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资讯> 金融人物> 滕泰:2021年核心是扩大内需 关键是激发消费潜力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滕泰:2021年核心是扩大内需 关键是激发消费潜力

2021-05-01 编辑:网站编辑 有723人参与 手机查看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直播精彩回顾:滕泰第一时间解读中央经济会议

  

  摘要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走进新浪财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明年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搞急转弯。滕泰表示,这是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还在疫情之后恢复过程当中还有很多不平衡、不稳定和衍生风险因素,因而对经济恢复不但需要扶上马,还需要送一程,需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020年下半年投资增速已恢复到正常水平,储蓄增速也明显你快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消费增速却远远低于预期。2021年怎么去调节这三者的关系呢?滕泰表示,从长期来看,只有扩大内需、激发消费增长潜力、创造新需求,才能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ink="">

  大家好!我是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的滕泰,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结合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享一下202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结构、潜在风险以及对相关经济政策的理解。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去年的此时经济学界和决策部门正在讨论的话题是什么,我想大家还记得,是要不要“保6%”、能不能保住6%的增长、能保多久,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来的经济部署。在党中央坚强的领导下,我们及时地控制住了新冠疫情,2020年中国经济是全球大国经济当中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应该说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一枝独秀。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肯定了我们所取得的良好的成绩。

  大家看到IMF对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大概是1.9%,对美国经济的预测是-4.3%,对德国的经济预测是-6%,对法国经济的预测是-9.8%,对英国的经济的预测是-9.8%。对于2021年中国经济的增速,IMF给出了8.2%的预测,国内很多金融机构预测都在9%左右。尽管有这么高的经济预测,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假设2021年中国经济真能取得9%的增长,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数字假象——这个数字假象不是人为编造的假数据,而是在2020年较低基数上的同比增长数字的假象:假设明年实现9%的增长,GDP的总额大概达到110万亿左右;假设2020年没有疫情的GDP应该是105万亿。如果跟没有疫情的正常情况相比,明年是9%的增长实际也只不过增长了4.89%。

  判断2021年的经济是以9%的高增长来做决策,还是以实际增速4.89%来做决策?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说做出了一个既科学又理性的判断,在肯定了经济增长成绩的同时也揭示了明年的风险,明确指出明年全球经济有疫情不确定的风险,还有西方经济复苏不确定的风险。也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有不平衡、不稳定的风险,同时还指出其它的潜在的衍生风险。在既肯定成绩,又看到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明年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搞急转弯,这个就明确地回应了前一段学界关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不要尽快退出的争论。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明确提出不搞急转弯,至少说明没有被明年8%到9%的高增长预测假象所迷惑,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还在疫情之后的恢复过程当中,对经济的正常恢复不但需要扶上马,还需要送一程,所以必须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个大的总体的判断。

  在这个大的总体判断下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结构到底有哪些结构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因素呢?

  首先,看一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实际上从2010年以来一直处于一个下行的通道,到10月份固定资产的当月同比增速已经回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其中表现比较亮眼的,一个是房地产的投资,一个是基本建设投资,但是这两项我们预测在2021年可持续性都不强。好在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和民间投资增速从今年四季度开始已经呈现了一个比较好的恢复的态势,因此,我们认为2021年的投资增长能够保持一个相对比较正常的水平。

  明年的出口形势怎么样?很多人可能对这方面还不太乐观。为什么?因为今年的出口超预期的原因一是疫情防控物资的出口;二是疫情冲击下很多国家供应链受到了冲击,中国的生产填补了海外的供应缺口;三是欧美等国的刺激需求的政策也促进了中国的出口。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担心2021年出口是不是就不能持续了,假设2021年二季度以后欧美等国生产逐步恢复,是不是就会少进口中国产品呢。对这个问题我还是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过去20多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大部分时间中国出口的增速跟欧美国等国家的经济情况都是正相关的,跟人民币汇率的实际相关性反而不是很大——考虑到2021年二季度以后欧美经济社会秩序将会逐渐恢复,消费复苏潜力很大,对中国的出口物资的需求还会增加,因此2021年中国的出口增速也可以保持相对乐观预期。

  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的消费。疫情的冲击下,2020年我们的消费是负增长,预计2020年全年我们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大概不到40万亿,跟2019年相比大概负增长4%左右。中国的消费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还没有出现过,上一次消费负增长是1968年,1990年有过一次比较低的增长,是正的2.5%的增长。也就是说2020年尽管有比较特殊的原因,我们中国的消费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负增长,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也是负的。

  消费负增长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放缓,前三季度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大概名义增速是正的3.9%,去掉物价之后的实际增速只有正的0.6%,这么低的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肯定会影响消费。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就是我们的个人储蓄前三季度保持了13.5%的高速增长。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3.9%,而储蓄增长13.5%,你想想消费增速能不下来吗?

  为什么储蓄高增长呢?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疫情冲击下的就业情况、个体工商户受冲击等原因,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可能更加谨慎了,另外,这跟我们的货币政策没有降息也有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老百姓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变成储蓄,一部分用来消费——储蓄增长快了就消费就增长慢,要鼓励消费就得降低储蓄率。但是,疫情的冲击下中国没怎么降息,欧洲和美国都是零利率、负利率,我们的利率没怎么下降。利息归根到底是这个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一部分,如果疫情冲击下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都大幅度下降,而存贷款的利率基本不降,这个显然是不合理的。不降息的影响还造成人民币快速升值,为什么说人民币这一年升了这么多?因为欧洲、美国是零利率、负利率,中国的利率比较高,从息差交易和跨境资本流动的角度,自然会促进人民币升值。

  所以,无论从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储蓄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各个角度来看,不降息都是鼓励储蓄、抑制消费的原因之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次明确了几大重要任务,第一个任务毫无疑问是鼓励科技创新。第二个重要任务是完善国内供应链,增强自主可控。第三个重要任务就是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扩大内需。在扩大内需这部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重视消费、储蓄和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2020年下半年投资增速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居民储蓄增速很快,但消费增速远远低于预期。2021年怎么去调节这三者的关系呢?毫无疑问就是要鼓励消费,适当地降低储蓄率,投资的增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从长期来看,畅通国内大循环肯定是主要靠激发国内消费增长潜力。中国的消费到底有没有潜力呢?肯定是有潜力的,2019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按照去年年底的汇率算5.55万亿美元,同期美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只有6万亿美元。美国的GDP总量是20万亿美元,我们去年只有13万亿美元,我们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都快超过它了。另外,我们的4亿中等收入群体只占了总人口的30%,假设未来15年的时间,能够再把3亿中低收入者也变成的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7亿人,那么中国的国内消费增长潜力更加巨大。

  那么这么大的消费增长潜力,如何变成现实的消费增长动力呢?不就前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在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同时,要强调需求侧改革或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局面。不管是需求侧改革还是需求侧管理,首先得明确明年主要的问题是扩大内需,只有扩大内需才能畅通大循环。扩大内需,传统的办法是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刺激,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疫情期间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所以,虽然说货币政策今年明确了相关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可持续性、稳定性,不搞急转弯,但是也很难期望货币政策在总量上有很大的扩张。货币政策从价格上有降息的空间,但是总量上很难去扩张。财政政策要保持连续性,但是财政政策的赤字也不可能扩大,可能还要略微减小。扩大内需不能再依靠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的刺激。靠什么呢?根本上是扩大就业,恐怕还要用改革的办法扩大内需,尤其要创造新需求。

  首先,从生产方面来看,主要是如何让供给创造需求,主要是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传统的供给、老供给能不能创造需求?也能,油盐酱醋、钢铁煤炭,它的总的需求量其实是一定的。但是如果产品创新升级以后,它的需求也有增长的空间。所以,传统的供给要创造需求必须靠转型升级,但是新供给可以创造很大的新需求。比方说我们现在做直播的苹果或者华为智能手机,在2007年乔布斯创造苹果手机之前,世界对它的需求是零。新供给创造了新需求,不断创造了对智能手机的需求,还因此衍生了很多类似于微信等社交软件、移动支付、视频直播、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需求。所以,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如何扩大内需,主要就是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从分配环节来讲,怎么去推动需求侧改革呢?主要是分三个方面: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初次分配里边有人说是不是要减少资本的收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呢?大方向没有错,但这样简单表述有问题。五大生产要素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都创造财富,都应给获得合理报酬,但是在前些年里有资本和土地要素恐怕获取了过多的收入,表现就是金融部门和土地部门拿的不是合理的要素报酬,而是垄断造成的超额收益,这些要素经营者靠垄断拿了超额收益,就挤占了劳动者、管理者、技术者的收益。因此,从初次分配的角度,不应该说要通过政策干预某些要素的收入,应该尊重市场,某种生活要素,它该有多少要素报酬就给他多少收入,不论是资本、土地还是什么东西,但是必须要减少由于行政垄断和人为制造稀缺所拿走的超额报酬,这样才能保持效率与公平。从再分配的角度来讲,当然是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中低收入者地区、产业和人口的造血能力。从三次分配的角度来讲,要形成可持续的社会捐赠机制。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但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是限制高收入,而是要把更多的中低收入者变成中等收入者,这是创造新需求的根本出路。

  当然从流通环节也可以扩大内需,有部门提出流通环节是要搞流通新基建,我个人是不支持的。我认为流通环节,尤其是零售环节不景气,不是造成消费低迷的原因,而是受消费低迷影响的结果。如果想通过搞活流通来刺激消费,这至少有那么一点点本末倒置。搞活流通促销费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但是毕竟中国的商业零售都很发达,从没听说大批消费者有钱买不到货,或买到货运送不到。总之,本质上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是利率的函数,是社会保障体制或者是就业这些所决定的,而不是流通决定的。在流通领域可以做一些文章,但靠流通来刺激消费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最后,看看消费环节本身。传统的老消费需求怎么扩大?像以前搞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空间是无限的。如果有稳消费的政策,重点还是应该想想如何创造新需求。

  展望2021年,除了上述“投资、出口高增长、消费恢复缓慢”的增长结构的不平衡值得重点关注,并通过扩大消费、创造新需求来解决之外,还有很多。

  目前来看不论是中央政府的赤字率还是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都在历史的高位。如果不算上特别国债,我们的赤字率去年是3.5%,如果算上国债,就接近6%了,今年的赤字率要有所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也在历史上比较高的水平。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2020年大部分是负增长。

  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负债率也创了相对比较高的记录,2018年、2019年企业的杠杆率有所下降,主要是民营企业的杠杆率有所下降,今年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又上去了。国有部门企业加杠杆是不是风险更大?实际上在2020年下半年看到有些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已经爆出来了。居民的杠杆率也处于历史高位,可能主要是跟房地产的按揭相关。

  从银行的坏账率来看,有数据说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概是2.84万亿,还有的说3万多亿,这个数字不一样,但无论如何不良贷款的贷款率是十年的新高,上一次的高点是2009年。

  房地产也的“灰犀牛风险”也值得高度警惕,一旦房地产有系统性风险,其影响面会超乎想象。

  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很多人担心相关政策会不会快速退出,有些部门放风说要提前退出,但现在来看为什么中央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强调不搞急转弯,原因就是名义上9%的增速,实际上只相当于4.89%,经济还在恢复当中;不仅如此,背后还有很多高赤字率、地方政府高债务率、国有企业高杠杆率、居民企业高杠杆率、房地产灰犀牛等各种潜在风险,稍有不慎一旦触发风险,造成的后果就会很严重。所以,政策不会快速退出,会保持相关的连续性,不搞急转弯,目的就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防范不平衡、不稳定和各种衍生风险。

  最后,讲一点大循环、双循环。很多人说“大循环是不是国内为主,很多出口要转内销?”我的理解绝对不是出口转内销。2019年我们出口帽子100亿顶,出口鞋子100亿双,出口各种衣服300亿件,这么大的出口额,怎么可能转内销?国内市场受不受得了?所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畅通双循环绝对不是出口转内销,纺织品等很多行业的产品还得保持比较高的出口率,有些商品还要保持比较高的进口率,但是对于一些资源性商品可能要降低进口依赖程度,对一些高科技产品,要提高自主可控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二重大任务专门强调了要完善供应链,提高自主可控水平。

  然而,2008年以来出口增速就在下降,2015年以来顺差就在下降,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对国际市场的出口总量还得继续扩大,但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长期看会相对地会有所降低。长期来看,对国外市场相对减少的份额谁来弥补?必须是国内市场来弥补,而国内市场扩大靠什么?靠扩大投资行吗?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搞完了,快速城镇化阶段也结束了,中国现在城镇化率是60.6%。假设未来15—20年(城镇化率)能达到70%,其实每年不到1个点的新等城镇化率的速度,所以,靠原有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来扩大内需的路走不通了。“两新一重”新基建的方向是对的,但实际操作当中有困难,2020年芯片等新基建出了不少风险。所以,未来增长必须更多得靠扩大消费需求——2019年投资增速在GDP增速里边的占比大概是31%, 2020年前三个季度投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422.5%,消费前三季度是负的337.1%,这是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就第三季度来看,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大概是34%左右,跟2019年正常情况下消费拉动GDP增速将近58%相比差太远了。

  所以,2021年的核心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关键是看消费。从长期来看消费在中国经济当中贡献的占比达到70%左右才是比较稳定的,才是真正的内循环为主体,才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有人说2021年消费的增速也会好,因为今年是负增长,明年同比增速就会很高,这个也对。目前对2021年消费的增速的一致预测是同比增长15%,假设实现同比增长15%的增长,则2021年社销总额预测是45.44万亿。假设没有疫情冲击,2020年的消费应该正增长8%到44.45万亿。所以,2021年15%的消费增长,实际只相当于没有疫情假设情况下增长3%——实际消费增速只有3%,低还是不低?所以,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激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还是主要的问题。

  怎么去扩大消费需求呢?除了传统消费的转型升级之外,要关注一些新的方向,比如说信息产业,肯定是新需求、新消费增长的主要方向。当然还要关注文化娱乐产业,中国的文化娱乐业产值目前只有美国的文化娱乐业产值的1/8,成长的空间很大,教育、培训、论坛、会议、咨询、智库、律师等知识产业也有很大的长大空间,还有很多高端服务业,健康、养老、医疗、新金融、新零售等等,总之,要靠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

  当然了企业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创造新需求?首先要重视研发,我们的很多企业其实没有研发的投入或者是研发投入很少,新时期不应该再把研发当成成本和费用中心,要把研发当成项目化的风险投资,用市场化、项目化、集成化、风投化的方法搞研发来创造新需求。要引领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才能创造新需求。还要引入流量思维、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创造新需求。

  时间关系,简单地给大家分享和汇报这么多,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也祝愿我们的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能够稳健地恢复,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继续扩大传统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行稳致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