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
“30·60目标”既对我国绿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又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十四五”实现新开局显得尤为关键。
绿色发展潜力巨大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对环保产业、能源产业有重大影响,与各行各业也息息相关。“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十四五’规划及未来10年的规划中,每个行业都要有更加明确的低碳化、去碳化战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
有专家表示,此前提到绿色发展,多指向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概念,未来应该有更宽泛的定义。绿色发展实际上包括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创新、绿色投资等完整的绿色经济体系,这些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这既对各行业提出新挑战,也对各行业形成新机遇,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十四五”期间,结合低碳、去碳目标,绿色产业有望成为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面对全球经济新形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迫在眉睫。作为指导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应在推进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实践。
王遥建议,在一些大的项目建设上可以建立绿色项目清单,提高绿色项目占比。“在开展新基建过程中,应注重气候韧性、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考察。否则,经济发展继续走在旧的污染路径上,会加大未来转型的障碍。”她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建立新基建绿色项目清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强化项目透明度,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防范信息不对称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在消费领域,王遥提出,可以通过鼓励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理念,倒逼绿色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消费总量进一步攀升。要不断完善绿色产业,加大绿色产品研发投入,开发和推广更多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让消费者更容易分辨出绿色产品和服务,营造鼓励绿色消费的便利市场环境。
因地制宜尽早规划
专家普遍认为,只有在“十四五”期间加大政策力度,才能保障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把峰值稳定在合理水平,才能使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曲线更为平滑。
马骏表示,在制定目标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量提前实现“碳中和”。“例如,有些地方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新能源产业比重也相对比较大,可以提前实现相关目标,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样板。”他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早规划。
各个领域已经在陆续出炉减碳和去碳化计划。例如,1月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这意味着,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225家发电企业将分到碳排放配额。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他特别提出,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减排计划,积极探索长期的、可持续的体制机制。2020年9月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一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吹风会上提出,下一步,要求全国各地提出碳排放达峰目标。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要打持久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此,王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和完善促进环境友好和资源保护、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建立绿色消费数据库,构建生态信用体系,通过信用评级与信息共享促进形成激励机制。
绿色金融发展谱新篇
“30·60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有力支持。作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绿色金融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超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未来,相关领域有望取得进一步突破。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2021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
马骏表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实际上也对金融业提出很多要求。有了明晰的低碳化路径以后,可以测算出这些低碳化项目需要多少资金支持,金融业应该围绕这个目标,为这些融资做好规划。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也表示,金融机构要重视环保因素对整个产业结构、技术升级的影响,将相关因素纳入金融机构投资决策机制。
除了传统的信贷、债券支持外,碳交易市场有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不少专家均表示,“十四五”期间,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业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碳金融。
央行研究局课题组日前撰文建议,遵循适度从紧原则确定碳配额总额,确保形成合理的碳价。在交易方式方面给予交易机构更大的灵活性,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开展连续交易和集合竞价。引入中央对手方机制,建立碳定价中心,设立碳配额预留机制与碳市场平准基金,完善价格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