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纸蓝图,到落地生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横空出世,为世人铺开一张区域协同发展的恢弘蓝图,亦剑指国家战略层面更高维度的发展大计。面对南海之滨的春潮涌荡,香港寄望于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天高地阔的发展新格局,而承载各方厚望的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当仁不让的“切入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12月9日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开宗明义地表示香港与内地的深度联结,早已牢牢牵入东方之珠的肌理之中。虽是旧谈,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亦不乏新意。
融入全局,顺势之举
这位行政长官自2017年郑重接手的香港,过去数十年间经历了自开埠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凭借其连贯东西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享誉于世。
然而在行业红利褪尽,发展疲态略显的当下,面对惊涛拍岸的变革浪潮,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过去数年间,世界两大经济体跨洋交锋,纷争不息;而本港社会风波未平的政治乱象,加之反覆无常的新冠疫情,更是为这座亚洲金融之都的发展远景平添阴霾。
近年来,关于香港经济社会适度转型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然而知易行难,走出舒适圈不仅需要破釜沉舟的决断,亦需要变革突围的契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正是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
随着祖国以开放的心态扫洒门庭,迎五洲客,计天下利,林郑月娥相信坐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香港能在一方更广阔的舞台上继续扮演其长久赖以成功的中间人和桥梁角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热切期望乘着区域一体化的东风,成为国家发展大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当多事之秋的2020年即将步入尾声,世界主要经济体依然深陷新冠疫情的泥淖之中,中国率先走出了峰回路转绝地突围的独立行情,林郑月娥认为环球经济复苏的未来或许尽系于此。在此背景下,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香港进一步把握时代脉搏,配合国家发展步伐,正是顺势之举。
林郑月娥走马上任的2017年,亦是粤港澳三地政府寻求政策突破,大湾区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协作与融合是大湾区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这样的政事和责任,容不得丝毫的心浮气躁,林郑月娥铁肩万钧之重,志要身体力行,鼎新政治。数年间,她频频率领特区政府官员北上,共谋合作发展先机。
今年11月初,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完满落幕之际,林郑月娥再度携五名局长踏上访京之旅,随后马不停蹄辗转广州与深圳两地,同中央部委及地方政府商讨香港疫情防控、纾解民困和融入大湾区发展等诸多重要事宜。
林郑月娥回忆道,在这趟为期五天成果丰硕的访问行程中,当她表达了希望中央鼎力支持以大湾区为总部的香港企业将业务重心由出口转移到国内市场的诉求时,得到了商务部斩钉截铁的承诺。
这一业务重心的范式转移呼应着国家层面审时度势提出的“双循环”的战略部署,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确立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对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林郑月娥的北上之旅使得原定于10月14日发表的《施政报告》推迟到11月25日。尽管这一举措在本地舆论场为她招致不解和非议,却使得她能以高屋建瓴的谋篇布局为香港筹划政策蓝图,并以更加纲举目张的方式将一城的战略擘画置于一国长远的发展全局中,二者有机结合,并行不悖。
“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我访京回来以后,《施政报告》中所列举的诸多内容都代表着举足轻重的政策方向,不论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角色抑或是与深圳携手构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林郑月娥说道。
毋庸置疑,大湾区占据了本年度《施政报告》的绝对“C位”,这也是林郑月娥担任特首以来发布的第四份《施政报告》。
北上发展,咫尺风光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超7200万的人口近乎比肩加拿大两倍的人口规模,1.68万亿美金的本地生产总值即将与东京湾区等量齐观。这片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沃土呼唤着先知先觉锐意进取的人才汇聚于此,扬帆起航。
林郑月娥表示本港商界和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在内的服务业正是这样一群白浪破云帆的弄潮儿。而同样在此行列的也包括香港的年轻人。尽管遭受疫情重创的本地市场已愈发难以承载其就业或创业的希冀,他们中不少人却未曾举目北望,放眼近在咫尺的湾区风光。
“我并非催促或者逼迫他们北上,”林郑月娥解释道,试图厘清外界对其与大湾区相关的诸多倡议的曲解。“我是真的想协助他们。”
林郑月娥回忆在其就任特首之时,她曾被问及对香港的年轻一代寄予怎样的期望,她以“拥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全球视野”作为寄语作答。
中港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语言和文化相似,而一座座令天堑变通途的超级工程的问世,更是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和中国速度,使区域一体化从时空维度进一步成为可能。林郑月娥强调大湾区具备一切所需的要素,成为香港年轻人开启个人职业生涯和谋求发展前程的不二之选。
这座香江明珠的未来不能只满足于偏安一隅,理应在国家发展的浩瀚长卷上拓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地年轻人的视野不能仅囿于狭小天地,北望神州,尚有一方广阔舞台任君纵横驰骋。
不过林郑月娥同样没有回避一个事实:在社会语境高度泛政治化的当下,香港年轻人从政治制度、国家发展甚至到生活方式,都缺乏对中国内地的准确认知。
有感于此,她大刀阔斧地从就业和创业两个维度推出政府资助计划以“满足香港年轻人的不同诉求”。
相比较而言,在就业层面,北上发展似乎更有以解燃眉之急的意味。林郑月娥指出,最新数据显示逾70,000本港失业人口为大学毕业生。
“在不远的将来,指望香港经济恢复到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的程度绝非易事,”林郑月娥说。“但是在一水之隔的大湾区其他城市,就业机会却引人遐想。”
在《施政报告》中重磅推出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2,000个。林郑月娥相信长达12到18个月的政府资助会“扫清北上就业的初始障碍”。
诚然,2000个初始名额,听上去或许杯水车薪,却不啻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两千个职位是否足够目前尚未可知。但如果有非常积极的市场反馈,我们当然可以进一步加码,做到更多,”林郑月娥说。
广阔舞台,抢占先机
面对区域发展的广阔舞台雏形初现,香港磨砺以须,及锋而试,力图一展凌云之志。而面对另一方呼之欲出更为广阔的国际经贸合作舞台,香港寄望于在国家层面重申其作为自由贸易和投资执旗手的地位。
“香港会力争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林郑月娥说。“我们当然想成为第一个新加入的成员经济体。”
林郑月娥指出,作为自由开放贸易的坚定支持者,基本法赋予了香港特区政府对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会籍的存续和继承,并赋予了香港独立关税区的地位,允许其以中国香港的身份独立洽谈和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
“特别是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比以往任何一届特区政府都多,”林郑月娥强调说。
11月15日,包括中国大陆,东盟十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15个国家正式签署RCEP,一个力压欧盟、囊括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和经济产值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
当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新保守主义和孤岛主义日渐抬头,反全球化论调甚嚣尘上的当下,RCEP的签署为减少贸易壁垒铺平了道路,也恰恰是亚太主要经济体对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反多边主义思潮掷地有声的回应。
林郑月娥说早在两年之前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时候,香港就已明确表示其加入RCEP的意愿。
“在RCEP的15国成员经济体中,我们已经与13国建立了两边自由贸易协定。凭借这一点,我希望香港能成为一名占据有利地位,准备充分的候选人。一旦RCEP开放新成员加入,我们能抢占先机,”林郑月娥说。
去年香港与RCEP中十五个成员国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7, 655亿美元,占香港的货物贸易总额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