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卡丹的名字,在近半个月内上了两次热搜。
前一次,是罗永浩在直播中销售的“皮尔·卡丹”羊毛衫,在部分送检后鉴定为非羊毛制品,简称:假货。
虽然老罗称供应商伪造了代理授权书涉嫌蓄意欺诈,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由于维权周期较长愿意承担三倍赔付,但“不是我的错,我也愿意赔钱”的好态度似乎也无法挽回公众对近期频繁质量翻车的直播带货行业失去的好印象。
而另一次,就是昨晚,“皮尔·卡丹”品牌创始人,著名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先生,在法国辞世,享年98岁。
这个你即便没有穿过却一定听过的“皮尔卡丹”,是名副其实的时尚常青树。
他的伯乐之一,迪奥品牌创始人克里斯汀·迪奥,早已与1957年猝于心脏病;
与他年龄相仿,在他之后担任了迪奥助手的YSL品牌创始人伊夫·圣·罗兰,病逝于2008年;
小他11岁的设计师后辈“老佛爷”卡尔·拉格斐,也已于去年年初辞世。
而随着皮尔·卡丹的离世,以20世纪初的法国为起点,一众传奇设计师在世界时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漫长的一个世纪,才缓缓落下了帷幕。
1. 站在时尚中心的法国裁缝
以法国设计师的身份被世人熟知的皮尔·卡丹,1922年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近郊。
他的童年几乎都在搬家中度过,先是从意大利搬到了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8岁又举家搬迁到了圣莱第昂。
从小就对服装设计和制作充满兴趣的皮尔,选择在14岁辍学,到当地的小裁缝店当起了学徒。
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皮尔很快也展露出了惊人的天分,从设计、画图、剪裁、缝合、试样,直到销售,迅速的自学成才。
即便是在现在,法国巴黎,仍是热爱时尚之人心中的应许之地。1945年,23岁的皮尔·卡丹终于经引荐,获得了一个去巴黎知名时装店面试的机会,而毫无疑问,他当即就被录用了。次年,他为先锋派影片《美女与野兽》设计的戏服,让他在巴黎,甚至整个法国名声大噪。
成名后的皮尔,在经历了两次跳槽后,成为了当时最顶级的高档时装设计师 —— 迪奥的助手。
1949年,皮尔·卡丹离开迪奥,开始筹划自己的公司,并用不到5年的时间,让自己的名字,成为了欧洲家喻户晓的时装品牌。
除了皮尔·卡丹本人成了时尚杂志封面的常客,“卡丹风”,也成了上世纪5、60年代“时髦”的代名词。
2. 把秀场搬到长城上去
1976 年 1 月,中国轻工业博览会在巴黎举行。
中国驻法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韩铁城带着参展的地毯,拜访了只在《时代》杂志封面上见过的皮尔·卡丹。没想到,皮尔·卡丹不仅对中国的地毯感兴趣,对中国的服装市场更有兴趣。
他说: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就是给每个人衣服上钉上十颗纽扣,那也是很大的市场啊!
不过,虽然1976年开始,扩大纺织和服装出口以赚取外汇,成为了新中国的首要任务之一,但是对“法国裁缝”,韩铁城的领导还是比较排斥的,因此也拒绝了韩铁成提出的,撮合皮尔·卡丹来华的提议。
两年后,1978年,对神秘的东方难以忘怀的皮尔·卡丹带了一些公司的设计师和模特,组了一个“旅游团”,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大地。
身着大垫肩长呢子风衣、双手插兜、大步流星的走在长安大街上的皮尔·卡丹,在一片军绿和海蓝中,显得格格不入。
而从路人放肆打量的目光中来看,比起“时髦的服装设计师”,更多的人还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奇装异服的洋人”。
看来,让多年来习惯于蓝制服、军大衣的中国老百姓,突然接受皮尔·卡丹所代表的西方流行审美,似乎缺少了一个契机。
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访美。
在镜头前大方戴上了白色牛仔帽的邓小平,提供了这个契机。
而一直在等这个契机的皮尔·卡丹,马上又来了北京。并且安排皮尔·卡丹女装部经理玛丽斯·加斯帕德,在长城上来了一次简单的“走秀”。
不过,皮尔·卡丹此次来华安排的正式的时装秀,虽然只供外贸界、服装界的专业人士“内部观摩”,却依旧因为穿着过于“大胆”,只留下了“冲击”,收获了“差评”。
正是这次走秀的折戟让皮尔·卡丹意识到,想进入中国市场,不仅需要更中国化的服装设计,更重要的,是需要中国模特。
不知道能不能算是比带来西方主流审美的时装更有意义的是,皮尔·卡丹在多数国人还把登台表演看做“下九流”职业的大环境下,从制衣厂的女工中,组建出了中国第一支模特队。
放错图了,不好意思。
这支顶着家人的不理解甚至谩骂,用业余时间接受皮尔·卡丹公司训练的模特队,不仅提高了国人对时装的接受程度,也让她们展示所服装的外贸订单大增,进一步消除了领导们的疑虑。
时尚终于走进了中国,中国时尚也终于走了出去。
3. 从时尚大师到特许经营之王
从意大利到法国,从巴黎到北京,作为新中国时装领域的第一个外国拓荒者,皮尔·卡丹曾自比为马可·波罗。
为此,皮尔卡丹公司还在2010年与上海芭蕾舞团联合制作了芭蕾舞剧《马可·波罗 —— 最后的使命》。
而正如马可·波罗在当代国人心目中,早已不再是以一本游记向中世纪的欧洲输出了新世界观的意大利商人,而是一个瓷砖品牌或者王者荣耀里面的射手;
皮尔·卡丹在当代国人心目中,也早已不再是一个启发中国时尚的法国设计大师,而是地摊上的钱包、皮带或者罗永浩直播间里的假羊毛衫。
不同于马可·波罗,皮尔·卡丹品牌名声的演变可以说是一种自主选择。
而这个选择,在皮尔·卡丹打破巴黎时装以“高级定制”为最高目标的传统,把自己的成衣系列摆满巴黎春天百货公司货架的1959年,已经做好了。
皮尔·卡丹说:“当我还在迪奥做设计师时,我便立下诺言:等到自己创业之后,我的服装兴许能够穿在温莎公爵夫人身上,但同时连她的管家也买得起。”
这对温莎公爵的管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对一个以奢侈品定位起步的品牌来说却不是。
与此同时,皮尔·卡丹还逐渐显露出了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印在任何东西上的爱好。
除了确实亲自参与设计的家具、餐具、化妆品、香水等产品以外,20世纪70年代,皮尔·卡丹打开了一个叫做“特许经营”的潘多拉魔盒 —— 他将“皮尔·卡丹”这个注册商标授权给了全球各个国家、各种产品的生产商。
(以皮尔卡丹商标为灵感设计的沙发)
所有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产品,从钢笔到鲱鱼罐头,万物皆可“皮尔·卡丹”。
在90年代如法炮制的Gucci、Valentino等公司,很快就发现了大肆授权对品牌形象带来的破坏,纷纷开始收回授权,老老实实的自营。
2002年,皮尔·卡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却依旧坚定的支持这种商业模式,他说:“如果有人让我做卫生纸,我也会做,为什么不呢?”
对于这个“why not”的问题,中国市场倒是很快给出了答案。
特许经营的模式使皮尔·卡丹品牌迅速以或直营或代理的形式在国内遍地开花。80年代老百姓对皮尔·卡丹的品牌认知度绝对超过今天的爱马仕。
名气这么大,加上虽然温莎公爵的管家买得起但中国工人却未必买得起的价格,皮尔·卡丹品牌成为了山寨的不二之选。
在山寨泛滥的情况下,由于皮尔·卡丹特许了全球成百上千的厂商,很难兼顾到路途遥远的中国市场,所以基本放弃了质量监管,这对品牌形象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2009年,中国卡丹路有限公司以3700万欧元买下了“皮尔·卡丹”的皮具、针织、皮鞋、手套四类品种在中国的商标权。
随着国内市场上的皮尔·卡丹产品与皮尔·卡丹脱离了关系,当然,也是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针对皮尔·卡丹产品,尤其是服装的投诉开始不断涌现。
一直涌现到了上上周,涌现到了罗永浩的直播间里。
尾声
皮尔·卡丹从巴黎的精品店一路铺设到了中国低线城市的路边摊。
口碑也从中国时尚界的“敲门砖”一路下滑成了山寨商品的“金钥匙”。
但即便如此,皮尔·卡丹的去世,绝不会成为这个名字最后一次被人提起。
皮尔·卡丹的羊毛衫可能是假的,但皮尔·卡丹的才华和成就,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