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资讯> 金融人物> 吴飞:中小投资者的“鸡蛋”究竟应不应该都放在“一个篮子”?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吴飞:中小投资者的“鸡蛋”究竟应不应该都放在“一个篮子”?

2020-11-18 编辑:网站编辑 有617人参与 手机查看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我们在做投资理财,特别是股票投资时,是否应该遵循“分散配置”策略?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金融学理论告诉我们“分散配置”可以降低风险,但同时可能伴随着收益下降。

  支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好好看好这个篮子”策略的观点喜欢拿巴菲特作为例子。巴菲特的一个公开策略就是“集中投资”。他曾说:“我们并不像大多数投资管理机构那么分散投资。与之相反,如果一项投资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我们可能将基金资产的40%投资于这一项目上:第一,评估决策依据的事实和推理的过程正确的概率非常高;第二,因各种因素变化导致投资内在价值大幅波动的概率非常低。”

  偏好非充分分散的投资者其实并不少。耶鲁大学的James Choi教授于2020年最新发表的一项针对美国市场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少高净值人群在投资中并没有遵循充分分散配置的原则。该项研究对于1662位可控支配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有256位投资者在单一股票的配置超过了10%,占总受访者的15.4%。

  那么,这部分高净值投资者为何不愿做到充分“分散配置”?这种策略行之有效的基础条件是什么?适合中国的普通投资者吗?

ink="">

  探究超额配置单一股票背后的逻辑

  对于中小股票投资者来说,如果不清楚配置股票的逻辑而盲目集中持有一支股票,这样的行为与赌博无异。因此,了解高净值投资者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

  1.风险收益预期的匹配:收益足够高,风险足够低

  并不是任何股票都可以超额配置。James Choi教授的研究发现,收益足够高、风险足够低是产生超额配置单一股票的首要原因。该项研究旨在探究256位投资者超额配置单一股票背后的原因。大多受访者表示,他们选择超额配置的原因是“我相信这支股票能比其他股票带来更高的收益(I believe this stock will give me higher returns on average than other stocks in the market)”以及“我相信投资这支股票比投资其他股票风险更低(I believe this stock will give me less risky returns than other stocks in the market)”。认同这两项观点的受访者占比分别达到了45.7%与32.2%。由此可见,集中配置单一股票的主要原因还是风险、收益预期的匹配。

  2.对于被投资公司信息的深入理解

  除去对于风险收益的预期,对于被投资公司信息全面深入的理解也是高净值投资者超额配置单一股票的重要原因。这一结论源自经典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金融实验发现,与普通投资者相比,高净值投资者在信息获取、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当市场处于“半有效市场” (即公司股票价格无法反映市场不知道的信息)或者“弱有效市场” (即公司股票价格只能反映历史信息)的状态时,信息优势往往可以带来超额收益。一系列的相关检验发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证券市场目前都仍处于“半有效市场”的状态,因此信息优势是可以转化成超额收益的。当高净值投资者可以深入了解并分析出有效的市场信息,自然会集中投资某支单一股票。这个投资策略对于普通者的启发在于,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优势,集中配置单一股票就没有足够的逻辑支撑。

  3.分散配置股票型基金的投资回报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专业股票投资机构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但股票型基金在扣除管理费之后能否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仍然是一个广受争议的话题。大量研究普遍发现,在扣除管理费之后,股票型基金最终能为客户提供的超额回报为负,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仍然是有限的。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年的收益冠军在第二年往往收益排名靠后,基金热销往往预示其接近阶段性的高点。对于有信息优势的高净值投资者而言,如果资产管理机构提供的产品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不如通过自身的信息优势以及投资渠道在某些风险收益预期比较明确的股票上进行超额配置。

  了解“非充分分散”投资的要点

  普通投资者投入资本市场主要为了取得更好的回报,这样的初心无可厚非。但是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我们需要重点梳理以下两大超额配置单一股票的投资要点。

  1. 市场信息

  高净值投资者在拥有更多可供投资的金融资产的同时往往也雇佣了专业团队为其提供金融顾问服务,深度挖掘市场信息。相比之下,很多不愿意雇佣专业团队的普通投资者在这一点上往往处于劣势。若无法获取足够的市场信息,集中配置单一股票则无法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因此,普通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首先需要判断自己是否在某一领域拥有充分的研究或者相关的工作经历。若有,我们便可以该领域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深入挖掘市场信息;若没有,我们则需要认真考虑集中配置某支股票的策略是否理智。

  2.投资时限

  在针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大量调研中,投资时限始终是美国普通投资者最关注的因素之一。投资时限的背后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所衍生出的人生长期财务规划。如果没有合适的投资时限,即使能够选择出优秀的股票,投资者也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超额收益。从1926年至2007年,美国大市值股票的平均年化收益为12.3%,远高于美国3.1%的平均通胀率。但是在这90年间,这些大市值股票有数年出现负收益的情况,表现最差的一年甚至达到-40%。这说明我们在享受大市值股票超出市场表现的收益的同时,也必须承受价格波动的投资风险和时间成本。

  以巴菲特投资入股的比亚迪为例,巴菲特旗下的MidAmerican在2008年以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股的比亚迪H股,交易价格为18亿港元。到目前为止,这批股票的市值达到了346亿港元,该笔投资得到了19倍的回报,年复合回报率接近30%。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模仿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能够在2008年买入比亚迪并且一路持有到今天的又有多少呢?有时候,投资者不能长期持有某支股票并非是出于追涨杀跌的短期行为,而是为了应对生活中的的各类需求(例如偿还房贷车贷、应对突发疾病等)调动资金。因此,当我们想长期集中配置单一股票时,这笔投资所能提供相应回报的时限也非常重要。

  普通投资者否应该尝试“非充分分散”的策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们的风险偏好是否与“非充分分散”策略的内在逻辑相匹配?其次,我们是否具备采取这种策略的基本条件,即对投资标的具备深度研究的能力和资源?第三,我们是否具备长期持有某个标的的意愿和能力?

  截至目前,各项针对中国居民投资行为的研究均表明,中小投资者尚不具备上述的三大能力。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美国嘉信理财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中有两项有趣的发现:

  第一,中国新富人群(基本等同于中产投资者)自认为其投资行为日趋谨慎,然而大部分新富人群的资产配置类型仍然较为激进,且在部分大类资产中的配置较为集中。换言之,新富人群对自身投资行为的认知与其实际采取的高风险投资行为相矛盾。这表明,我们在很多时候并不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在投资时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当他们所持有的股票收益达到10%以后,67%的受访者会选择增持该股票。这说明投资者仍然存在追涨杀跌的行为,他们往往希望通过择时的方式(即希望寻找到一个最低的买点买入股票,最高的卖点卖出股票)进行投资,在短期内获得投资回报。

  上述两项发现中所展现的中国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均与“非充分分散”策略所需要的金融素养相违背。因此,中国居民在尝试“非充分分散”策略前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培养个人的信息优势和长周期投资的意愿,进一步夯实自己的金融投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