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给侧改革实施一段时间以后,需求侧改革首次浮出水面。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时间,需求侧改革刷屏,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生产端进行结构性调整,重点是以质换量。需求侧改革则相对复杂。目前我们谈的需求侧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和大家直接相关的普通消费端需求,二是企业投资需求,三是政府购买需求。这三个需求又需区别对待,普通消费端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扩大内需;企业的投资需求要看细分行业的景气度,至少落后产能行业的投资需求就很难释放;相对而言政府购买需求应该是最稳定与可控的,但是这种需求未来的针对性应该更强,而不是盲目地铺张浪费。
首先来看一下扩大居民内需消费。我们看到11月CPI出现了近十多年来罕见的负增长,这其中固然受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但长期以来,居民消费支出被房地产、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等刚需挤压,特别是房地产消费几乎占了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一大半甚至更多,真正能拿出来消费的余钱并不多。所以很多人宁愿把钱存起来以应付不时之需,从而造成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企不下。现在就算提出需求侧改革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释放,它需要我们释放需求欲望,减少消费的焦虑意识。
其次是企业投资需求。为什么现在提出要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因为从市场端和企业端的实际情况看,很多企业赚了钱都去搞互联网模式创新,去搞花样翻新的金融创新,这样发展实体经济的资金相对被挤压。要知道,模式创新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更谈不上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快递不属于高科技产业,但它能产生数据流,产生现金流,能吸引资本关注,所以资本趋之若鹜。因此,要让企业在投资需求端实现有效投入,愿意花钱扩大生产,还是要重点扶持有科技含量、市场需求旺盛,能带动消费升级的产品。企业投资本身是市场行为,肯定会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一开头就浇灭了投资热情,人家怎么去释放需求?比如新能源和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空间那么大,肯定会百舸争流,优胜劣汰也是必然。
第三是政府购买需求,这个不需要从甲方或者乙方去顾虑,而需要从第三方去顾虑。什么意思,政府购买需求是刚需,以前是“铁公鸡”,现在是“新基建”,是拉动GDP的基本盘。而且一旦政府购买需求释放,供给侧是完全可以契合满足,所以这个链条需要的只是提升质量,避免低端重复建设和破坏性建设。这也是第三方顾虑最多的,那就是政府购买需求只重量不重质,只顾拉动GDP而不是可持续发展,以前这样的教训太多了。实际上,政府购买需求的有效释放,能带动供给侧改革,也能引领企业投资需求的正确方向,比如5G、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的投资建设,势必引发产业链的发展。而这些又是扩大消费端内需的一个抓手,比如5G网络成熟以后,4G网络被淘汰,无论是智能手机换机潮,还是物联网的大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