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实施的禁塑政策,用“升级版”的禁塑令,或“史上最严禁塑令”表述更为准确。这项新政实施以来的成效,外界颇为关注。
塑料袋一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又最糟糕的发明,在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白色污染。因为市场上出售的塑料袋大都不易降解,过量的使用、丢弃,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专家研究发现,塑料垃圾中9%会被回收利用,12%被焚烧,剩下的79%将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需要200年到500年才会被分解。
为应对白色污染,早在十多年前,爱尔兰、意大利等部分欧洲国家,就已经开始出台各种类型的“限塑令”。随后,部分西方国家的“限塑令”逐渐升级为“禁塑令”。2018年,英国、欧盟以及部分美国城市开始禁用塑料吸管。
针对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中国政府的管控在不断趋严。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11年7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集中开展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专项行动的通知》;2013年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实施工作的通知》。
这些年来,白色污染为何时至今日依旧禁而不绝,甚至是愈发泛滥。究其原因,主要是塑料制品的不可或缺性。在日常生活中,采购生活必需品,超市、商场提供既便宜(或免费)又方便的塑料袋,选好物品往里一搁,非常方便。网购、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更是加速了塑料袋用量的指数化增长。
同样是塑料袋,可降解的塑料袋为何未得到广泛应用?商品的价格是商家考虑是否采购的决定性因素。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过去,可降解塑料产业的话语权不掌握自己手中,特别事关PLA产业的丙交酯等核心技术,直到近年来才被国内企业突破。有数据显示,中国可降解塑料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产品种类齐全,2019年全国可降解塑料的产能达到了61.7万吨,产能增速达到了37%,占全球总产能的45.3%。
崛起中的国内可降解塑料产业,让人们有底气对禁塑充满期待。而且,这次国家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与过去的政策比起来,确实更为系统,基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的各环节,同时也明确了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新业态的要求,政策调整既针对传统领域,也包括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但只有严格监管,才能真正行之有效。
另外,在采访过程中,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对记者称,“禁塑”是大势所趋,但牵涉面较大,特别是在疫情当下,很多中小企业日子还非常难过,这种情况下不能“一刀切”。在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分场景循序渐进。同时还应通过市场调控、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各地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研发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使“禁塑令”真正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