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再扩容。日前,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组对外公示了第二批创新应用,共5个项目,涉及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科技公司等多元主体,涵盖多方安全计算、音视频等多种前沿技术,体现了金融科技在普惠便民、风险管理、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等方面的优势。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试点将进一步运用创新监管工具,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守正创新,打造兼顾金融科技创新与安全的双赢局面。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积极发挥创新监管工具的引领、孵化作用,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测试环境。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深挖科技创新潜力、加大数据融合力度,在保障资金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基于线上渠道、远程服务等方式畅通金融“绿色通道”,为大众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更快更好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拓展普惠新思路,着力缩小数字鸿沟
具体从项目的应用来看,针对目前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此次公示中的部分项目尝试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手段,拓展普惠金融新思路,丰富普惠金融样本。
比如,交通银行、腾讯云计算公司的“远程视频银行服务”项目将音视频技术与银行业务办理相结合,创新银行对客服务渠道,将客户原本只能全程在线下网点办理的业务,以视频互动的形式,延伸到移动APP中辅助办理。
这种“一对一”视频交互式客户服务不仅极大降低了客户自助金融服务获取难度,还可满足客户使用方言、手语等沟通方式需求,使各类客户不受物理位置限制、不受知识背景局限,随时随地享受标准化、无差别化平等金融服务,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缩小了“数字鸿沟”。
另外在促进数据安全融合方面,此次试点项目也有突破。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上海同态信息科技、平安银行上海分行的“基于同态加密的‘数据通’数据融合应用”项目通过运用同态加密等技术构建数据共享应用。
一方面,在不收集、不留存数据的前提下,通过同态加密的方式,可为平安银行引入物流、政务等数据,丰富平安银行的中小微企业主体风险评价维度,提升银行在中小微企业信贷场景风控能力,降低贷款风险和成本,缓解“不敢贷,无依据”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隐私加密保护技术,对数据源进行事前审核授权、事中使用监控、事后审计追溯,全面保障数据隐私和应用合规,提升跨领域数据应用的安全性。
提高金融风险抵御能力 守牢金融安全底线
金融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金融业要利用科技赋能,加强金融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扎牢织密金融创新安全网。记者获悉,此次公示的项目也着力于建立涵盖不同市场主体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切实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中国银联等单位的“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的图像隐私保护产品”项目就是运用多方安全计算、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在手机POS上有效核实商户责任人和收银员身份,解决了传统业务中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在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升金融机构反欺诈、反洗钱等风控能力。
整体而言,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也在稳步向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央行上海总部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既加强了金融科技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强化金融科技创新规范引导,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应用与管理水平,也有利于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当前,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已取得明显成效。比如,上海已培育了张江、临港、紫竹等一批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园区;同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加速集聚,成立了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科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集聚效应崭露头角。
此前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提及,作为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先锋、双向开放高地,上海要加快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央行将支持上海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等基础设施。
下一步,央行上海总部表示,将会同各部门聚焦金融科技理论研究、技术应用、业态发展、风险管理等,不断打造金融科技领域的“上海标准”,更好彰显全球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上海力量”,通过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中心,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