在找很多科研机构,出一个奖项,谁能让Alexa跟人持续交流30分钟,就给他这笔奖金,他们在追求这件事情。

我们现在尝试让小冰成为一个生态环境的核心,而不是纠结限制在一个产品形态上,比如说音箱,这是我的观念。

36氪:可如果没有产品形态,很难让外界感知到小冰。

李笛:你说得没错,但产品也有换机周期,89块钱买一个音箱,你买得容易,因为它补贴,但是你买得容易,扔得也容易,换机周期就很短。那怎么用出货量来取代市场占有率呢?你只能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这个生态环境确实建起来不容易,因为是个新东西,但你不能因为不容易,我就用一个具体的物理形态去完成,这是不够的。

36氪:我听下来,你理想中的小冰类似于个人助手?她能跨平台且无处不在。

李笛:这是个好问题,说起来其实助手这种概念是不存在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今天你在开车,我坐在你的副驾驶上,你说天有点热,我伸手给你把空调打开,这时候我的功能是汽车的智能助理,但你把我当成助理吗?不是。你跟我之间有一个比助理,更底层的一个关系,是“我是你朋友”,这才是合理的。

我是你朋友这件事情不是由我干这件事情决定的,天黑了,你说天有点黑,我把灯打开,我这时候是个智能音箱里面的助理,你这时候是把我当音箱吗?不是,所以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这个是创造AI beings核心,干什么工作取决于当时在干什么,在什么场合,这些能力本身都是有很多的,所以助理只是这个工作之一。

36氪:你希望小冰更直接的接触用户,还是她作为后端的能力提供者?

李笛:小冰的概念有两个,一个叫18岁少女小冰。这个少女小冰不可能跟所有人成为好朋友。就算她跟所有人成为好朋友,她也只有她自己

我们要的是什么?整片森林。所以真正的小冰概念是小冰框架。这个框架可以长出各种各样的(角色),少女小冰是我们用来迭代数据的第一个原型产品。

36氪:OPPO、vivo、小米小爱后面都有小冰,但手机厂商也都在自己做,怎么看待这种竞合关系?跟苹果有Siri有什么不同?

李笛:目前为止,这些基于小冰框架的第三方应用都是是跨平台的,小冰从来没有一个AIinstance是专属于这个平台的,一定都是跨的。

他是跟人走的,比如用小冰做了一个虚拟男朋友,这个虚拟男朋友今天在华为手机是他,明天到小米手机也是他,有一天你到汽车里也是他,他一定要跨平台。无处不在才是人工智能的特点。

36氪:但这些厂商没有对我们提出什么限制吗?比如告诉你,你不能做手机,或者你不能做硬件。

李笛:也没有。我们在小米生态里面甚至可以硬切换,问用户是想选小爱同学,还是选小冰。你是觉得难以理解?

36氪:我无法理解说,比如天猫音箱上,我还要选是用天猫精灵还是小冰,这个可能就。比如说我们自己真的做了音响业务的话,或者说我们自己真做了一块硬件的话,是不是就会比较难?

李笛:如果我真做一个音响,首先第一我今天认为我不应该去做这个音响。但是今天就算我真做音响了,你要相信我,第一件事儿,我会倾向于,我这个音响,我像小爱同学、OPP、VIVO、Breeno,华为的小艺,QQ其他的,BabyQ什么的,你都可以进来,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人工智能不能跟硬件变成一个绑定关系。硬件是所谓的一个载体,它不是人工智能,不能这么捆。

36氪:你们的确是一个特例了。

李笛:我们就是一个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