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但二季度经济复苏势头明显,GDP增幅为3.2%,较一季度大幅回升10个百分点,呈现明显的V型复苏态势。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六稳”“六保”举措非常及时且至关重要。就目前宏观经济特征、未来走势与政策取向等问题,《金融时报》日前专访了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博士。
《金融时报》:您怎样看待我国上半年的经济复苏态势,经济运行中有哪些重要特征?
宗良:大家知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经济增长目标,在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很大的背景下,确定高的目标难以实现,而确定低的目标实现也意义不大,没有目标、胜有目标,为经济政策的发挥留有较大的空间。中国作为首先受到疫情冲击的国家以及全球二季度率先复苏的主要经济体,总体经济状况超出市场预期。2019年四季度GDP增长速度为6%,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为-6.8%,二季度为3.2%,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V型复苏态势,即经济活动出现下滑后迅速回升,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可控。
一是主要指标大多在二季度触底反弹,凸显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国内外环境的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推进,保障了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六稳”“六保”举措的提出及顺利进展显著缓解了疫情对社会及民生带来的巨大冲击。二季度经济运行平稳,供需双方趋于稳定,各部门信心回升,展现出我国经济有强大的韧性和制度的优越性。
固定资产投资降幅由一季度的-16.1%回升至上半年的-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4个月降幅同比收窄,出口额连续3个月正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升。股市增长幅度显著,表明多数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特别是新兴领域动能增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至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5.2%。
二是基本民生保障有力。脱贫攻坚成效突出,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贫困人口较多的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都在5.5%~7.6%之间。社会保障和兜底帮扶持续加强,上半年人均转移性收入名义增长8.2%,其中,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增长9.3%,人均社会救济收入和补助收入增长13.2%。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保持了较快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12.9%,日用品增长5.2%。
三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方向没有改变。外需方面,全球经济景气度尚待恢复,欧美的复工进程还在持续,为我国产业出口带来机遇。我国较为齐全的产业门类、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以及防疫物资等是支撑近期我国出口的主要因素。从内需来看,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于内需,投资中基建与房地产发挥较大作用。
《金融时报》:虽然今年上半年经历了困难的状况,但经济发展态势不错,您对下半年的经济形势是如何预判的?
宗良: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逐步克服了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快速复苏。二季度经济增速已经由负转正,下半年有望延续目前的复苏态势,进入常态化持续增长阶段。
一是目前消费修复仍较为平缓,但后续将回归强劲。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低于市场预期。这一方面是由于餐饮消费活动和信心的恢复依然受到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制约,6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5.2%,仅较上月小幅回升3.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由于可选消费恢复速度普遍放缓,其中汽车消费更是在去年高基数因素叠加影响下,增速从5月的3.5%下降至-8.2%。另外,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2.4%,人均消费支出下降5.9%,收支增速缺口拉大。展望下半年,疫情虽仍有不确定性,但考虑到疫情带来的限制消费的因素将逐步消除,同时,居民消费意愿会随着对经济预期改变而调整,后续居民消费增速可望加快。
二是投资力度加大并将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仍是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点。1至6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一季度减少13个百分点。分类型来看,尽管华南大范围强降雨和洪涝灾害对基建投资形成短期制约,但是在政策利好下,新基建发力势不可挡,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2.7%,降幅减少17.0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开工加快等因素带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加快,增长1.9%,增速回升9.6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保持缓慢恢复趋势,1~6月同比下降11.7%,降幅减少13.5个百分点。未来,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也会受到市场趋于稳定和政策支持的有利影响,存在显著回升倾向。
三是通胀压力较轻、物价呈相对平稳的态势。尽管猪肉、蔬菜等食品价格短期受南方暴雨和疫情反复影响有所扰动,但需求侧将主导下半年CPI的下行趋势,预计通胀压力较轻。国内逆周期政策发力,环保限产的持续发力都使得工业品价格表现出“淡季不淡”的特征,PPI通缩情况将趋于改善。
四是“六保”政策继续落实、促进需求端加快恢复。一方面,已经取得的疫情防控成果需要继续巩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疫情防控属关系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推动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为提振消费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对出台的“六保”政策要进一步细化并落到实处,对民生起到更好的兜底效果,进一步强化对消费的政策激励,提高此类政策刺激消费的针对性与效益,促进消费更快更好恢复。
《金融时报》:中国是全球二季度率先复苏的主要经济体,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经济复苏对于世界经济重启的意义?
宗良:尽管全球疫情仍呈蔓延态势,但在许多国家逐步得到控制,全球经济将进入重启的新阶段。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出口国,经济率先复苏将利好其他正在复工复产上取得阶段性进展的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经验,对修复全球供应链有重要的意义。与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相比,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要“大得多”。
第一,巨大市场拉动全球消费,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的动力。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今年将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恢复消费过程虽然缓慢,但势必通过外需激活全球市场需求。中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也会对其他国家出口产生强大需求。
第二,有关国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被中国经济所带动。比如,对于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与其经贸合作比较紧密,因此作为其重要销售市场和供应链的中国经济复苏为有关国家复苏提供了条件。全球化供应链有望在中国的带动下尽快恢复,产品销售市场也随着中国经济的恢复得到保障。中国复苏影响亚洲复苏。得益于中国的发展经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疫情得到一定控制的亚洲国家有望率先进入复苏通道。中国作为亚洲经济的主引擎,对亚洲经济复苏具有决定性影响,对全球复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金融时报》:根据目前的情况,您认为我国未来会有哪些经济举措?
宗良: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但也要看到,当前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扩散,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仍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一些指标仍在下降,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展望下半年,随着前期货币财政刺激政策落地显效加速,国内GDP增速将呈逐季改善态势,全年可望实现2.6%至3.0%的增长。
首先,扩大内需,促进形成强大市场及转型升级。内需是新时期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无论是从当前恢复经济阶段实施“六稳”与“六保”的要求来看,还是在中长期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持续稳定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来看,实施扩大内需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扩大内需是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扩大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对于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稳定增长,对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对于加速发展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占有毋庸置疑的地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有效扩大内需,可以为创新、创业拓宽新空间,新兴需求也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创新更多受到内需的拉动,并体现在流通和消费领域。实施扩大内需的举措,可以为我国创新创造提供充分的动能。三是扩大内需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变革期,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的技术进步也不断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只有坚持扩大内需,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改善民生。四是重点挖掘下沉市场的洼地红利或发展不均衡红利,着力于实现居民对于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养等日常消费和预防性消费等的消费升级、分级的美好向往。
其次,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领域,这些领域往往具有乘数效应,包括先进制造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有效的投资资金引流可以更好地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在不断增长中实现动态平衡,形成良性循环。一是可以通过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我国经济要完成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必须要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使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增加资本与劳动转向更多依赖创新与效率提高,从总供给模型视角看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坚持“竞争中性”原则,消除所有制歧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办与发展,激活民间投资。这样,同时也能更有效地提振就业、创新与税收。四是建立长效稳定的激励相容机制,全面调动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积极性,激励其通过投资、创业等形式对产业形成有力支持。
第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目前来看,财政政策需综合考虑相关情况,兼顾保持定力和灵活性,货币政策还将维持稳健以应对外需、就业等造成的宏观经济压力,同时要加强协调、灵活应对疫情冲击。近期央行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旨在提振经济,未来,货币政策也将协同财政进行调整。在内需、外需都有待激发的情况下,宏观政策需稳健有力,既要守住就业和民生的底线,又要积极有为,下半年宏观政策也将会以适当的力度,稳定市场预期,实现在合理区间的经济持续增长。
本文首发于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