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马晓立首次站上新财富的领奖台,开启了6年蝉联新财富第一的不凡历程,当时他并没有想到,15年后自己将两度穿越“旋转门”,以分管研究所的证券公司高管的身份重新站到这里。
“新财富改变了证券分析这个行业,也改变了众多证券分析师的人生之路。”马晓立感慨道。
如今,这位在新财富中淬炼成长的资深卖方业者,正厉兵秣马准备做另一件可能深度改变行业、改变更多分析师人生的“大事”——锚定财富管理新赛道,打造特色标杆型证券研究所,重新定义卖方业务。
从所长到首席再到销售,财通证券(601108,诊股)研究所正在进行迄今最大规模的核心岗位招聘。财通证券总经理助理、财通证券资管董事长马晓立表示,打造一支强大的卖方研究团队,是财通证券“大财富管理转型”和“深耕浙江”两大战略之下的“重头戏”,公司已经做好了长期投入的准备。
此前马晓立接管财通证券资管,花8年时间一砖一瓦地将其送入行业前十。财通证券旗下永安期货、财通基金等其他子公司也在各自领域占有重要一席,这背后的文化成色和制度基因——信任、授权的文化,可兑现、可持续的机制,务实、开明的浙商精神,都能够并且即将在研究所这个平台上得到复制,这也是财通证券做大做强研究所的最大底气。
为了解决研究行业的两大人才痛点——首席分析师老化带来的研究机构梯队僵化、资深分析师个人的转型需求,财通证券研究所规划了一座围绕“大财富管理”的人才流转宝库。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财通证券不仅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可兑现、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也在酝酿打造一个完善的职业路径发展体系,研究员可通过这一“旋转门”,流转到买方投资、投顾、投行等不同领域,全面服务于公司的财富管理转型战略,同时达到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的目的。
以长远之计,战略性重塑财通研究所
券商中国记者:财通证券近期启动研究所招聘计划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当前发力研究团队建设?
马晓立:我们是以全力重新打造研究所的力度在做本次招聘,引进岗位包括研究所所长、总量首席、各大行业首席以及销售团队负责人等等。这是集团着力推进大财富管理转型战略之下的关键之举。
我们希望用3到5年时间,把研究所打造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特色标杆。对于这个目标,我们会分步骤来走,首先在目前研究所数十人的基础上,将团队(研究+销售)扩充到100人左右,之后计划进一步扩容至200人左右,我们对优秀的人才求贤若渴。
在当前时点发力研究,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随着公司资管、投行等各项业务蒸蒸日上,大财富管理战略转型如火如荼,财通证券亟需一支强大的研究团队来支撑业务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研究所被提到战略性高度。第二,从2017年完成上市,到近期38亿可转债发行,财通证券已然栖身全牌照综合类上市券商行列,资本金相对充足,并具备了持续投入的能力与信心。
提供可兑现、可持续的良好激励
券商中国记者:行业内近年来并不缺少重金打造明星研究所的案例,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财通证券如今大手笔投入研究所的信心源自于哪里?
马晓立:我曾做过10年卖方研究,也曾在大平台上磨练过很多年,见证了行业的起起落落。近年来,崛起的一些研究所新秀,大多有个共同点,即拥有一个非常强的灵魂人物。而在这背后,则是一整套良好的、稳定的考核激励机制。
事实上,财通证券也在探索大财富管理转型的路径,如今我们的业务发展战略已经清晰,对研究所亦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在业务上,先做“卖方”,后增加内部协同;在财务上,把研究所定位成非盈利部门,做好了长期稳定投入的准备;在机制上,将给予研究所充分的授权,坚持市场化考核激励机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财通研究所的激励机制是良好的,不一定是全行业最好,但其最大特点在于可兑现、可持续,这点非常重要。一旦激励机制朝令夕改,公司投入不稳定或不能长期化,团队必然会有变化,而稳定的人才团队是发展的核心。以财通证券资管为例,用8年从籍籍无名成长为行业前10,委实离不开集团给予的持续稳定的激励机制。事实上,财通证券旗下的永安期货、财通基金等子公司也都发展良好,这背后都有“制度”因素。我们希望将务实、开明的浙商精神,与信任、授权的合伙人文化,在研究所这个平台上碰撞出火花。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一定要尊重人才。优秀的分析师是研究所最重要的资本,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空间,他们的能力与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券商中国记者:除了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外,财通证券研究所还有哪些特殊的人才战略?
马晓立:作为曾经的同行,我非常了解研究行业的两大人才“痛点”。一是对研究机构来说,首席分析师老化带来的人才梯队僵化;二是对部分一定年龄的资深分析师而言,转型需求比较迫切。对此我的设想是,围绕大财富管理打造一个人才“旋转门”,帮助他们切入到大的投资和财富管理体系中。
如果想转型做投资,这扇“旋转门”既可以通往财通证券资管、财通基金、财通自营等二级市场投资的子公司和部门,也可以通往财通创新这样的一级市场投资子公司,从事投资研究工作;如果想要转型投行,可以转向投行相关部门;有资金方优势的分析师,还可以选择资产配置方向,为客户提供投顾等有价值的财富管理服务。
券商中国记者:作为财通证券资管的董事长,您用8年时间一手将财通证券资管带进行业前十,如今分管研究所,有何经验可以借鉴?
马晓立:研究所和资管在管理上确实有一些共性,可以概括为四点。
首先,要制定与集团公司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有清晰的目标和正确的定位,在这一点上,经过几年讨论,财通研究所已经有了很充分的规划。
其次,打造一个敬业、专业且团结的核心班子,在此基础上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实现造血机制。
再次,要有完全市场化的机制,初期考核机制要简单、清晰、透明。在经营上,集团给予充分信任与授权,以及可持续的资金投入。
最后,要打造良性的企业文化。财通证券资管打造的是一个类合伙制文化,通过扁平化的管理和充分授权,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专业、团结的良好文化氛围。
我们相信,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可落地、可复制的,对研究所的打造很有借鉴意义。
守住研究“初心”,外引内培专家型分析师
券商中国记者:针对此次招聘,您期待能收获什么样的人才?
马晓立:资本市场是讲实效、讲执行的,我们希望尽快打造出成熟的卖方研究服务,必然首先希望邀请已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分析师团队加盟。
第一是所长及核心班子成员。作为研究所的核心人物,所长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比如连续多年位居新财富前三的首席分析师。其次,要有较强的管理意愿和管理能力,比如曾担任所长、副所长或大组长等职务。此外,必须要有正直诚实的人品和较大的格局,“人正财通,财通人和”是财通证券的文化底色,也是我们的用人理念。我们希望找到这么一位优秀的人选,未来带领研究所走专业化的道路,实打实在市场上去比拼硬实力,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是研究员。与一些研究所对内主要协同投行不同,财通证券希望研究所在对内方面能更多拥抱财富管理,服务于集团的财富管理转型战略。为此财通证券研究所更青睐“专家型分析师”,希望在总量研究和行业研究之外,构建起资产配置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和营业部的零售客户。
“外引”和“内培”我们同样看重,不仅希望能够网罗到市场上较为资深的首席或一助、二助,或者从产业领域邀请资深人士转型研究员;同时将着力打造一套有效的造血机制,吸纳一批优秀的名校毕业生作为种子不断培养出优秀分析师,助力他们在财通证券研究所点燃青春,实现自我。
第三是销售团队。我们希望销售团队的负责人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凭借勤奋和专业服务好客户。
券商中国记者:您是10年卖方老将,又曾多年蝉联行业第一。在当前券商研究巨变的历史时期,您认为优秀的研究员应该是怎样的?
马晓立:“后浪”们越来越优秀,也都非常勤奋,但是行业的环境在改变,现在研究员服务的对象更多了,占用了一些研究精力。此外A股风格轮动频繁,10年前周期行业独领风骚,如今大家更偏向消费、科技、医疗等。但事实上,研究的本质没有变化。
不论如何,研究员还是要回归本源,不忘初心,扎扎实实把公司研究好。从专业技能角度,我认为研究员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合格,能把行业脉络研究清楚,把上市公司未来业绩预测准确,这是基础要求。
二是优秀,在做好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有能力挖掘出优秀的个股。
三是卓越,成为真正的行业专家,能够前瞻性洞悉行业发展趋势,为上市公司发展出谋划策,乃至参与行业政策的制订,最终影响行业格局。
根植浙江沃土,打造产业特色政府智库
券商中国记者:按照您的规划,财通证券研究所未来的发展路线是怎样的?将在哪些方面打造差异化特色?
马晓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并不期望一开始就实现全行业覆盖,而会分三步走:首先,通过优化重点行业研究,重塑卖方业务,打出财通研究品牌;然后,逐渐增加对内服务比重,围绕投行、投资、资管、自营等条线提供服务,并为集团大财富管理转型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长远看来,研究所应当成为财通证券的大脑和人才储备库。
作为浙江省属国有券商,财通证券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和品牌优势,研究所希望充分利用浙江本土资源,打造产业特色。
浙江自古便是江南富庶之地,目前拥有510家(未来有望增加至800甚至1000家)上市公司,在全国位居第二,其中不乏广受投资者认可的优质公司。浙江还拥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旗下的众多科研团队,以及赛伯乐、天堂硅谷、阿里等知名投资机构。2017年,浙江省提出了“八大万亿产业”概念,未来有望诞生更多优质的新经济企业。
财通证券与省内各大国企渊源深厚,并得到众多民企的认可,将努力成为“最懂浙江上市公司”的区域研究特色标杆,并发挥研究所的智囊团作用,为浙江省整体的经济规划贡献一份力量。
券商中国记者:目前一些券商研究所的卖方服务客户正在逐渐从公募、银行等传统资管机构,扩展到公司、产业甚至政府,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马晓立:这将是研究所未来重要的布局方向和收入来源。作为浙江省的正厅级国企,财通证券研究所不仅要当好集团的“大脑”,也要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各级政府的战略规划、产业规划、区域发展、政策研究等发挥智库作用。
集团领导曾多次提到要重视和支持打造省内智囊团,而财通证券本地优势,也为浙江的地方产业投融资服务提供了天然基础,在此过程中建立的良好互动、产生的业务机会,也会反哺其他业务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