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徐远
最近,关于DC/EP(央行数字货币)在多地测试的相关信息不少,各界猜测和争论不断,也激起了股票市场很大反应,与数字货币有关的概念股纷纷上涨。在股票市场很多话题都会拿来炒作,但央行数字货币究竟是一时炒作的题材,还是真的具有实质意义?如果有实质意义,是小是大?
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为此,我们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央行数字货币和现有货币到底有多大区别?一番比较之后你会发现两者的表面区别不大,底层区别不小。
第二,这个新生事物是仍在想象之中,还是能够真正落地?基于我这几年的观察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大概率能落地,而且可能很快。
第三,央行数字货币会对现实的经济生活,包括监管层面、相关企业以及金融系统等有什么影响?仔细分析之后,央行数字货币会引起系列连锁反应,重构社会的信息结构、信用结构、监管结构,并把人类历史带入新的纪元。
央行数字货币和现有货币的比较
央行数字货币并不神秘,就是电子化的现金,把纸质现金变成电脑里的一串字符,当然为了安全性需要进行加密。据说,传统纸币有7处加密防伪措施,数字货币就是从使用传统加密方法的纸币转变为采用电子密码学加密的电子货币,其他方面两者都一样。
从传统纸币到电子货币,从货币安全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一条是加密技术。第二个重要的区别,既然是电子货币,就意味着从线下转到线上。当一项资产从线下到线上,实时交易流和现金流会自动进入数据库系统。这个变化看起来很小,但是对整个金融系统,特别是金融监管有很多影响,现金流在线上都是有迹可查的,存储在数据库里的某个地方。理论上讲,没有任何一个交易行为是监管层看不到的,这也意味着所有的金融系统,包括货币发行以及交易、商业、支付、转账等所有行为都变得实时在线,这是我所看到的电子货币产生的第一个重大影响。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电子化货币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根据目前看到的央行有关官员的公开表态,它应该是个很便于使用的产品,不需要开户,只需要下载“数字电子钱包”的APP就可以和用户现有的银行卡链接,把已有人民币1:1转换成新的电子货币。
和微信、支付宝的区别
和当前的微信和支付宝相比,央行数字货币也有区别。
微信和支付宝交易依赖于网络,央行电子化货币有离线模式,不过公开资料里没有对离线模式进行具体解释。现金交易通常完全可以离线,但离线交易记入线上,需要一些会计录入工作。央行数字货币和微信、支付宝等都是线上交易,就不需要录入数据的步骤。因此,如果既能离线又不必重新录入数据的话,未来数据库的积累肯定有很大区别。
再就是利息问题。不管是传统的现金还是央行数字货币,都不付利息。支付宝和微信钱包也不付利息,你的收益来自于一个新操作:动动手指头,把钱转到余额宝或相关的货币基金。对于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既然是纯线上的,从现金转到存款,也是相似的状态,支付利息与否可能也是模糊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第一步设计,央行数字货币肯定是替代M0(流通中现金),所有的官方公开表态都这么说,但我认为未来它演化的结果应该不仅仅是M0。
还有交易的安全性。基于目前的这些技术,基本上可以假定央行数字货币是安全的。就现在的密码学而言,有个单向加密的问题,加密很容易,而解密非常难,所以我认为不用太担心安全性。就像微信和支付宝一样,同样要面对账户安全问题。
三者在法律效果上的区别也比较明显。现金和央行数字货币都是法币,居民(包括个人或企业)必须接受,没有权利拒绝;微信和支付宝有的商家并不支持,比如不想添置设备,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需求。所以,未来央行数字货币正式推出以后,是没有“不接受”这个选项的,有利于其推广。
最后对比一下这三种主要支付方式的信用风险。现金和央行数字货币都由国家主权信用背书,而支付宝和微信并没有这个信用,其背后的商业机构有破产的风险。
和比特币的异同
在我看来,比特币从来就不算货币,而是一种数字资产。比特币的信用基础,我称之为“技术信用”,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包括密码学的加密技术、分布式算法、共识机制等,大家相信它是一个不可篡改的、可靠的数据库。比特币的信用就来自于这套技术。
比特币的主要问题是在总量上没法调节。一开始设计时,比特币的总量是给定的,而且新生产比特币的速度是逐渐减半的。从宏观经济学家的角度看,货币总量是要增加的。
另外,比特币的价格不稳定,最高时曾达到2万多美元一枚,前一阵还跌到4000多美元,波动比较剧烈。如果一种货币的币值如此不稳定,就不太适合充当主权货币。
当然,比特币有个好处是匿名性,某人注册一个账户/钱包,可以做到完全匿名,所以可有特殊用途。
和比特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基础、技术原理都不一样。央行数字货币不是技术信用,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基于国家主权信用。在技术原理上,央行发数字货币并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而是选择了技术中性的路线,也就是说,央行发行电子货币时采用一套密码学的技术,以保证它是可防伪的、不可复制的。
央行对此还有双层设计机制,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机构从央行换取了数字货币以后,可以采用自己的技术来推广,这里面可以包括非中心账本的区块链技术,也包括其他现有的中心账本式技术。在这个推广过程中,央行采取技术中性的态度,不会限定这些商业机构的具体技术路线。如果某家商业银行觉得区块链技术比较好,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一套基础设施来推广央行数字货币,也是完全可以的,相当于对央行的政府信用进行加持,增强了数字货币的信用。
在总量调节方面,央行新发的数字货币和现有货币在很多地方是衔接的,也就是说,央行理论上可以用以往货币调节的办法来继续调节新发的数字货币,而且新发的数字货币和以往的货币可以1:1兑换。为什么要强调是“理论上”?因为当央行数字货币未来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能大量替代现有的现金体制,对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货币调节机制都可能产生影响。但不管怎么说,央行可以摸索出一套相应的办法调节新的货币发行总量。如果没有总量调节空间,新的数字货币就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货币形态。
在价值稳定性上,新的数字货币是稳定的,因为央行可以根据总量进行调节。理论上讲,如果以前的纸币币值可以做到稳定,以后的数字货币币值也可以做到,中间的过渡阶段,换币的比率尽可能保持1:1。
关于匿名性,央行新发的数字货币是“可控匿名”。意思是未来每个人都有一个数字钱包,在彼此进行交易时,不必一定认清对方是谁,通过手机APP验证货币真实即可,这和现金的状态是一样的。但数字货币毕竟是线上的,所有的交易都会留下记录,第三方的数据库有条件对每一笔交易的参与者进行识别。当然我相信因为保护隐私等因素,普通老百姓的交易数据一定会得到保护,只是不可避免地留下交易痕迹,所以彻底匿名不太现实。
可见,央行数字货币和现有货币/资产的区别,其实真不小。
落地的概率和方式
央行数字货币究竟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还是可以落地的新生事物?我的基本判断是,央行数字货币很可能会落地,而且会逐渐铺开、慢慢推广。理由是:
第一,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币,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都不能拒绝接受。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政府运作体系有很多特点,比如公务员体系、事业单位雇员体系等根基很深,很多事情都可以依靠这个体系推广下去。近期网上有消息称,苏州新区公务员的交通补贴费在5月份有一半要用新的数字货币来支付。看起来很小,仔细一想又是很大的事情。这意味着试点成熟以后,中国的整个公务员系统,包括很多事业单位、国企员工的工资逐步都要用数字货币发放。这就相当于新的货币得以落地。如果在实践中发现确实安全可靠,不会出现轻易被解码的情况,就会慢慢代替以前的纸币。而且数字货币有明显的优势,用户不需再带“纸币”,交易避免找零,监管部门不用印钞,也省去了成本很高的防伪措施。
第二,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是双重运行体制。根据目前的新闻报道,有工农中建四大行参与央行数字货币第一批试点,但是有消息称三大移动运营商以及银联等大机构也都在试点名单里。不论有哪些机构参与,目前看起来是双重运行体制,央行把数字货币换给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机构,这些机构再和他们的客户进行交易。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利用商业机构的现有体系来慢慢推广数字货币,并不需要另起炉灶。二是这是个渐进的思路,在央行和普通消费者之间有这些机构作为中间的缓冲,万一出现问题,可以保证总体风险可控。三是新的数字货币有成本优势,和纸币相比不管是发行、监管、运输还有存储等,成本会显著小于传统纸币,机构和个人居民都有了激励,有助于推广。
第三,技术中性。央行目前采取的模式其实是一种赛马机制,所有的商业机构都会采取自己的技术手段来推广数字货币,这样就产生了竞争,哪家的更好就能推广得更快,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因此,把这些大型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机构放在一起,竞争过程中总有一些机构会设计出比较好的办法,取得更大的优势。这种竞争机制加上前面的风险防控机制,就能保障新的数字货币可以比较顺利地推广,同时有效防范风险。
可能的影响
新的电子货币落地之后会有多大影响,会在多大意义上改变我们的经济生活、商业生活、金融形态?根据跟踪研究,我判断其产生的影响很大。
第一,无现金社会全面到来。新的数字货币性能比传统纸币更好,以后大家可能就不再用现金了。这里其实有一个约束条件,尽管没有太多技术细节公布,但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使用肯定需要智能手机,普通用户必须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目前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发达国家可能都在70%以上,中国在70%左右。还有一些落后地方或者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使用不熟练,所以短期实现完全的无现金社会过于理想化,可以追求“结构化无现金”。比如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群体,以及公务员系统、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员工先慢慢推广无现金。这样做有各种好处,一方面可以降低各种摩擦成本、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金融监管。所以,我们现在正处于从现金社会向无现金社会的过渡段。
第二,ATM机的价值将进一步变小。假设过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人都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虽然ATM机不会完全消失,但需求量会越来越少。其实现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现在都用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或者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对ATM的需求已经在大幅减少。未来ATM可能只在少量地方还存在。据一些著名的金融专家说,ATM可能是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金融发明,但现在面临着消失的可能性。这只是冰山一角,随着货币形态的变化,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设施以及其他商业形态,都会发生很多变化。
第三,存贷款也会慢慢发生变化。根据央行的设计和渐进推广的思路,电子货币是替代M0(流通中现金)的,但替代M0之后,未来的M1(狭义货币供应量)是不是也会发生变化?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不是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可能性是,随着电子现金的普及,存款会慢慢消失。就像现在很多人放在支付宝里的钱慢慢都转到了余额宝,央行数字货币的情形与之类似,以后人们手里也不会有大量电子现金,而是会直接链接到某个货币基金的账户。所以,活期存款以后是否还存在不好判断,但体量肯定会越来越小,一年期定期存款等也是如此。央行从稳健的角度肯定采取渐进的方式,第一步是用数字货币替代M0,不过“魔盒”一旦打开就很难控制了。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个不断演化的生物系统,很多新物种的产生,又会衍生出新的物种,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四,如果以后没有现金,人们也不用去存款,商业银行就要发生很大变化。
传统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是存款、贷款、汇兑,使用电子现金之后,可以直接替代大量的汇兑业务,特别是小额汇款业务。存款业务可能慢慢就没有了,至少变成了货币基金或理财产品。相对而言,贷款业务不会消失,因为贷款的实质是要识别哪个借款人有信用、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做。所以,商业银行未来一定要转型,从存贷汇变成理财和贷款。
还有一个可能的变化是银行业会更集中,那些技术好、数据库强大、服务意识强的大银行会更具优势,中小银行因为实力问题在竞争中会越来越没有优势。对于现在经常提到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大型银行机构掌握了质量较高的数据以后,也可以用分支机构来做。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易慢慢转向线上,线上数据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
第五是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很可能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前提是人民币本身比较稳健、值得信赖、能够被周边国家所接受。由于数字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周边国家的企业和居民使用人民币的成本也会下降,因此会有利于其推广。比如老挝、泰国、越南等国家本来愿意使用人民币,后来发现不是很方便,因为人民币需要由中国国内银行的分支机构开过去,然后还得兑换,还需要防止伪钞,双货币使用很麻烦。
在信赖人民币的前提下,数字化能很好地降低人民币的流通成本,外国居民也可以通过数字钱包很方便地使用源自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国内商业银行甚至不需要去海外开很多分支机构就能使数字货币打开市场。所以,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技术是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
更多连锁反应:分解和重构
数字货币的出现,会产生很多连锁反应,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浅层印象,还有更深层的、更深远的影响,我称之为“分解和重构”。
抛开具体的细节、具象的商业和日常的生活行为,人类社会其实是生活在一套数据库之上的,而数据库是有信息结构的。以前的信息都是线下的、分散的,了解这些信息,并收集起来变成数据库需要很高的成本。曾有很多学术论文讨论过分散的信息、知识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运行。
数字化货币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大量交易在线上进行非常有利于信息结构的集中化,以前分散的信息结构会由于数字技术变得更加集中。需要强调一下,是更加集中而不是绝对集中,只是集中的程度增加,且因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些问题,可能会使其有加速趋势。比如政府可以要求官员所有的交易必须使用数字货币,否则有违规、违法的嫌疑。即便不考虑这种情况,仅仅因为便利,很多交易也可能转向线上。当越来越多人的交易在线上进行,所有的资金流、现金流、交易流都清晰可见,信息结构就会更加完备、更加集中。
如果信息结构集中而完备,人类社会的信用结构也会变成这样,因为所有的商业行为(包括金融)都基于信用。信用就来自于数据和信息,当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可以在一个数据库里有据可查,信用就更容易建立起来。人类社会的信用结构也会随之重建。所以我用分解和重构来描述这一可能的变化和趋势。
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现在,都在不停地收集、处理信息、建立信用和交易,通过分工来取得技术进步。信息和信用结构如果经过这样的分解和重构,会产生非常底层的影响。数字货币在这个进程中会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以后的监管结构也要分解和重构。因为所有的监管都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一种互动。信息和信用结构被重构以后,监管的办法、手段、效果都要随之重构。
从2014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数字货币的设想以来,到现在已经六年了,很多相关机构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后台准备工作。不止中国,其他国家的央行、企业等也都在研究和准备,比如Libra(天秤币)。
Libra是Facebook在2019年6月18日发布的白皮书提出的,要挂钩一篮子货币(Basket of currencies,指作为设定汇率参考的一个外币组合),也要采用区块链技术,从联盟链到私有链到公开链这种转化看起来,这是一种新的货币。但这个最初的想法受到了一些阻碍,当然,一个潜在影响很大的新物种,尤其是金融产品,在刚出来时受阻很正常。
今年4月16日,Facebook又推出了Libra白皮书的第2版本,其中有一些重要变化,比如提出不一定要挂钩一篮子货币,可以挂钩单种货币。如果挂钩美元,根据上面分析的类似原理,这可以有助于美元在全世界更好地流通。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些小国货币的噩梦,因为美元本来就是一种值得信赖的货币,如果技术再大大降低其使用成本,美元就容易在全世界更加流行,很多小国的货币就不一定再有必要。
金融里有一种理论叫“最优货币区域理论”,小国或地区从最优的角度来看不需要有自己的货币,通过联席汇率挂钩美元就好。
不仅Facebook,还有很多商业机构也发行新的数字货币。像USD coin、JP Morgan coin、Walmart coin等,这些商业机构或联盟发行数字币,往往都基于区块链技术,因为区块链技术有比较好的安全性、匿名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等,并且也是挂钩美元发行。
当然,与Libra以及这些商业机构发行的数字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既非商业机构发行,也不挂钩主权货币,而是由主权货币自己发行的新电子货币,然后由商业机构去推广。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目前并不是只有中国央行在思考数字货币,包括英格兰银行、欧洲的中央银行等都在探索。总体来看,数字货币的原理和落地机制看起来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毕竟是新生事物,推进起来会比较谨慎。
如果不只着眼于2020年,而是从整个货币史的角度来看,假设今年数字货币能够落地,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记?其意义之重要,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
人类的货币史,第一阶段是商品货币阶段。
很久以前,像贝壳、粮食、牲口等珍贵的物品都充当过货币,再后来人类社会在商品时代把黄金确定为货币。英国在1816年最先采用金本位,到19世纪的后半期(1870-1880年),欧美主要国家都采用了金本位。金本位的采用是工业革命以后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业革命到现在也就200多年历史,这是人类真正实现经济繁荣的一段时间,金本位功不可没,因为它使发达国家有了一种通用的货币,市场范围得以扩大了,技术进步得以加快。如果没有金本位,甚至工业革命可能都不会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在经济学界有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叫“李约瑟难题”,就是说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这个问题很大,讨论也很多,其中有一派学者认为由于货币的发行产生了全球统一市场,促进了工业发展,这是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我觉得有道理。这说明货币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商业的繁荣具有最底层、最基础的作用。这个阶段货币体系的信用基础还是商品信用。
第二阶段是“二战”以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1971年美元体系的建立。其实这是一体的,就是美元借助黄金成为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从1945年以来到现在主要是美元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美元还挂钩黄金,其实是因为当时美元还不够强大,属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状态,但本质上是个美元体系。这个阶段货币体系的实质是国家信用,是从商品信用到国家信用的转型。
2020年,如果央行数字货币诞生了,它在整个货币史上如何定位?应该说,央行数字货币既保持了国家信用,同时又使用了新的数据技术,对信息结构和信用结构进行重构,来加持国家信用。因此,人类的货币体系有可能从今年开始,要从国家信用转向国家信用加技术信用。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人类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年份,可以和今年相提并论。
当然,这个进程未必顺利。经济学作为经验科学,分析问题主要依据经验和证据,有几分证据讲几分话,超过了度就很容易出错。但对于数字货币这类新物种,经济学分析就存在困难,因为没有经验和证据,要想研究只能依赖于逻辑,主要就是我前面讲的货币与信息、信用重构的底层逻辑。但我也不能保证逻辑链条的很多环节都不出问题,因此今天的研究和推测都要面临很多风险。
马克思曾提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思维的逻辑方法,我上面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推测都是基于抽象的逻辑,但上升到具体事实的过程中要经历很多磨砺,可能会发生一些新变化。不管怎么说,这个新事物的影响会比较大,值得继续观察。
今年的新冠疫情使全球陷入紧急应对,这个事件可能是要进入历史坐标的。同样,央行在这个时间点上推出数字货币的话,也要进入历史坐标,而且其影响可能比新冠疫情还要大。因为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头看,新冠疫情可能就不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央行数字货币落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商业形态、金融形态、监管形态都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的所有商业交易和技术进步都是在货币这一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的,一旦基础设施改进了,产生的连锁反应是难以想象的。
题记: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金融学副教授徐远4月12日在北大数字金融系列公开课上所讲内容整理。本讲同时是国发院公开课第九讲。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国发院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