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不是放在全国范围内看,而是计算一省一市自给率,这真是让人非常费解的思路。
大城市种粮自养是有代价的:大量土地经济产出极低,建设用地尤其住宅用地短缺,房价居高不下。
不是说经济发达地区不会有农业,农业是现代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只要生产效率提升,它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01
最近广东省在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例行强调,要稳定粮食生产。很快有媒体报道广东省粮食安全的严峻:2019年广东粮食产量1240.8万吨,消费量约5125万吨,粮食自给率为24%。
微博评论里不少人奚落: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的粮食产出,竟然连本省人都不能养活?珠三角不是中国传统的产粮区吗,现在怎么不行了呢?
还有人拿出1980年代湖南和广东的粮食冲突往事,说明广东省强调粮食自给率,可以理解。
老实说,这则报道和评论看得我目瞪口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六十年前“备战备荒”的阶段。 粮食安全,兹事体大——但是再怎样强调安全,也要有基本的市场观念。
02
广东粮食自给率不到30%,确实不高,这有什么可忧虑?只要广东还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其粮食自给率低到个位数,也无须惊讶,更不用担心。
2020年广东省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人民币,超过俄罗斯和韩国 ;全省进出口总额超过7万亿,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贸易顺差1.62万亿元,占全国贸易顺差40%以上。
做一道粗糙的计算题,按广东全省粮食消费总量(以1.1亿人口,每年130公斤粮食计算)和当前粮食价格计算, 单单广东一年的贸易顺差,就足够买下20年口粮。
改革开放前,广东是农业大省,不过也有湖南和江西大米输入,供应广州粮食市场。1980年代后,广东外来人口剧增,本省粮食供应不足,就大量从邻省甚至国外买粮。只要其他产业兴旺,经济发达,广东根本不缺粮。
一些网友津津乐道的“1980年代湖南掐广东脖子”的故事,恰恰说明了广东的优势。
1980年代初广东经济蓬勃发展,数百万湖南人南下务工,大量粮食物资随之南下。这引起湖南一些官方人士不安,他们担心湖南“粮食不够”,于是出台政策,在湘粤边界设置上百处关卡,限制物资南下。
面对湖南“堵截”,市场的力量更强大。 据湖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家张萍回忆,当时湖南稻谷价格是每100斤22元,广东是30元至35元;湖南生猪收购价每公斤2.4元,广东收购价是每公斤3.6元。
差价创造了投机倒把,湖南乘客坐火车到广东会带粮,边界农民也挑粮赶猪,走小路到广东贩卖。
湖南官方组织人员“埋伏”拦阻,不少湖南粮贩甚至被判刑。于是广东省改向泰国进口大米,湖南大米反而出现滞销现象。 风波持续一年多,最终以湖南改弦更张,承认错误结束。
当时计划经济还很浓厚,广东经济还不像今天这般强大,湖南不仅没“掐”住广东脖子,还差点“折”了手腕。这也证明很多人想象的“粮食封锁”,没有那么容易——只要自身经济强,粮食安全就有保障。
广东人的吃饭问题不基于本省粮食产出,谈“自给率”毫无意义。
03
媒体爱谈“粮食自给率”,也算是悠久的传统。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就发过报道,谈中国很多地方粮食不能自给,“粮食安全基础薄弱”。其中谈到几个数据:上海粮食自给率是10%,浙江是三分之一,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省均不能自足。
媒体眼中粮食安全最薄弱的地区,正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谈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不是放在全国范围内看,而是计算一省一市自给率,这真是让人非常费解的思路。
按照这种思路,北京市东西城区岂不是也要种上粮食,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不要以为这种推论是夸张。看看中国大城市的周边农田,你能看到这一思想的现实版。
深圳是全国唯一没有农村的城市,目前拥有较大面积耕地(5.4万亩),基本农田有3.5万亩。北京五环以内寸土寸金,仍有不少耕地;至于五环以外,更有不少基本农田。
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2020年底刚确认,基本农田将不少于328万亩(2186平方公里),这占到上海城市建设用地三分之二以上。
大城市周边保留基本农田的意义何在?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事实上,基本农田不是生态保护的最佳方式,各地也严格禁止转变用途,包括绿化带和果园开发。 基本农田的唯一功能,就是种粮产粮。 这也是中国大城市维持一定“粮食自给率”的原因。
中国大城市再现代化,也要自己种一点粮食——有些年轻人笑谈为“种族天赋”,但总归是笑谈, 大城市种粮自养是有代价的:大量土地经济产出极低,建设用地尤其住宅用地短缺,房价居高不下 ,普通民众的住房福利提不到提升。相比那一点粮食产出,代价实在太高昂了。
04
谈粮食安全,不能是各个省市区和城市“提高自给率”,搞自立更生那一套。
正确路径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适宜种粮的地区,大力提高产量;不宜种粮的地区,发展其他产业—— 所谓适宜与否,当然不指种粮的自然条件,而是经济产出效率。
从水热条件看,全国比珠三角优越的产粮区不太多,但现在珠三角从事制造业和对外贸易,能获得更高收入,放弃农业没什么可惜。
最典型的是广东顺德,历史上著名的渔米之乡,全国有名的“桑基鱼塘”说的就是这里。但今天的顺德,粮食自给率为零。制造业早已是顺德的一张金字招牌——倘若改革开放初年,顺德大力搞农田保护,哪有今天的辉煌。
桑基鱼塘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
当然,不是说经济发达地区不会有农业。 上海周边有蔬菜大棚,北京郊区也有大量水果种植,这些都符合市场规律。珠三角地区非常大,不是所有土地都会用于工商建设。
广东江门过去就是珠三角的粮仓,近几年粮食不断增产,现在已占到全广东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农业是现代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只要生产效率提升,它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很多发达国家——包括日本、法国和荷兰,都是农业强国。广东农业会不会走出一条“现代农业”的道路呢?我觉得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05
把目光从广东拿出来,放到全国范围看,道理也是一样。
中国的粮食安全,一方面当然靠中国人自己种粮——中国人不可能不种粮,也没有哪个国家养得起中国人。中国农民和耕地的绝对数量,都占世界前列,任何微小的制度和技术改进都能极大提高粮食产量。
放宽资本进入农业的管制,鼓励建设大型粮场,推广农机机械化,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还有很大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人可以靠世界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全世界适宜种粮的地区很多,中国应拓宽进口渠道,引进更多便宜的粮食,使国内很多地区从农业耕作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保障粮食安全。
只要资本充足,中国人甚至可以到海外种粮。这种看似遥远的想法,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