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抛出上市以来最大力度的股份回购方案后,南极电商的股价暴跌仍未终止。
1月6日,南极电商高开1.98%,但随后即快速下跌,在10时30分一度接近跌停。截至收盘,南极电商报10.37元/股,跌6.49%,市值蒸发17.68亿元。
算上1月4日的跌停及1月5日的大跌,南极电商开年后股价累计下跌24.2%,市值累计蒸发81.26亿元。
在1月5日晚间的公告中,南极电商称,其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或信息。但据媒体援引当日电话会议记录称,其董事长张玉祥在会上表示,推出历次回购金额最高的一次回购计划,是对外界对公司“所谓造假质疑”的回应。
财务数据、供应商与客户关系屡遭质疑
最近两年,外界对南极电商“造假质疑”主要有三次高潮。
2019年5月,一份名为《体外循环造假的识别》的PPT报告在网上流传。该报告印有兴业证券logo,据媒体报道,该报告出自兴业证券一位原零售行业王姓分析师之手,这名分析师后来被调离去了后台。
该报告以南极电商举例称,其存在净利率非常高而无明显壁垒;无明显的竞争对手;非常轻资产的运营模式;财务数据质量差,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提升且波动较大;经营规模翻倍增长,员工数量反而下降;供应商和客户高度重叠等6项疑点。
当月,南极电商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间接回应上述质疑。
例如,通过税务角度计算的2017年应缴纳增值税金额,远低于通过财报角度计算的增值税金额,主要源于其品牌服务费及商标使用费调整后税率改变;供应商和客户重叠,主要源于其前期从事的、目前占比很小的货品销售业务等。
2020年5月,自媒体“格隆汇”发布了名为《公开质疑南极电商涉嫌财务舞弊》的文章,从期间费用(员工数量)、货币资金和子公司三个角度,进一步展开质疑。
该文章称,其统计的南极电商及子公司2018年社保缴纳人数,远高于披露的2018年末员工数量,南极电商可能通过虚减期间费用虚增利润;2019年末,南极电商现金及理财高达27.7亿,但分红金额过低,且存在短期借款;子公司新疆居畅实缴资本为零,2018年却实现净利润1.2亿元。
对此,南极电商在深交所互动易上表示,以上信息有不属实的地方。
一个月后,《第一财经》又刊发名为《解密南极电商GMV暴增异象》的报道。
该报道称,调查发现,南极电商经销商销售数据和GMV业绩数据"打架";多家南极人重量级店铺不停更换经营者,或者店铺经营者注册地址和名称不断变更;南极电商上下游供货商、经销商之间,存在难以解释的资金往来,以及明显的人事关联。
对于这篇报道,搜狐财经未检索到南极电商针对文中信息的直接回应。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南极电商仅就此表示,欢迎媒体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核实、核对、核查,并提出改善意见。
去年前三季净利增20%,股价半年跌57%
在屡遭质疑的同时,南极电商的业绩“高歌猛进”。
2019年,南极电商授权品牌产品的可统计GMV实现305.59亿元,同比增长 48.9%;实现营收39.07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归母净利润12.06亿元,同比增长36.1%。
值得注意的是,南极电商2019年的净利率高达30.87%。
在主营业务中,品牌综合服务业务当年实现收入12.41亿元,同比增长37.9%;毛利率高达93.36%,远高于第一大业务移动互联网媒体投放平台业务(7.5%)。因此,该业务也成为了南极电商当年营收、利润增长的主要引擎。
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是指南极电商按发放商标辅料的批次为授权生产商提供品牌授权、供应链服务等综合服务,并收取品牌综合服务费。
2019年,南极电商授权店铺在阿里渠道实现的GMV为203.17亿元,同比增长39.1%,占比66.5%。尽管其社交电商渠道GMV、唯品会渠道GMV占比均低于15%,但它们的增速分别高达124.9%、200.4%。
进入2020年,南极电商的业绩同样不俗。前三季度,其在各电商渠道可统计的GMV达到228.53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营收27.72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归母净利润7.22亿元,同比增长19.9%。
2020年前三季度,南极电商的净利率降至26.04%,但仍处于高位。
在主营业务中,品牌综合服务业务当期实现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30.4%;2020年上半年,该业务的毛利率依旧高达94.04%。
迅猛发展的社交电商,成为了拉动南极电商授权店铺GMV的主力军。2020年前三季度,南极电商在主要社交电商渠道实现的GMV为45.82亿元,同比增长112.8%,占比也提升到20.1%。
然而,南极电商2020年下半年的股价走势,却与其业绩基本背离。
2020年7月13日,南极电商的股价盘中达到一年内的高点24.41元/股,但随后呈现震荡下跌之势。以1月6日的最新收盘价计算,不到半年时间,南极电商的股价较一年内的高点下跌57.5%,市值较一年内的高点蒸发344.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