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董登新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出现了优化上证综指编制意见,这对民间扰攘经年的“沪指失真”呼声,是一次很好的反映。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对这种意见做出实质性反应,笔者希望通过此文,打消监管部门可能存在的一个疑虑。
ink="">(一)打消顾虑尽快实现指数优化
有鉴于沪指多年徘徊在3000点上下的走势,此时如监管部门对沪指编制进行调整,可能马上就会面对“换掉温度计”“手动调指数”之类的舆论质疑。在当下的社情民意舆论场中,这恐怕是监管部门投鼠忌器的一个重要考量。
其实,关于优化上证综指编制的理由,两会代表委员的表述已极为到位,无需过多重复。只是在当下复杂的言论场中,这些理性意见很容易被轻易解构,从而为改革工作制造种种障碍。
面对可能出现的疑问,我们只需要开眼看看世界,就会清楚:横向比,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主要指数的优化调整实在太过平常;纵向比,历史上全球主要指数的发展脉络也非常清晰。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证综指进行优化,根本无需顾忌那些可能出现的、似是而非的议论。
(二)横向:全球指数调整优化是“日常”
近年来,多数国际代表性指数均立足所在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实际,对指数编制方法进行合理调整,以保障指数功能作用的发挥,如标普500、恒生指数、TOPIX指数等。这些指数规则的变更一般依据审慎原则,经充分调研评估,考虑市场影响后分步实施。
举例来说,2005年标普宣布对其美国市场指数(含标普500指数)由总股本加权改为自由流通股本加权,2017年将新股计入的时间要求由上市满6-12个月改为12个月;香港恒生指数于2006年起逐步由总股本加权改为自由流通股本加权;日本东证TOPIX指数于2005年起分3个阶段由总股本加权改为自由流通股本加权;欧洲STOXX 50指数于2013年变更了新股快速计入规则。
从国际综合指数编制的经验看,既有采用总股本加权的如纳斯达克综指等,也有采用自由流通股本加权的如恒生综合指数等,加权方式的选择与指数功能定位存在关联。
(三)纵向:符合全球指数优化方向
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日经225指数为代表,全球主要股票指数中,确有一些经典指数编制方法相对较为稳定,但历史地看,这些经典指数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需调整优化。
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为例,为适应美国市场结构的变迁,编制方曾持续对指数编制方法中的选样规则(行业限制)持续调整,以保证指数的代表性。1896年至20世纪上半叶,指数样本股行业主要为炼油、钢铁、煤矿、橡胶等化工行业;20世纪70年代开始,消费类和服务类行业公司逐渐兴起,可口可乐、强生、摩根大通等企业陆续进入指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公司陆续进入指数,逐渐占据更多权重。目前指数样本中,只剩下7家是工业制造行业的企业,剩余的23家为服务、技术、零售和创新领域的企业。
此外,日经225指数也分别于1991年和2000年分别对样本调整规则及行业匹配规则进行过调整,以保障指数对日本市场变化的客观表征。在审慎评估指数对市场的表征情况、顺应市场呼声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情况下,以稳中求进的方式稳妥推进指数优化工作,符合国际惯例。
(四)指数的生命力在于用户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上证综指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能否用其他指数来代替,用来表征沪市。对此,笔者的意见是,能否“代替”取决于用户,这并非是一个可以通过主观“用力”来改变的情况。
代表性指数是历史与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历史悠久是代表性地位的重要基础。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正式公布至今已有121年历史,尽管市场长期以来对其编制方法颇有微词,但媒体和投资者早已习惯以其作为美国股市的表征。此外,代表性指数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排他性,单一市场的代表性指数往往只有一个。如英国、法国、德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地区)股票市场均只有一个代表性指数。上证综指是境内股票市场的第1只指数,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30年来投资者的自然选择,主要来自其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数据。同时,上证综指定位于表征沪市整体的运行状况,不是定位于投资功能。
因此,考虑到上证综指的重要影响力及投资者使用习惯,考虑到历史与市场自然选择的客观结果,不改变上证综指的功能定位,而对其进行优化调整,是尊重历史、尊重用户、尊重市场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尊重历史和市场习惯的基础上,既然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上证综指存在优化调整的空间,就应迅速响应社会各界的呼声,尽快对上证综指实施优化。而对其间可能出现的非理性声音,监管部门实在无需过度担心。国际经验充分说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主要指数的优化调整非常正常,历史上全球主要指数的优化调整脉络也非常清晰。
(本文作者介绍: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