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以来中国债市剧烈波动,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债券型基金产品,以债券投资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也受影响。
有银行理财产品3天跌了1.36%,一些5月份新成立的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不过净值多数维持在0.995上下,较债基的跌幅而言仍然很小。
事实上,无论是债券型基金,还是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净值下跌的背景都是一个:5月中旬开始的3周,1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100bp(基点),5年期飙升50bp,10年期也上涨30bp;上周(6月1日到5日)中债估值AAA和AA+的1年期信用债攀升50bp,对应价格下跌5%;三年期信用债估值收益率上升40bp,对应价格下跌1.2%。
“例如一些封闭式的理财产品,其中信用债占主导,由于刚成立,摊到的票息不足,再碰到短期债市波动巨大导致资本利得受损,净值就会出现回撤、破净。不过随着债市进入平稳期,资本利得开始回稳,加上整体债券票息还可以的话,那么整体组合持有到年底还是可以扛过短暂的冲击,获得正收益。”一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债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
在资管新规的当下,银行理财开始真正打破刚性兑付、向净值化转化。
银行理财产品波动早已存在
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在整个市场上并非近期才有的情况。
今年3月,境外美元债出现暴跌时,部分债券“腰斩”,某银行投向美元债的理财产品也出现过短期净值剧烈回撤、净值短期跌破净值“1”的情况。后续随着市场回稳反弹,净值也有所修复。
在这波债市巨震中,债基受损最严重。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1日,有数据可查的3305只债券基金中,近1个月回报为正向收益或0的仅有239只,超九成债券基金近1月回报为负值。中长期纯债券基金中,部分产品近1个月回报率低于-3%。
此前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净值为负,尽管这是再合理不过的现象,但有惯性思维的投资者仍需时间去适应。
近期跌破净值的理财产品多为新成立的产品,票息积累仍不足,导致债市波动下投资收益亏损。
“其实冲击比较大的是最近放开的短期产品,赎回压力较大,而那些封闭式、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比较容易扛住市场的波动。”一家股份行资管部投资经理告诉记者。
以某大行近来新发行的封闭式产品为例,这款产品预期收益率为4%-4.5%,1年开放申赎。其中信用债投资占到60%以上,剩余则为利率债、非标以及5%左右的权益标的。截至6月10日,这款产品跌破净值,现为0.9992。“这类产品由于是封闭式的,即使净值回撤,但也没有赎回压力,便于管理。相较于一般公募基金的债基,这类产品收益相对稳定,收益一般比货币基金高出不少,主要因为这些产品有一定的非标资产作为收益基础(监管规定非标占比不超过35%),同时权益类产品有时也可缓冲一下债券下挫。” 上述国有大行债券投资经理告诉记者。
他同时表示,新成立的市值计价法的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每天都会摊票息。但由于新成立,票息积累非常有限,所以更多体现的就是债券价格的涨跌幅。随着时间推移,票息越积越多,净值也会有所回升。比如理财产品投了2年期信用债,一年票息为4%的话,持有到年底还是可以扛下去的。
记者也了解到,尽管此轮债市波动令众多从业者回想到了2018年债市“去杠杆”的痛苦经历,但目前的市场整体杠杆率较当年 在幅降低。同时,在此轮去杠杆中,受损最为严重的主要是猛烈加杠杆、博高收益的券商自营部门,目前银行普遍对杠杆比例有较为严格的限制。
债市大概率区间波动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后续债市会怎么走?
接受记者采访的投资人士普遍表示,随着“放水养鱼”并非大水漫灌成为市场共识,债市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部分此前大跌的品种会迎来反弹,但大概率维持区间波动的状态。
回顾3月下旬以来,随着超低短端资金利率的出现(低到 1%以下), 以隔夜回购交易量占比衡量的债市加杠杆行为已经创了历史新高,表明当时债市加杠杆成为主要的交易策略。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这也表明货币政策需面对的金融环境更加复杂。3月中旬之前,货币政策的任务是“救死扶伤”,避免经济出现休克、流动性危机甚至金融危机,因此市场预期大幅“宽松”。但当下环境已发生变化,货币政策需在控制脱实向虚、继续降低融资成本和系统性杠杆的稳健性之间取得平衡。央行需要做好全社会的宽松预期的管理和引导。
施罗德投资管理(上海)债券基金经理单坤对记者说,虽然投资者可能认为近期市场调整的幅度很大,应该转向了;货币政策也没有出现拐点的迹象。但我们认为还是小心为好。经济数据应该已经触底反弹,央行再次大幅放松货币政策的几率较小,疫情控制颇为有效,此时,风险资产应该更受青睐。
瑞银资管债券基金经理楼超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债券表现还要看权益市场的风险偏好是否下行。此外,当前的环境利好久期较短的利率债,尤其是3-5年期国债、国开债相对更具吸引力。此前相关品种的回调已经十分剧烈,具备足够的利差保护。
当然,对于长线外资机构,当前收益率反弹后无疑是很好的配置机遇,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上升到3%以上,大幅加仓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当前,中美国债利差已经高达200bp的历史高位,对外资机构而言,人民币债券的收益吸引力仍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