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管理 50 人论坛(CWM50)课题组近日由CWM50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牵头,多名专家参与,撰写完成了《传递中国信心,坚持民生导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会精神解读暨宏观调控政策建议》报告并上报有关部门,以下为报告全文。
传递中国信心,坚持民生导向,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会精神解读暨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课题组
报告摘要
随着 2020 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阶段。近日,中国财富管理 50 人论坛(CWM50)举办“两会解读暨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专题会议,邀请两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对两会精神进行解读,并就两会向市场传达的信号、各界针对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讨论和争鸣的热点焦点、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金融工作如何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当前复杂国内外形势新下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建言献策。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两会明确了今年的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回应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经济工作重心等问题的关切,有利于凝聚共识,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指引下一阶段工作方向。与会专家围绕宏观政策的力度和着力点、如何理解不设经济增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方面,CWM50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宏观政策从“民生”角度而非“刺激”角度着眼,以就业和民生为导向,稳住经济基本盘;
二是将刺激投资、扩大消费、稳定民生相结合,减少因投资不足造成的供给抑制,形成乘数效应;
三是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重点救助出口企业和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
四是出台更加具体的举措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细化土地制度改革和区域一体化改革措施,激发民间经济活力;
五是防范农民工失业返贫带来扶贫基数的暴涨;
六是对“摊贩经济”和个体经营户实行更友好的工商管理;
七是鼓励绿色项目投资和绿色消费增长,发展绿色金融。
报告正文
一、两会向世界传达的积极信号
两会的胜利召开,象征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党和政府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有着科学的判断。我国有着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亿万勤劳智慧的人民,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要有坚定的信心。
两会明确了今年的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回应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经济工作重心等问题的关切,有利于凝聚共识,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指引未来工作方向。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在剩下的七个月时间中需要抓紧政策落实,尽快收到实效。
二、各界普遍关心和争鸣的热点问题
(一)财政政策的力度、着力点和可能的负面影响
1、积极财政政策的对冲力度是否足够?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无论是与 2008 年金融危机时期“四万亿” 计划相对于当时的GDP的比重相比,还是与此次疫情期间美日欧发达经济体出台的刺激政策相比,中国当前财政对冲力度均显不足。
另一部分专家学者则认为,3.6%的预算内赤字率加上新增专项债规模、特别国债规模、存量财政资金盘活以及为企业减税减负资金,中国财政刺激力度并不小。此外,今年不会为了稳增长而强刺激,要考虑可持续性。
2、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是“保民生”还是“保投资”?是“新基建”还是“旧基建”?是“保需求”还是“保产业链安全”?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今年的财政政策不是着力于强刺激、稳增长,财政支出的重点是“保民生”而不是“保投资”,财政政策的民生属性浓厚。
也有部分市场人士指出,从财政支出的方向来看,用于投资的部分占比超过一半,用于“六保”的资金可能不足。从基建投资安排上看,传统基建项目更多。
此外,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产业链安全问题对就业和经济的影响可能比疫情更加深远。因此,今年的财政政策还要格外重视保产业链安全的问题。
3、如何看待财政刺激政策的潜在负面影响?
部分学者表示,通过对部分省份已经公布的新的基建项目名单的初步测算,符合发改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占比只有10%,与十年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最近地方又审批通过了大量的煤电项目。这种为稳增长而放松环保要求的势头值得警惕。
(二)货币政策的力度、传导效率及实体企业让利
1、稳健货币政策的对冲力度是否足够?
部分市场和学术界人士认为,近期货币市场利率明显上升,货币政策有收紧趋势,货币政策刺激力度不足。在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的过程中,央行对市场提供的流动性支持不够,抬高了政府融资成本。
另一部分专家学者则认为,当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处于适当水平。过分充裕的流动性和过低的资金利率可能导致 2016 年的金融市场乱象卷土重来,稳增长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防风险。
2、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是否不足?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传导效率不如可直达实体经济的财政政策。但也有学者表示,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也面临着公平性考验和市场化程度不足等难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望得到提高。
3、金融行业能否进一步给实体企业让利?
在疫情冲击下,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6.7%,而同期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5%。因此部分市场人士认为银行盈利太多,挤压了实体企业利润空间,呼吁金融业进一步向实体企业让利。
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指出,实体经济困难向金融领域传导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银行业经营压力尚未完全显现。随着未来不良暴露、核销及补提拨备,银行业利润将会受到侵蚀。
(三)不设经济增速目标,还要不要稳增长?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意味着经济增长目标重要性下降,财政和货币政策稳增长力度将会不及预期。
有的专家和学者则认为,不设经济增速目标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不重要了,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指出,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四)若两个“翻一番”目标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
有部分人士认为今年两个“翻一番”目标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能无法按期完成。也有市场和学术界人士指出,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增速目标,而更多在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今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定能取得胜利,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很大。
(五)如何解决“地摊经济”等就业形态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的问题?
“地摊经济”有利于稳就业目标的实现,但和现行法律规定之间存在一些冲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但这种就业形态涉及城市管理、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难题,可能还存在无证经营的问题,需要及时补齐法律短板。
三、完成今年发展主要目标,争取“十四五”良好开局的政策建议
(一)宏观政策制定立足于“民生政策”而非“刺激政策”,稳住经济基本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 的新路子。“新路子”意味着发展理念、发展逻辑的转换,因此宏观政策不应从“刺激政策”的角度来看待,而应当从“民生政策”的角度去看待。与以往稳增长的方式不同,此次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保民生。稳定了就业和民生,就为未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在政策设计和资金运用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坚持民生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将刺激投资、扩大消费、稳定民生相结合,形成乘数效应
受新冠疫情、经济全球化逆流等因素影响,外需受到很大冲击,扩大内需显得更为必要。消费券的乘数效应较大,可以鼓励有财力的地方用消费券扩大消费。当前许多领域的消费不足是由于投资不足导致的供给抑制造成的,要利用供给侧改革的办法,补齐供给短板,满足社会需求。
在医疗、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要加大政府投资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缩小市场供需缺口。这样既能刺激投资,又能扩大消费,还能改善民生,从而将投资、消费、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举三得,形成乘数效应。
(三)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而不仅仅局限于救助小微和民营企业
小微企业对稳定就业意义重大,因此对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进行救助、稳定就业岗位已经成为共识。但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角度看,现在还需要救助出口企业,救助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这些关键企业可能本身是大中型企业,但关联着一大批中小企业。保证它们的正常经营,对于维持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转和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的生存,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政府拖欠企业的款项,要尽快拨付,比如增值税留抵退税和新能源领域的补贴款等,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面对国际上的技术封锁,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中国率先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复产复工和产业链、供应链重启速度领先全球,要利用“中治外乱”的机遇,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出台更加具体的举措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激发民间经济活力
对外开放方面,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在国内市场,也可以探索出台民营企业投资的负面清单,大幅度减少民企的行业准入限制,实现国企、民企、外企公平竞争。在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等方面,可以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盘活土地市场,促进区域协同,激发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在“两新一重” 建设过程中,所有的项目要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市场的力量,把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
(五)防范农民工失业返贫带来扶贫基数的暴涨
受疫情冲击,当前失业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如不能快速解决这部分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很多“手停口停”的失业者很可能重新返贫。在农村,由于大量农民工未能返城,隐性失业和潜在贫困人口规模巨大。因此,当前需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因农民工的失业潮和失业返贫带来的扶贫基数的暴涨。
目前我国失业率数据尚不能全面反映经济中的失业状况,尤其是对农民工群体的失业状况统计和救助还有较大不足。要完善统计方法,全面掌握失业人口数据,尤其是农民工失业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救助。
(六)对“摊贩经济”和个体经营户实行更友好的工商管理
课题组调研发现,大量的个体经营户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游离于统计范围之外,原因有二:一是注册登记的手续较为繁琐,或要求较高;二是担心注册登记后会面临更多的监管和税收。因此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针对个体经营户和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但找不到合适的政策对象。对于“摊贩经济”和个体经营户,要简化注册登记手续, 放宽登记门槛和要求,降低注册登记和合规检查的成本,让个体经营户愿意登记,并认识到登记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前提和条件。
(七)鼓励绿色项目投资和绿色消费增长,发展绿色金融
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防止在稳增长压力下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牺牲长期利益。中央和地方的基建项目当中,绿色项目的比重要大幅度提高。非绿色项目也应当达到规定的环保标准。
在刺激消费的过程中,也应当鼓励绿色消费,比如更多地支持新能源汽车而非燃油汽车,支持节能环保家电等等。在绿色金融领域,央行可以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激励;地方政府专项债中投资方向属于绿色环保项目的,可以探索发行绿色债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