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每个人。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如既往地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形势,以及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
2021年是中国新的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这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2021经济如何破局?
回顾今年经济数据,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为明年经济反弹蓄势。但不得不承认,尽管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但发展仍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些短期问题和长期挑战也依然存在。
按照以往惯例,每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后,都是市场关于第二年经济政策的理性讨论期。后疫情时期,货币政策的进与退更是一直牵动市场神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市场分析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也给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定调的货币政策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今年的表述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此外,会议还指出,要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疫情期间,为稳定经济增长、保实体企业,我国采取了诸多特殊的、临时性宏观政策,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复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杠杆率提高、实体债务压力加大、资产泡沫放大等风险。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货币政策提法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变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更加强调合理适度。
此前,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已明确提出。经济持续复苏之下,市场担心宏观政策大幅收紧。
廖志明表示,“不急转弯”体现了宏观政策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不会骤然大幅收紧。只不过,货币政策收紧方向还是比较确定的,但收紧节奏会比较慢及时间拉长,实现在稳杠杆的同时避免对经济复苏产生较大的影响。2020年因疫情影响,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加大,宏观杠杆率上升明显,疫情影响消退,经济好转,稳杠杆重要性提升,需要平衡好经济增长与防风险、稳杠杆的关系。
实际上,货币政策“不急转弯”基调早就释放。央行行长易纲在2020金融街论坛上表示,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
此外,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一方面还是要保持财政支出的适度规模,预计财政赤字率会在3%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规模会在3万亿左右;从货币总量来看,货币政策在稳健基础上,央行还会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稳定,进一步优化政策导向,进行精准调控,防止大水漫灌。
货币政策维持中性
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目前率先复苏。二季度以来,疫情得到持续稳定控制,国内经济出现“V型”反转,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速实现同比转正,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展望2021年,“不急转弯”意味着疫情以来我国各类非常规的扩张性政策逐步退出,不会进一步滑向宽松,但也并非全面转向收紧。
在2019年1月和2020年的1月,央行均根据当时经济走势及货币金融环境,实施了全面降准。
不过,市场分析认为,2021年1月央行再度实施全面降准的可能性较小。未来一段时间,市场观点倾向认为央行将维持“观望”政策模式,这从近期央行的多次操作也可得到印证。
MLF已经连续5个月超额续作。12月15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了9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亿元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继续维持2.95%不变。自此,MLF操作利率已经连续9个月保持不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此前认为,一方面,近期央行持续通过MLF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中长期流动性,加之伴随年底前银行完成结构性存款压降任务,未来一段时间中期市场利率或将稳中有降,对央行大规模注入中长期流动性需求相应下降;另一方面,春节前市场资金面趋紧,央行可通过加大逆回购操作规模、拉长期限等其它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最重要的是,全面降准会释放较为强烈的货币宽松信号,与当前经济形势及政策目标不相符合。
特别是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提“需求侧改革”,强调“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令人瞩目。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在需求侧改革的政策思路之下,社会循环的有序开展既需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领域形成有效需求,同时也需要防范企业债务规模无序扩张对企业投产意愿的挤出,因此,后续货币政策料将延续当前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需求侧改革的政策框架下居民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有所提高,这需要货币政策维持在一个相对中性的状态来稳定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也与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内容相一致。
在此前发布的《2020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