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沪深股市下挫,沪指盘中跌幅一度超2%,收盘跌幅收窄至0.83%。北向资金大幅流出173.84亿元,刷新历史单日新高。
4月以来,北向资金大幅流入已成司空见惯的现象,3个月来的净流入量高达近1600亿元。14日的大幅卖出释放了什么信号?是暂时的回调,还是变盘信号?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中外资机构人士普遍认为,近期北向资金出现获利了结的现象实属正常,在涨幅较大后有回调的必要。但此轮行情中,北上资金并非主力,主力轮换到了新发的公募基金和新入市的投资者,后续盈利复苏有望消化攀升的估值。同时,监管层虽严打非法场外配资,但配资在此轮行情中发挥的作用也有限,“两融”在2015年后一直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
北向资金暂获利了结
7月14日,沪股通净流出49.95亿元,深股通净流出123.89亿元。不过,北向资金也并非全是外资,其中不乏一些注册于中国香港的境内机构资金。
法巴亚太股票和衍生品策略主管吕成(Jason S.Lui)对记者表示:“北向资金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单日净卖出,似乎当前北向投资者对A股的仓位正变得更加战术性或更加机会主义。”
“从技术上看,A股近期涨幅较大,获利盘较多。行情并没有结束,但有盘整的必要。”拥有QFII资格的西泽投资(Atlantis)旗下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对记者表示。
摩根资产管理环球市场策略师朱超平也对记者称:“我认为这是一个必要的调整,毕竟短线上涨过快,很多前期潜伏的境内外资金都已经获利丰厚,确实需要看到盈利上升来消化估值,不过从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盈利改善的前景比较明确,可能回调之后还会重拾上涨动能。”
吕成也提及,尽管14日出现大幅资金流出,但事实上此前A股也经历了大幅的资金流入。
“例如,今年6月19日,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高达25.8亿美元(约合180亿元人民币),为历史第三高;7月2日,净流入高达24.2亿美元(约合170亿元人民币),为历史第五高。此外,此前的最高月度净流入量发生在2019年12月,当月净流入104.1亿美元(约合728.7亿元人民币)。”在机构看来,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是正常的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A股的估值目前已经到了高出历史平均水平的位置,而估值向来是外资最为关注的。高盛近期表示,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5年平均估值12.1倍)相比,目前的估值(13.4)偏高,但盈利正常化将消化高估值。
自开通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1.1596万亿元,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累计达1661.34亿元。
外资并非本轮行情主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轮行情的主力资金并非外资,而是公募基金的新发基金和新入场的投资者,这和过去两年有明显的变化,因此不应该过分解读北向资金的短期变化。”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募新成立的基金规模突破1万亿元,距2015年上半年大牛市行情下新基金的发行数据仅一步之遥;上半年的新基金发行数量更是以667只的压倒性优势,将2015年同期的429只发行量远远甩在身后。
“基金投资风格一般还是比较稳健,但新入场的个人投资者更为投机,在出现20%~30%的涨幅后往往会先落袋为安,这也会导致市场出现调整。”吴照银称,“在调整后,新资金仍会入场。就今天的盘面来看,尽管盘中有明显下挫,上证综指一度跌超2%,但盘尾收复了部分跌幅(收盘跌0.83%),所以整体跌幅并不是很明显。”
此外,他也提及,监管层严打配资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上周证监会紧急出手严查非法场外配资平台,“但今天的调整和查配资的关系不大。这一轮行情中配资的作用远弱于2015年,监管层抢先严查配资,有利于维持市场平稳,而不是急涨急跌。”随着行情逐渐展开,近期两融资金规模上升较快,每周增加几百亿元规模。相对而言,两融资金的立场不太坚定,容易受行情波动影响,机构认为在关注资金流入的同时也要随时注意其撤退。不过,摩根士丹利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对记者表示,融资融券自2015年以来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占A股流通股市值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左右,远低于当年的10%。
至于接下来的关注点及当前上涨潜在的变盘因素,瑞银证券认为,关注点包括:A股日成交额,融资余额,新开交易账户,新发基金量以评估流动性增量,以及北向资金净流入;目前存在三个潜在风险包括:8月中期业绩(尤其成长股)可能弱于预期与偿付风险,美国大选进入倒计时100天、中美关系可能发生一些变化,以及股市过热可能引发监管降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