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资讯> 行业资讯> 特稿|程实:全球疫情下的上海新机遇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特稿|程实:全球疫情下的上海新机遇

2020-06-20 编辑:网站编辑 有635人参与 手机查看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不仅深度冲击全球经济,亦将催生全球金融新格局。伴随这一历史性转变,中国经济高水平开放料将顺势加速,中国经济金融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亦将持续提升。得益于内外联动的双向加强,居于枢纽位置的上海已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如果能够针对性地因时制宜、取长补短,上海有望迈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冲刺赛道。

机遇之一:疫情扭转全球经济轨道,中国经济的高水平开放将提速应变

对于全球经济,本次疫情并非一次性冲击,而是从根本上拆解了过去数十年经济增长的“黄金范式”(要素投入×生产效率=稳健增长)。一方面,疫情的长期化正在持续抑制资源、人口、资本等要素供给。另一方面,疫情以及其加剧的地缘政治冲突,逐步导致国际贸易阻滞、经济活动停滞、产业链条疏离,进一步拖累生产效率。两者交叠之下,再考虑全球财政货币政策已近极限,未来全球经济的增长中枢料将长期下行,慢增长、强博弈、高风险、多不确定性的新世界已经到来。

为应对外部环境的长期挑战,中国经济金融料将加快高水平开放的步伐,从多个维度进一步提升开放层次:从出口中低端产品为主到更多出口高端产品,以适应并促进产业升级;从扩大出口为主到进一步扩大进口,以改善整体福利、解决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从货物贸易为主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以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改变其长期以来的逆差状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经常项目开放到资本项目开放,循序渐进完成资本项目开放的“最后一公里”,以助力中国金融市场的长足进步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从特区开放到更多区域开放,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从以开放为“特例”到以开放为“惯例”,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及负面清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以顺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将开放从政策变为文化。

机遇之二:疫情重塑全球金融格局,国际资本的长趋势流入将持续巩固

在全球疫情乱局之下,中国经济为人民币资产提供了坚实的价值成长基础。在经济增速层面,本次疫情的短期冲击虽然不容轻视,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中枢。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合组织(OECD)纷纷下调全球增长预期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最先控制疫情、实现重启的经济体,增长的长期韧性相对凸显。

在经济增质层面,在最具活力的新经济领域,中美仍将是最主要的全球领跑者。据CB Insights和WIPO数据,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科创集群数量仅次于美国。并且,中国在创新质量指数上较高收入国家均值超过40%的同时,所需的研发投入更少,具备“产出/投入”的效率优势。

从长期来看,2020年既开启了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棒期,又迎来疫情下的全球大变局。立足于多重历史拐点之上,中国将政策关切进一步投射于民生、科技、金融领域,改革深化保持稳步推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应对短期挑战、迎来长期蜕变的发展路径孕育出投资主线清晰的“黄金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中,三个顶点分别为民生(对应大健康和大消费)、科技(对应新基建和先进制造)、金融(对应金融改革开放深化),而三条边则是以上三个顶点的彼此交互,民生科技对应于在线活动的下沉和升级,金融科技对应于To B和To C的均衡发展,民生金融对应于普惠金融的发力和基建分布的均衡。全球经济羸弱的大环境中,中国经济转型充满想象的新赛道脱颖而出,将为国际长线资本提供结构性机遇。

根据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上海目前已升至全球第四位,排名仅在纽约、伦敦和东京之后。在近年来排名稳步上升的同时,较之于前三,上海仍在金融制度、市场基础设施、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如何把握上述的双重历史机遇,因时制宜地补上短板、发挥优势,将是上海未来冲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三方面举措将在这一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呵护民生的能力,要求上海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动引导,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在金融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基础上,对标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对投资贸易、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国际化新人才、产业新业态等多个方面出台创新政策和优惠政策,为新的金融市场或金融业务营造更加公开、透明和法治化的发展环境,以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国金融机构,并提升教育、医疗、商业健康保险等方面的国际化服务水平,为国际金融人才在沪工作、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政策红利,主动与“一行两会”对接,深入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争取更多的金融业开放措施在上海率先落地,并使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符合国际惯例,为上海建设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奠定政策基础。

第二,进一步丰富金融业态,建立多元化金融市场。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依托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持续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鼓励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推动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其中,随着芯片、5G等核心技术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主赛道,以及数据、技术上升为新一代生产要素,上海亟待立足全国半导体产业中心的特殊优势,重点推动相关的金融资产和产权类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及国际上的互联互通,进而在国际要素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一方面增强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则为“中国智造”注入金融活水。

第三,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在冲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上海要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金融权益和大宗商品等市场内外有效流转,以及金融监管改革等方面构建长效沟通机制,提高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和金融体系安全性,这些有助于提升上海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并且,要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竞争优势方面与亚太地区其他金融中心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