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资讯> 金融人物> 财政部欧文汉:积极财政政策如何进一步发力?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财政部欧文汉:积极财政政策如何进一步发力?

2020-09-30 编辑:网站编辑 有646人参与 手机查看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仍不明朗、国际环境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于9月26日举办“全球经济复苏与金融业合作”上海峰会,邀请政府和监管部门高层领导、国际领先的金融机构负责人等,共同研讨在后疫情时期,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复苏及金融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深化全球金融业融合,以推动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欧文汉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进一步消化疫情等不利影响,稳住经济的基本盘,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既要帮助企业纾困、“留住青山”,又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放水养鱼”;既要注重政策力度、保持一定规模,又要注重提高效率、用改革的办法创新实施方式;既要注重主动作为、发挥自身优势,又要注重协调配合、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共同发力;既要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又要确保自身的可持续。

  以下为发言全文:

 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欧文汉ink=""> 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欧文汉

  这里,我重点与大家交流有关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

  今年以来,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同时,疫情蔓延导致国际交往受限,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是对冲和消化疫情不利影响的现实需要,是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既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好财政宏观调控作用的应有之义。

  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提高赤字率,加大逆周期的调节力度,明确释放出更加积极有为的信号。为了保证较强的政策力度,赤字率从2.8%提高到了3.6%以上,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赤字率首次超过3%。从执行情况看,3.76万亿赤字,在保障疫情防控重点支出、对冲减税降费带来的收入下降、弥补中央和地方收支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传递了我们把经济稳定住的决心,有效地提振了市场的信心。

  第二方面,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尽快形成有效的投资需求,直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在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我们采取了特殊政策,发行了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全国人大通过预算草案后不到一个月,6月18日迅速启动了特别国债的发行,7月底已平稳高效地完成了全部发行。目前扣除省里按规定留用的部分后,资金全部迅速下达到市县基层。与此同时,我们将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规模增加到3.75万亿,这是新《预算法》实施以来的最大规模。截至8月底,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近2.9万亿元,完成了82%的全年已下达额度,其中,有78%的资金已落实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形成了拉动经济的实物工作量。此外,中央安排基建投资的预算规模也进一步增加到6000亿元。政府投资的增加,不仅在规模上弥补社会投资的不足,撬动社会资金的投入,稳定了经济的“总量”;而且在结构上补足公共卫生、“两新一重”重点领域和重大战略项目等方面的短板,提升了经济的“质量”,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第三方面,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政策力度,降低税费负担,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困难。近年我们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减税降费措施,2017-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分别达到1万亿、1.3万亿和2.36万亿。今年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又密集出台了保障防控物资供应、推动全面复工复产、支持中小企业纾困发展的减税政策,以及社保费医保费减免、住房公积金缓缴等政策,随后又将主要政策执行期从6月底延长到年底。上半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2.5万亿元。总体上看,近年的减税降费措施惠及范围广,政策力度大,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规模空前,使数千万家企业和数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第四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疫情冲击的外部因素影响,也有一些转型中的结构性问题,因此,财政政策发挥结构政策的优势,进行精准滴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比如,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投入。再如,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进一步拓展范围,实施了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的试点。又如,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推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快实施。财政政策还注重支持广大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及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升级。

  第五方面,保障好就业和基本民生,增加居民收入和提振消费,积极发挥对扩大内需的支持性作用。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做好稳就业、保民生工作。就业方面,阶段性地扩大了失业保障范围,对大龄失业人员、参保的失业农民工等推出了新的保障政策。社保方面,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指导地方做好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工作,将受疫情等影响陷入困境的符合条件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并适当提高低保等保障标准。这些政策为困难人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有助于有效增加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回暖复苏。

  此外,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特别重视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注重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合力。比如,创新性地推出了“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为降低重点保障企业的融资成本,人民银行提供专项再贷款,由中央财政给予贴息,确保实际融资成本低于1.6%,从管理上财政采用“先拨后结”方式,加快贴息资金拨付进度。企业实际融资利率约为1.23%,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约130亿元。此外,我们还加大了对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提高贷款额度上限;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更好地支小支农;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免收或减半收取再担保费,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持续下降。可以说,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过程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进行了新的探索,政策合力进一步增强。

  从今年前8个月的情况看,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方面,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当前经济呈现出稳定复苏态势。消费和投资继续好转,工业和服务业恢复加快,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外贸和外资增长好于预期,新动能和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特别是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在逐步增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货物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前8个月的累计数据已经实现了年内的首次转正或者接近转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月份增速也实现了年内的首次转正。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进一步巩固,财政运行稳步向好。

  财政收入方面,在3月份触底后,二季度以来连续回升,8月份增长5.3%。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税收收入降幅进一步收窄。原因在于,虽然减税政策导致减收,但由于起到了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涵养税源的作用,随着经济的稳步恢复,税基进一步扩大。从税种看,8月份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环节税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速已全面转正;从行业看,主要行业的税收增幅与上半年相比均出现了回升。

  财政支出方面,支出明显提速,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1-8月全国财政支出累计下降2.1%,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特别是三季度以来支出增速显著回升,7、8月份分别同比增长18.5%和8.7%。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了70.2%,扶贫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了12.8%、10.9%。

  近几个月财政经济实现企稳回升,主要指标保持稳定恢复的态势,表明我国经济拥有强大韧性。我们具有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些都显示出我们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进一步消化疫情等不利影响,稳住经济的基本盘,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既要帮助企业纾困、“留住青山”,又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放水养鱼”;既要注重政策力度、保持一定规模,又要注重提高效率、用改革的办法创新实施方式;既要注重主动作为、发挥自身优势,又要注重协调配合、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共同发力;既要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又要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同时,在确保政策落地生根、收到实效的基础上,还要密切跟踪形势变化,适时完善和丰富政策内涵,巩固住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

  当前全球范围的疫情发展还存在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仍遭受着严重的冲击。习近平主席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不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团结合作。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既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也要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发展外贸、开展金融合作。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涵盖金融业合作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