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内4次聚焦资本市场!金融委连出七条措施释放哪些信号
澎湃新闻记者 田忠方
7月1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三十六次会议,研究全面落实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工作要求。
这已是金融委近3个月内,第4次聚焦资本市场。同时,再次提及对资本市场造假行为“零容忍”,并提出了七项具体举措。一系列动作释放的信号非常清晰。
屡次聚焦资本市场
金融委第三十六次会议认为,市场主体的诚信建设,事关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是资本市场的“毒瘤”,损害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危及市场秩序,制约资本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坚决、果断、及时地加以纠正。
会议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制度建设存在短板,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成本较低,发生了多起恶性财务造假案件。新修订的证券法已大幅提高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成本,监管规章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构建了立体处罚的有力框架,证监会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证券执法和司法工作,坚决打击、遏制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回应社会各方面期待。
今年以来,金融委频频聚焦资本市场。本次会议已经是金融委近3个月内第4次提及资本市场发展。
4月7日,金融委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指出,下一阶段,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
4月15日,金融委召开第二十六次会议,专题研究了加强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问题。会议称,资本市场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诚信经营是最基本的市场纪律。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上市企业无视法律和规则,涉及财务造假等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恶劣行为。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投资者保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确保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对造假、欺诈等行为从重处理,坚决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的功能。
5月4日,金融委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强调,必须坚决维护投资者利益、严肃市场纪律,对资本市场造假行为“零容忍”。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坚决打击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对造假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个人坚决彻查,严肃处理。
“年内,金融委屡次聚焦资本市场,体现了中央对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可以看到,目前中央对于资本市场以注册制为核心的改革,特别重视。整体看,既从入口端“开源”,也要在出口端打开退市通道,让资本市场形成完整、良好的新陈代谢体系。
渤海证券研报指出,7月10日,证监会对广发证券在康美药业相关投行业务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了相关行政监管措施。7月11日,金融委研究全面落实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要求,显示管理层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渤海证券进一步指出,当前,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成本较低,使得恶性财务造假案件屡屡发生,而随着中央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提至“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短板有望持续完善,有助于资本市场中长期的健康发展。
多举措加强资本市场规范性
会议同时提出,要全面落实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要求,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证券执法工作,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和良好生态。具体来看,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是严厉查处重大违法犯罪案件,加快调查、处罚、移送工作,依法从重从快从严惩处。
二是强化民事赔偿和刑事追责力度,要加快新修订的证券法实施细则落地,对典型重大、社会影响恶劣的个案,依法及时启动“集体诉讼”。
三是深化退市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强化退市监管力度,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常态化退出机制。
四是配合立法机关加快刑法修改等工作进度,进一步完善惩戒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制度,提高刑罚力度。
五是完善符合资本市场发展需要、有中国特色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基础制度建设,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强化专门的执法力量。
六是由证监会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工作小组”,形成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合力,共同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
七是加强舆论引导,多渠道、多平台强化对重点案件的执法宣传,向市场传递“零容忍”的鲜明信号,充分发挥典型案件查处的警示、教育功能,推动形成崇法守信的良好市场生态和文化。
“金融委提及的七方面举措,指明了资本市场改革的具体要求和前进方向。”付立春表示,资本市场出现的严重造假行为,不仅伤害了企业,同时也伤害了投资者与资本市场的整体发展,是当下国内金融改革中不可容忍的行为。金融委反复强调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表明了中央提高资本市场规范性的决心。
付立春预计,随着监管层多举措加强资本市场规范性,下一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运作等行为,将会出现整体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