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资讯> 行业资讯> 全球降息潮下 央行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全球降息潮下 央行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

2019-08-20 来源: 新浪财经 编辑:新浪财经 有824人参与 手机查看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全球降息潮下,央行出了这个大招

周末,一则央行公告震动金融市场:“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咋一看,这词儿太专业了,晦涩难懂啊!跟大家有啥关系呢?

但如果跟你说,现在全球经济衰退、 刮起“降息潮”,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鉴于此,央行是不是要“降息”了?如果一降,房地产的机会又要来了?你一定感兴趣了。

完善这项机制,目的在于推动“实际利率明显降低”,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跳”,往深了讲,是释放结构性、市场化改革的信号。

所以,这次不一样。

变化

一旦经济出现衰退的苗头,过去的老路是“放水”“刺激”“宽松”,似乎“一用就灵”,实则“后患无穷”。大家深有体会。今年,全球20余个国家争先恐后地降息,用的就是老办法。

就拿4年前的事例来说,我国央行在2015年5次连续降息,应对经济下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结果呢?融资成本并没有降下来,房价还跑上去了,宏观负债率居高不下。

市场是短视的,巴不得“被宽松”一下。今天,央行对“全面降息”是慎之又慎。在“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思路下,央行选择了结构化改革。

央行介绍,新的LPR定价机制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的方式。简单说一下,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俗称“麻辣粉”,是一个央行主导性更强,结构化特征更明显的政策利率。“加点”的幅度取决于银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灵活性更强。

要说资金利率完全没有降低,恐怕也“冤枉”央行了。

大家应该切身体会到,现在的居民理财收益是不是越来越低了?余额宝的年化收益从当年的6点多,降到现在的2.4%左右。

专业地来看,今年以来,货币市场的关键指标R007(7天回购利率)从3点多降到最新的2.7%;长期指标10年期国债利率从去年最高3.9%到最近跌破3%。下降得很显著。

问题是,贷款端利率降得不明显。这是因为过去的贷款定价根据“基准利率”,基准利率自2015年10月以来就没有变过,难以反应市场变化情况。

这就是新的LPR改革的意义所在。不过呢,机制再好,得看执行。

护航

任何一项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保驾护航”。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一项举足轻重的大事。早在2002年,我国就公布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先贷款、后存款”。

到了2013年,央行其实就已经引入了贷款基础利率(LPR),不过由于LPR从一开始就跟随基准利率在定价,波动性很差。例如,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是4.35%,但是呢, LPR维持在4.3%左右,失去了引导资金成本下降的信号作用。

为了保障此次新LPR机制的顺利推行,央行引入了竞争机制和处罚机制。

第一,报价行范围扩大,从10家变成18家。新加入的8家,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外资行和民营银行,例如大家熟知的“微众银行”和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这样既增强LPR的代表性,也让竞争性更强。

第二,平稳过渡。例如,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和报价质量。再比如,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执行。

再者,很关键的一点是,央行引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保证LPR的有效性。这里简单介绍一下MPA考核,这是对银行监管的一柄“利剑”。企业还可以举报银行的违规行为。

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贷款利率要下行了,房贷利率会不会也跟着下调呢?

不久前,政治局会议强调“不以房地产刺激短期经济”,央行对此特别关照,提出“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定价提供参考”,因此,房贷利率难以在此轮改革中下降,希望刺激地产的想法可以打消了。

政策的巧妙之处在于,既引导对实体经济“降成本”,又稳住对房价的预期。

根本

那么,新的LPR定价机制真的能化解融资难?

恐怕这不是答案的全部。要让“实际利率明显降低”,定价机制是一方面,传导机制更为关键。要承认,过去“降息”的效果不佳,实体经济感受不足,打破利率传导机制的“中梗阻”才更为迫切,否则真正的“活水”也难以输送到实体经济。

这方面,国务院明确提出: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严格规范金融机构收费,督促中介机构减费让利。

目前,银行是掌握贷款资源的强势方,放款过程中,常常伴有捆绑理财、缴存保证金、强制评估费等诸多要求,企业为争取贷款付出的隐性成本就更难统计了。这些都变相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会抵消“降息”的效果。

201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7%,超过美国的7.4%和日本的4.1%。相比而言,在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是“456789”,即:用40%、的银行贷款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90%的企业数量。贡献和占比不对称,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显著,银行“躺着赚钱”侵蚀着实体经济的利润。

到了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改革的良苦用心和方向,注重“实际”成本降低,而不是“名义”利率下降,注重“结构”方式而不是“全面”降息。对中国实体经济和企业来说,是长期利好。

辩证地来看,银行商业化经营需要遵循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原则,贷款利率下行必然对银行“吃利差”的模式构成挤压,特别是现在中小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在加大。改革的推进,还需要从稳起见。

优秀的企业,从来都是银行围着它转,而不是追着贷款跑。企业融资成本高低根本上取决于盈利能力、品牌和信誉评级。在国家政策的呵护下,实体企业“打铁自身硬”是更为长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