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远程医疗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云的目标便是让专家在医疗场所,比如隔离病房、门诊室、手术室、影像室、急救车等现场开展的工作都能在远程顺畅完成且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央企业远程医疗平台的技术服务提供商北京红云融通公司高级副总裁林大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抗疫第一线 红云医疗全力以赴 林大鹏告诉记者,红云融通员工一直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第一线,“大概从大年初五开始,我们陆续接到了几家医院的求助。院长们在应对新冠疫情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医院每天都要到隔离病房查房,每次查房都需要多个科室的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风险很大,查房对隔离防护物资需求非常大,医院面临很大压力。” “大年初六早晨,我们组成了一个方案解决的小组,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就把302医院、朝阳医院、301医院等的隔离病房方案实施上线了。方案实施后,每次查房只要一名医生带着一个护士,病房外面各个专科的医生可以非常顺畅地与病人交互,查看各种医疗设备视频信息,高质量完成查房工作。”林大鹏说,“不同医院间的专家也可以互相支援。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甚至可以用手机对传染病院的重症患者进行查房和病情指导,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另外,一些大型医疗设备进入不到隔离病房,我们的设备比较轻便,能够与便携式超声等设备进行连接,将检查影像同步给病房外医生及时诊断病情。设备也会把ICU病房各类体征指标数据同步给护士站和专家,减少了医务人员重复进入重症区记录数据时被感染的风险。” 作为中央企业远程医疗平台的技术服务提供商,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红云配合国外的中国企业做了约50多场集中培训和一对一咨询,覆盖了30多个国家的4000多人次。“我们的平台整合了国内优质的专家资源,支持国外中企解决了很多燃眉之急。一方面,在国外疫情爆发时,这些培训能够帮海外员工很好地避险;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得到了温暖感和安全感。”林大鹏说。 “我们也支持巴基斯坦的中国企业做了多场的咨询和远程心理辅导,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巴基斯坦网络环境比较落后,但越不稳定的网络环境,对红云的技术优势发挥就越充分。“红云自主研发多年的核心技术中,有两项叫做网络聚合技术与智能路由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建设比较滞后的国家,甚至能够把3张3G卡信号聚合在一起,在相距万里的互联网上智能构建出一条稳定的传输线路去传输高清影像。 ” 急救和手术也能远程完成 5G发展实现医疗0距离 6月9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相关文件,提出今年北京市将扩大5G网络建设规模,于年底前累计建成5G基站超3万个。“在我们合作的许多大型三甲医院,5G应用的速度是最快的。所以说医疗行业是5G应用的桥头堡。 ”林大鹏说。 5G的普及对远程医疗有着深远影响。“远程手术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远程协作指导的应用更为普遍。而自从5G出现后,远程手术,尤其是远程机器人手术越来越多地得到专家的接受和使用。”林大鹏给记者展示了解放军总医院凌至培主任远程为病人进行脑起搏器植入手术的视频资料。“我们跟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的远程手术平台现在已经应用到海南301医院和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完成了多场次的远程手术了。” “隔离病房、境外企业医疗室、手术室只是红云改造和赋能医疗场所的一小部分。红云的目标是让专家在医疗场所现场开展的工作都能在远程完成且取得更好的效果。”林大鹏踌躇满志,“我们也欢迎巴基斯坦的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一起合作,做一些切合实际的工作。”对于帮助巴基斯坦抗疫,林大鹏建议可以和对方医院合作,通过场所改造和赋能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巴基斯坦本地医疗场所的赋能,国内专家就可以实现设备远程操控等功能,对那边进行支持和辅导。现在我们最南端的设备是在海南某个岛屿上,全国的专家都可以进行远程支持,放到巴基斯坦也是一样,没有距离这方面的概念。” 目前,红云正在跟一些医疗机构推广急救大平台的建设。“将急救车里的检查设备图像和人的操作图像同步到指挥中心,再同步给医院专家,这样对病人专业化的检查及抢救从病人呼叫那一刻就开始了,抢夺金子般的时间,有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问及红云接下来的计划,林大鹏提到了令人为之振奋的人工智能产品,并以心脏造影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设备为例为我们做了生动诠释。“阜外医院是心脏医学科非常权威的,我们将阜外医院多年积累的心脏造影影像数据,结合专家们的医学知识和判断路径等,转化为人工智能的产品,现在产品的准确程度基本上可以达到阜外医院的大专家的准确程度。通过认证后,它就可以配合基层的医生进行辅助诊疗。” 医疗资源本应均质化 林大鹏认为,经济发达了并不代表医疗水平也会随之迅速提升, 医疗是一门实践应用学科,专家互相之间要进行大平台多中心海量数据(603138)的临床研究才能出成果。但又不可能把所有的专科的专家都招到一个地方去工作。这样,推进医疗场所赋能和专家远程平台工作的模式就会逐步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国内的情况是无论病情复杂与否,跑大医院就对了,但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未来5到10年,大机构应该做什么,小机构做什么,乡镇机构做什么,分工会更加明确,资源按需分配。(大医院专家)也渴望自己能找到复杂的病例,而红云医疗场所赋能和专家远程平台工作的模式就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让每位医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病人。”( 鞠然)
01 六一儿童节,梁建章又又又又来号召大家生孩子了,比亲爹亲妈催得还凶。 作为携程董事长,梁建章事业、学问两不误,跨界当“人口学家”已经8年多了,他作为人口学家的知名度,一点不亚于企业家,搜索“梁建章+人口”这两个关键词,居然能找到326万结果,这是积累8年的成果: 作为互联网著名前浪,梁建章的履历很厉害,初三就上复旦少年班,21岁拿了乔治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9年回国创立了携程网,很成功,然后他突发奇想回美国深造,读的却是冷门的人口学。 梁建章的深造是认真的,从2007年到2011年,他整整花了五年时间在斯坦福读书。这期间,还自费拍摄了一部介绍中国人口问题的纪录片《中国人可以多生吗?科学探讨中国人口问题》,开始呼吁大众关注人口政策。 拍摄纪录片时,梁建章认识了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之后两人合作著书多部,矛头直指计划生育政策,出版前因为敏感,曾被好几家出版社拒绝。 2014年本书再版时,书名被梁建章改成了《中国人可以多生!》 此后不久,梁建章联合30多位主流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共同发起一份签署建议书,呼吁尽快停止计划生育政策。 从此,梁建章就开启了年年催政府放开生育、催大家多生孩子的模式。 效果不错,2013年“单独二孩”的政策就出台了,2014年新生儿数量有了明显的回升。到2015年又推出了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新生儿一下增加了一百多万人。 只不过,从2017年开始,新生儿人数又开始下降,连续两年都创出20年新低: 02 于是这几年,梁建章的号召一直没停。 他陆续出了两本新书,为了扩大影响力,他还拉上马云做推荐: 可能觉得大家都不积极响应号召,他专门用数学公式苦口婆心地说,就算有少数家庭生三个四个,人口依旧是萎缩的: 他要推动的,就是全面放开生育政策,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但说句实话,经过这些年的普及,多生孩子的道理该懂的人都懂了,不懂的人也不关心,现在的问题在于:经济和精神压力才是生孩子的真正阻力,政策障碍倒不是最大问题。 建议梁建章们可以在民生、保障这些相关问题上多推动政策的实质变化,数量庞大的中间阶层为啥不敢生,因为代价确实有点大,只有身为父母,才能理解其中的压力。 03 生个孩子真是压力山大,我们来简单算算这笔账: 一、婚房、学区房 在城市里,很多人年轻时会买个一居室或者小两居当婚房,这就很不容易了,一旦需要张罗生孩子,就要换成大两居或者三居,每年的“改善性刚需”就是这么来的,生一个孩子,家里可能多两三个人,房子太小肯定不行。 这还是幸运上车的,因为房子跟教育资源挂钩,所以幼升小、小升初直接决定了房价,前些日子,北京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掏上千万买个3、4十平米的老破小,这都是很有实力的家庭,一般家庭只能望而生畏,这几天因为学校划片改变,有的小区房价十来天涨了700万。 这么疯狂,因为背后都是焦虑的父母。 二、奶粉问题 奶粉是个老问题了,大部分妈妈休完产假就得回去上班,有储奶条件的单位很少,小孩只能喝奶粉,奶粉价格贵不说,隔三差五还有安全问题。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妈妈快把全世界的奶粉都买回来了,引得很多国家大为不满,之后国家对奶粉安全问题空前重视,但今年还是又发生了大头娃娃事件: 虽说这次是因为固体饮料被商店当做奶粉出售了,不过这种夸大宣传也令人防不胜防。 三、托儿所问题 2017年,梁建章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为什么没有托儿所》,阐述为什么携程会成为少有的为员工提供托儿场所的公司。 一个月后翻车了,携程亲子园出了虐童事件。 虐童没过多久,红黄蓝幼儿园又出现了扎针、喂药事件。当时大家义愤填膺,恨不得把红黄蓝砸了,但你现在看,人家还是活得好好的。 这种结果完全可以预测,因为供需完全不平衡,现在大点的城市,上公立幼儿园需要抢,得提前一两年报名,还不一定轮得上,上不了公立的,你就上民办的吧,大城市里,一个月5、6千的条件都算一般的,一年学费超过10万、15万的幼儿园越来越多,这比小学生费钱多了。 但即便这样,你也没法杜绝恶性虐童案件的出现,因为幼儿园的收费和幼师的工资完全不匹配,你看北京幼师学历要求和薪资待遇: 幼师工资水品比不上保姆,决定了优秀的人才进不来,偶尔碰上几个心态失衡的很正常,赶上就是噩梦。 优质的幼儿早教应该多少钱?最近登上热搜的杭州刘阿姨给出了答案——2万: 说白了,都是大价钱供出来的。 四、上小学 上了小学就更头疼了。 语数英各种补习班是标配,热门的班还要托关系去抢; 各种兴趣爱好少不了,舞蹈、音乐或者画画,艺术类的总要学一项; 足球、跆拳道或者滑雪,体育类的总要整一个; 航模、乐高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或者编程,科技类的总要来一套······ 总之,为了追赶别人家的孩子,大家都不甘落后,一年下来烧个十几万,“四脚吞金兽”的名号不是盖的。 而且,这个时候不光花钱,有时还会要命。 减负多年,负担还在那,一点没变,不过挑担子的变成了家长,辅导作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家长的闲暇时间,小学生的父母,谈个人生活是奢侈的。 多数人会跟孩子怄气: 极个别的辅导作业成了生死较量,有的孩子受不了重压选择离开: 有的父母被气的各种疾病发作,差点要命: 劳心劳累不说,医药费还不少。 五、焦虑感 比起花钱来,焦虑感更让人崩溃。 比如小升初,政策年年不一样,就近入学、全区派位、特长招生、电脑随机抽签······ 这就成了很多家长的心病,住着千万的房子,有光鲜的职业,但遇到这个事基本无能力,不论你之前选择什么精英教育,未来多是随机择校,不确定性让家长倍感焦虑,牵扯大量时间精力,手机一刻不离手,听到一个消息就立刻行动,说来真是有点可悲啊。 六、青春期 顺利读上了初中,除了学业,还要担心青春期的孩子会不会顺利成长,比如遇上校园凌霸事件怎么办?尤其是13-15岁之间的初中生,身体发育了思想还跟不上,更可怕的是,他们都知道未成年人很少承担法律责任,恶性事情不少见: 当然,如果碰上那些禽兽老师就更惨了,一辈子的阴影。 七、中考 中考是一个大坎,人生分水岭。 因为不是每个初中毕业的学生都能上高中,中考录取率越来越低,很多地方还不到50%。 考不上高中的孩子会分流到中专职业院校或者干脆直接工作,未来挣到高薪的机会少了很多。 八、高考 拼了命考上高中,再继续苦读冲刺高考,又是一道独木桥。 成绩好的能够考上好大学,但是如果成绩不好读三本或者大专,学费比公立大学贵得多了,还学不到什么东西,学历拿出去找工作也没优势。 有些家庭选择花钱出国,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费用去读一些不太知名的学校,国内还不怎么认,读书择业的压力都在父母身上。 遇到极端情况更难受,像前不久的留学生回国问题,很多家长夜不能寐各处抢机票,价格不菲,而他们内心的焦虑更是旁人不能理解的。 九、就业 好容易读完书,可以上班挣钱了。但从2013年开始,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今年毫无疑问也是最难的,毕业的874万大学生,返校春招都错过了,经济也不好,现在已经6月了,很多毕业生的未来还没着落,父母能不跟着操心吗? 十、结婚 工作搞定还不算完,结婚这事父母比孩子还焦心,很多爹妈只好亲自上阵代为相亲,然后又要面临房子、车子的压力,等有了第三代,类似的循环还得来一圈…… 房子是最好的避孕药,其实生孩子的难度比买房子可大多了,不掂量清楚,谁还敢生啊。 生孩子从投资收益比看完全是个亏本的事情,当然基因的延续、人伦之乐、情感慰藉的功能让很多父母忽略了这些,但其中存在临界点,超过之后幸福感下降的太快,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不生孩子可能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生育率大降肯定不光是政策问题,接下来更需要专家们推动、完善其他链条,比如大力推动公立幼儿园的建立,怎么建立更有长效机制的幼升小、小升初制度…… 顾虑少了才敢生,生育确实是每个人应该有的权利,但为国生娃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的,有些事,你没穷过真的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