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资讯> 金融人物> 多维度理解“双循环”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多维度理解“双循环”

2020-09-30 编辑:网站编辑 有380人参与 手机查看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26-29日召开,研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毫无疑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会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和指导思想。

  近期,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在西安举行,主题紧紧扣住双循环。包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陈元,CF40常务理事会副主席、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蔡鄂生,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CF40常务理事、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CF40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CF40特邀嘉宾、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在内的国内顶尖学者齐聚一堂,从多个维度分享了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见解。

  今天的推送摘取了本次曲江论坛上的部分精华观点,供各位读者参考。

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现场ink="">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现场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打造“双循环”的战略构想:“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金融开放为重要着力点

  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内国际的“双循环”既涉及到商品的生产、分配、消费、流通之间的循环畅通,也涉及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流动、优化配置的循环畅通。

  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的主体,但在这方面,国内市场和制度环境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技术、资本、土地、数据等方面都面临不畅通的问题。

  技术方面,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生产、再到现实应用的渠道不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割裂。资本方面,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等基础价格的形成机制仍然有待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有待提高。土地方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受限、城市中实行招拍挂制度引致严重社会问题,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割裂。土地具有社会和资本属性。解决好土地资本化及土地股权融资问题,可以将历史积攒的财富向产业链高端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延伸,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腾飞。数据方面,存在数据资源分散、标准不统一、安全保障不足,以及国际规则制定能力不强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靠自身努力,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打开大门,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

  “双循环”是更深层次改革、更高层次开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非闭关锁国,超大规模市场也绝非封闭的国内市场,而是开放、包容、联通的国际国内双市场。中国要坚定推进对外开放,以金融开放为重要着力点,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国可以通过鼓励外资和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增加国内金融领域的竞争水平。还需不断优化金融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在金融开放中寻求开放与安全的平衡点。在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原则下,加强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国际国内货物、资金、人力等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中国经济良性运转的同时带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

  降低居民养老和住房负担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实现国内大循环,需要牢牢抓住“内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有层次的、多元化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要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增强国内供给能力,提升内循环的效率和顺畅程度。

  挖掘国内需求,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水平,一个基本前提是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结构,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首先,要实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就必须增加收入,包括工资收入、投资收入和其他收入。增加收入就要增加就业,我国的人口量多,劳动力也很多,现在民营企业基本上占中国就业的80%以上,国有企业大概占10%多。因此,要想增加就业,就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其次,要增加分配,改善分配结构。增加分配不能只提高工资和其他收入,还要提高效率和效益,改善分配结构,提高居民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让人民群众有钱可花。

  第三,要在消费环节,降低居民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最重要的是要降低养老和住房负担。要培育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保支出,发展市场化的保险行业,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强养老保障能力,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此外,要重视房地产价格过高对居民消费的持续挤出效应。当前,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的倾向仍然存在。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占GDP比例已达70%—8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行业。

  早在疫情之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就已经显现过度繁荣的迹象。2018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13%,地区之间的价格和供需也出现了严重失调,更重要的是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在房地产相关行业造成了经济扭曲,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十分显著。因此,要牢牢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在货币宽松时期,更要警惕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再次推高房价的现象,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服务“双循环”

  金融要做好五件事

  “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新形势下推进“双循环”战略,金融无疑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发展格局下,要找准金融的准确定位,即金融的结构性变革必须致力于解决“双循环”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必须致力于配合解决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从金融角度看,服务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做到以下五件事:

  首先,新一轮开放升级和变革下,中国金融制度必须根据科技创新的实践,加快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推动国内大循环需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这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只有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才能给予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更精准、更直达的金融支撑。

  其次,要继续发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作用——

  其一,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当前形势下,可以通过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居民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扩大内需。

  其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要重点培育壮大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股权投资和证券市场,打通科技驱动-现代金融-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增强金融与产业链的融合度和协同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还要加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境外优质资源进而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使我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接轨。

  其三,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利用双边本币互换、对外援助、对外优惠贷款等机制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

  第三,抓紧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做好短期宏观政策和中长期的发展衔接,把握短期政策力度和节奏,为中长期结构性改革预留空间

  当前,我国应对疫情冲击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力度相对温和,整体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仍在一个基本可控的区间。货币政策方面,相对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也比较温和,且仍有进一步降准、降息的空间。这意味着相对其他多数主要经济体,中国仍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可以应对未来可能受到的冲击。未来宽信用政策必须更加精准导向,在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也要避免大量的新增流动性流入股市、楼市,刺激资产价格的上升,造成风险的进一步积累。

  第四,推进制度型金融开放,实行制度型负面清单管理。当前,我国金融开放的现实与国际通行标准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制度型开放的核心,就是在学习规则和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更多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来推进开放。按照这个衡量标准,我国金融业的开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做好制度型金融开放路径的顶层设计,既要避免功利地根据资本流动形势的预判来决定我国的开放进程,也不能因为要应对资本流动的波动就把制度性安排当作调控性工具。货币可兑换和国际化的国际标准通常采用负面清单列示,因为在负面清单的方式下,开放是原则,限制是例外。负面清单是不可逆的,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只有基于负面清单的制度型开放,才能为支持一种货币成为全球避险货币提供重要的体制保障。

  第五,通过推动商业银行股权投资试点实质落地来解决小微企业最需要的股权投资。从周期上看,小微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时,最需要的资金是股权投资而不是债权投资。如果能够允许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开展股权投资的话,必定可以助力小微企业依法合规做大做强,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新发展格局下,应该加快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的真正落地。加快批准试点银行设立境内投资子公司,扩大试点城市范围;允许资本相对充足的银行拿出一定比例的资本参与股权投资;充分发挥好科创板的孵化和退出机制。

  “双循环”战略是

  “一带一路”建设新契机

  打通内外“双循环”,离不开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这既关乎到国内大循环能否顺畅、安全,更是联通内外“双循环”的重要抓手。

  今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从国内循环看,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投资潜力。

  近年来,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造新的产业基地,形成诸多重要产业枢纽,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内循环。

  从国际循环来看,西部大开发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经济循环。“双循环”与“一带一路”都是用循环来实现畅通,用畅通来创造价值。“双循环”战略将为“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强大的机遇和推动力。“一带一路”所实现的“五通”也为“双循环”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发展平台。

  中国启动“双循环”战略,是“一带一路”建设新的契机,沿线相关城市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科学处理好提高内需质量和扩大改革开放的关系,把握好如下五个要点:

  第一,把握重点、聚焦“五通”。“双循环”形势下,应该牢记“五通”初心,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将建设重点聚焦到与“五通”密切相关的项目上来。

  第二,推动“五通”时注意先后次序、有所侧重。建设“一带一路”不一定一上来就要修路架桥,搞大规模的“重资产”投资;要挖掘现有设施的存量,先通过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来促进贸易相通,尽可能发挥现有设施、现有渠道、现有网络的作用。

  第三,推动有关方面、各路资本形成合力,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从来不是中国一家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就明确提出,欢迎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鼓励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多方参与实现共同受益的目标。

  第四,要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在疫情仍在四处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要发挥我国与多数周边国家和地区长期睦邻友好的地缘优势,推动双边和多边FTA谈判,以更加紧密的产业合作、市场融合和人文交流来构建更加顺畅、自主和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应会得到周边地区的响应和支持,这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五,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截至2019 年末,中国已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在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机制安排。接下来,要在进一步扩大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币互换和清算安排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与沿线的贸易和投资尽可能以人民币计价、以人民币收付、以人民币结算、以人民币储备,在扩大使用中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科技创新、政府投资效率、就业质量

  构建“双循环”仍需关注多方面问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涵丰富,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和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其一,要高度重视创新在“双循环”战略中的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根据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三个方面做出的战略决策,其在三个方面分别要解决的问题是:

  发展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解决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方面的问题;

  发展环境,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过程中,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安全在外部环境变化下的重要性凸显。我国很多企业在美国的实体清单名单上,同时还面临很多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创新是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关键

  发展条件,劳动人口变化和工资水平变化使得我国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消减,需重塑竞争新优势,科技创新也是其中关键内容

  政策建议:建立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支持“双循环”。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需满足三方面条件:一是,要抓住当前时代的“技术—经济”范式。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也有与其相适应的技术—金融范式。例如,对于平台经济而言,企业资产规模不大但连接性广泛,很多平台企业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再如,数字经济兴起,基于数字技术的商业模式也将不同,知识产权金融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就更重要。二是,要解决好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问题。三是,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其二,需优化政府投资评价体系,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投资在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而当前政府投资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项目储备不够,资金淤积于账面,使用效率不高;二是项目功能是否能发挥有待检验。

  提升投资效率的前提是能够对投资的有效性进行客观有效的评判。投资分为市场投资和政府投资,前者投资有效性评价标准十分清晰,即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投资回报率越高则投资效果越好;而后者是公共投资,不能仅仅从投资回报率进行评价,需要全方位考虑,形成清晰的评价向导体系

  政策建议:以价值为导向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估框架。政府投资应以价值为导向,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人的价值。应当对政府投资的项目建立一种价值导向的评估框架,从经济视角(政府投资乘数效应)、社会视角(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平)、生态视角(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空间视角(空间布局优化和要素聚集),对这些不同维度的价值进行综合,然后进行统一度量,最终将项目纳入项目库,体现到规划当中去。

  其三,要关注“双循环”下的就业质量问题。双循环新格局必然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不仅要关注就业数量还需要就业的质量,即经济的发展能否提供适合人口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就业机会。一是,在经济结构变化过程中,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许多劳动岗位的技术含量,或者说对个人的能力要求和准入门槛实际上可能是在降低而不是提高。尤其在跨国大公司主导的情况下,员工几乎没有晋升渠道。可能导致两方面后果,产业空心化或者收入增长停滞。二是,要避免过去出现的政府产业规划存在对传统行业进行行政性挤压的现象。

  政策建议:创造多层次的就业机会。一是,要巩固和发挥好我国产业结构齐全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避免出现政府产业规划存在对传统行业进行行政性挤压的现象。二是,需更多考虑普惠保险。例如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让低收入群体没有后顾之忧,敢于花钱,乐于消费。三是,大力发展知识性的服务行业,增加高知识型、高智能型的就业岗位。例如律师、会计师、设计师、工程师等。四是让政策、法规,尤其是执行政策、执行法规能够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