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并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出了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份,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需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在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等方面切实发力,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更好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江11个省份在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方面,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架构基本形成。长江黄金水道与沿江铁路枢纽实现联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日益加快,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不断加强。同时,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持续推进,长江沿线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平台作用不断释放。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机制逐步健全。长江经济带航运联盟等平台在推进长江航运、金融、技术等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相关行业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同时,沿江11个省份也不断探索和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样化合作机制。 但也要看到,沿江各省份在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进一步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力。具体表现为:跨域物流体系标准化程度仍然不高、区域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营商环境需持续优化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沿江各省份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在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的基础上,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完善软硬件条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切实发挥长江经济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积极架设沟通平台。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发展战略层面的对话与协商,进一步推动建立政府协商对话机制。比如,以发展中欧班列贸易、国际产能合作为契机,建立沿线国家间主管部门对话协商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推动沿线国家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同时,也要开展多领域的人文交流。 二是系统化构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体系。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立更加顺畅的国内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需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大通道建设,疏通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堵点”。对此,要统筹建设国内服务中欧班列和海铁联运的物流枢纽及通道,畅通西部南向、东向大通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和场站建设。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与沿线国家合作共建海港、铁路、高速公路、物流分拨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集成的、高标准的物流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三是提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水平。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把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产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巨大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为此,要切实发挥城市群的开放引领作用,提升长江经济带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辐射能级;加快长江经济带上“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显著提升其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类企业联合组建跨国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等。 四是深入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优化长江经济带营商环境、完善中欧班列运行机制等方面切实发力,特别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广自贸区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健全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同时,着力提升“一带一路”沿线通关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水平。 (作者: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成长春 杨凤华 黄 寰 陈为忠)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表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法律规划政策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法律方面,加快推进长江保护法治进程,推动长江保护法顺利颁布,实现了长江大保护有法可依。规划方面,注重规划引领,构建“1+N”规划体系,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多个专项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有微笑天使之称的江豚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在1月5日举行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说。 5年来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介绍,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实践。 目前,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8000家,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2441个违法违规项目已清理整治2417个,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 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19年的91.7%,2020年1月至11月进一步提升至96.3%,长江流域劣Ⅴ类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生态环保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同时,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2.3%提高到2019年的46.5%,2020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6.6%。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长江干支线高等级航道里程达上万公里,14个港口铁水联运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沿江高铁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成都天府机场、贵阳机场改扩建等一批枢纽机场项目加快实施。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程度更高,上海洋山港四期建成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成为唯一吞吐量超11亿吨的世界第一大港,中欧班列线路开行达30余条。2016年以来,新增8个自贸试验区、24个综合保税区,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 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结合自身资源和禀赋特点,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浙江丽水、江西抚州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有益经验。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长江保护法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长江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和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初步建立。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多元化投入等机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设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针对媒体曝光的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典型案例,王善成表示,将紧盯这些问题和问题成因,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各类问题。在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落实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提升治理能力,夯实保护修复基础,另一方面要推动创新转型,加快绿色发展,力争早日实现从水质逐步好转的量变到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的质变,真正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罗国三表示,下一步,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相关负责人谈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画卷 ——访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 经济日报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西把长江江西段与“五河(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河)一湖(鄱阳湖)”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开展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全流域治理,筑牢了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在全流域治理方面,江西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此,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 记者:在全流域治理方面,江西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殷美根:目前,江西正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出台了鄱阳湖流域保护治理规划,形成了覆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同时,积极开展绿色发展试点示范,扎实推进九江绿色发展示范区、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探索出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江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截至目前,全省PM2.5浓度均值为28.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优良天数比例为95.9%,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 记者:为做到“管长远”,江西建立了哪些长效机制? 殷美根:江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硬约束机制,加强综合管控,完善司法保障,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全方位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突出“源头严控”。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多规合一”、自然资源统一登记试点,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确保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突出“过程严管”。建立覆盖广、规格高、体系完备的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同时,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并创新地域与流域相结合的环境资源司法体系,生态综合执法、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检察等改革在全省推行。 突出“后果严责”。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追责制度,创新生态环保委员会管理机制,省级环保督察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加大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截至2020年11月份,江西检察机关共批捕破坏生态环境刑事案件540余人,起诉2290余人,产生了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阶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江西是如何落实的? 殷美根:江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狠抓突出问题整改,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进鄱阳湖流域保护修复攻坚行动。 更加注重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更加注重提升双向开放能级。高标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更加注重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更加注重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研究、利用,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发掘、提炼、整合赣鄱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着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美丽长江画卷的赣鄱篇章。 当好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力军 —访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 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三峡坝区所在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生态保护中肩负着特殊责任。5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战略机遇,着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大文章,奋力当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近日,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专访。 记者: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湖北如何用好“绿色指挥棒”? 黄楚平: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同时,不断强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矩意识,把全省22.3%的版图面积纳入生态红线的保护范围,4230条河流、755个湖泊实现河湖长制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生态政策法规,基本形成水、土壤、大气“三位一体”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记者:湖北如何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黄楚平:要弹好转型协奏曲。坚持以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方面,促进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另一方面,实施生态治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同时,高效利用资源,加快全过程节约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要打好改革创新牌。通过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让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激发创新活力,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以“放管服”为重点的政府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平台作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着力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监管法治化上创新突破。 要走好生态发展路。守住青山不放松、护好绿水不辞难。以先进理念、科学思路、创新制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增强战略定力,厚植发展优势,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带。 构建立体交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郑万高铁湖北段、汉十高铁、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长江中游“645”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加快实施。 加快区域联动。坚持把湖北放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中考虑,积极推动建立长江中游省际会商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跨省合作。 发展绿色金融。省政府出资400亿元设立的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募集社会资本形成规模2000亿元的母基金,最终形成1万亿元资金规模,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建成百里长江“最美岸线” ——访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谢建辉 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不仅拥有1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还有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湖南省如何自觉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切实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对此,记者采访了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谢建辉。 记者:湖南在“共抓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谢建辉:湖南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构建了以省委书记为第一总河长、省长为总河长,省、市、县、乡、村责任全覆盖的五级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压实了从省到村的五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同时,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湖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与鄂赣两省签订了《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行动宣言》。同时,还与三峡集团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开行湖南省分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服务湖南省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等。 记者:湖南在“集中力量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什么好做法? 谢建辉:严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狠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截至2020年11月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37个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31个,其余问题整改正有序推进。 大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目前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41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3个,其余问题正按整改方案抓紧落实,交办的4226件信访件办结率达95%以上。同时,坚持举一反三自查自纠,梳理排查出省内生态环境自查问题200个,现已完成整改185个。 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实施。2019年全省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7.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57%;全省2678艘400总吨以上货船、350艘符合改造条件的400总吨以下货船已全面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记者:湖南正致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谢建辉:全力守护好长江这条母亲河,致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兑现承诺,湖南已关停拆除长江干流岸线全部39个非法码头并完成生态复绿;关闭拆除42个泊位并完成坡岸整治;推进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破解“化工围江”找到新思路;完成长江岸线造林19593亩,湖南境内163公里长江岸线已变成人见人喜的美丽“风景线”。 记者:如何加快实现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生态改善及产业破旧育新? 谢建辉:坚决抓好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截至2020年10月中旬,全省建档立卡渔船20457艘、渔民28148人全部退出,有就业意向的16777名渔民中16296人实现转产就业。 开展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和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计划。2019年,洞庭湖区接近Ⅲ类水质标准,越冬水鸟超过24.6万只,创下10年之最。同时,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行动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突出系统联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组织实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部署开展长江干流及湘江两岸各10公里范围内545座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同时,全省企业加快破旧育新步伐,产业转型升级换挡提速。目前,已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563家,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不断提升。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千亿园区达到12家,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12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4日上午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习近平是在江苏考察结束后专门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座谈会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何立峰、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等7位同志先后发言,介绍了工作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加座谈会的其他省市主要负责同志提交了书面发言。 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沿江省市有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效克服重大洪涝灾害影响和外部环境变化冲击,为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经济正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习近平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这次五中全会建议又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要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要注重整体推进,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严守生态红线,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设安澜长江。 习近平强调,要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要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投入力度,促进便利共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 习近平指出,要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更高质量利用外资。要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沿江省市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要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加紧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要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要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习近平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同志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切实把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围绕当前制约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应对之策。中央企业、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氛围。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韩正在讲话中表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好表率,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要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特别是要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要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严禁污染型产业、企业向上中游地区转移。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系统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强化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要加强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丁薛祥、刘鹤、陈希、肖捷出席座谈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关省市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9月17日,记者获悉,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下称“中债估值中心”)与汉口银行、华夏基金签署了关于中债长江经济带债券指数的合作协议,将利于引导资金流入长江经济带区域优质企业,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区域内实体企业发展。 据悉,该指数是首批全面表征长江经济带地区债券市场的系列债券指数,包括中债-长江经济带债券综合指数、中债-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债指数和中债-长江经济带城投类债券利差因子指数。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局长张红表示,这一指数的发行将与其他上海价格一起,助力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和人民币金融资产管理中心建设,也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加快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并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联动。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我国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中债-长江经济带债券综合指数及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长江经济带超过47%的社会融资资金来自于债券直接融资,近五年区域内债券发行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近21%。 “金融机构发行长江经济带指数产品,可以丰富长江经济带投资者群体,为投资者分享区域发展红利提供渠道;另外,指数基金还可以为区域内企业债券融资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为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活力。”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总部副总经理宁新虎称。 汉口银行董事会秘书丁锐也提及,中债长江经济带系列指数将为各类机构投资人提供资产配置工具和产品参考基准,丰富区域性债券指数、优化现有的信用债指数体系,同时也将为助力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企业债券融资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据介绍,中债-长江经济带债券综合指数和中债-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债指数的基期为2016年5月31日,截至6月30日,中债-长江经济带债券综合指数市值规模达17.4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4%,占全市场债券规模的16.54%。 一位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还对记者称,此类区域性债券指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将解决银行在投资信用债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一些区域性银行由于异地展业受到限制,对于区域外的信用主体了解并不全面,再加上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这就使得信用债投资市场存在‘区域性屏障’,而区域性债券指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将缓解这一难题。”该人士对记者说。
7月30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下属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成功发布中债长江经济带系列债券指数。目前该系列指数包括中债-长江经济带债券综合指数、中债-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债指数和中债-长江经济带城投类债券利差因子指数,是首批全面表征长江经济带地区债券市场的系列债券指数,也是继中债长三角、京津冀系列债券指数发布后,中央结算公司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债-长江经济带债券综合指数和中债-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债指数的基期为2016年5月31日,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债-长江经济带债券综合指数市值规模达17.4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4%,占全市场债券规模的16.54%。 中债长江经济带系列债券指数从多维度、动态化反映区域内相关债券整体市场运行特征,指数发布对推动区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及时反映区域实体经济债券融资情况,助力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二是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入长江经济带区域优质企业,优化金融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