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资讯> 金融人物> 朱振鑫:像理解杨超越一样去理解“牛市”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朱振鑫:像理解杨超越一样去理解“牛市”

2020-07-04 编辑:网站编辑 有449人参与 手机查看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最初到券商做研究员的时候,老听到前辈们开玩笑,“今天又得撕研报了”,有些时候甚至是很牛的新财富分析师。那时候还有点纳闷,研报我也看了,说的很有道理啊,动辄十几页报告、几十张图表,一帮博士认真论证,逻辑缜密,但最后怎么就被市场打脸了呢?

  等到后来自己经历几轮周期下来,才越来越明白其中的道理。大部分时候,不是研报写的不对,只是研报写的太长期。短期来看,趋势是人性的非理性面制造的,长期趋势才会回归人性的理性面。所以长期来看,研报里说的大部分是“对”的,但短期或者中期来看,很多研报就变成了“错”的,或者说不符合市场现实的。

  道理很简单,市场归根到底是无数的“人”交易出来的,买的人多了,股价就会上涨,卖的人多了,股价就会下跌。很多人说,不对,现在“人”不是主要的,机构越来越多了,他们会更理性。其实不是这样,一方面,目前A股市场还是以散户为主,达到成熟市场那样的机构主导还需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你千万不要忽视另一个事实,“机构”的背后也是“人”在操作,其中有些甚至因为各种制度原因比散户更被动。

  给你们讲一个我身边的故事你就明白了。前几天和一个基金经理朋友聊市场,我说下半年你还看好科技、创业板这些吗,他说理论上当然是偏贵了,PEG太高,但他依然会继续配置,因为大家都在配置,最近发的新基金也还是以科技为主,不配置很容易跑输同行,配置的话即便亏也是大家一起亏,在客户那起码不会太尴尬。因为评价公募的主流标准还是看相对排名。

  有时候不是研报写的不好,恰恰是因为研报写的太“好”,这个“好”的标准是专业、理性、有逻辑、有前瞻性,但这个“好”短期不一定能受到大众和市场的认可,也就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

  我们内部曾经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就像是拿女团的专业标准去选秀,你永远选不出杨超越。女团的职业目标是给观众呈现好的唱跳表演,按照这个标准,杨超越并不符合,至少并不是最优秀的。所以很多娱乐圈里的所谓专业人士不认可她,认为她没实力,但事实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就是,所谓不符合专业标准的杨超越成团出道,甚至成为最受欢迎的团员之一。

  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上市公司本来是用来创造业绩进而给投资者创造盈利的,盈利乘以一个合理的估值倍数就是一个股票合理的定价。按照这个标准,很多股票的定价都不符合逻辑,要么是盈利不行,要么是估值不合理,比如2015年那些疯狂的TMT,又比如现在已经要涨上天的科技股。

  长期看,理性一定会回归,比如2015年的那些乐视们早就被打回了原形,但短期看,非理性的超涨的确是一个非常正常而且反复出现的情况,过于理论化的标准反而会成为赚钱的障碍。说到这想给大家再讲个故事,大家知道上半年发了很多新基金,尤其是2月份出了很多爆款基金,以至于很多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不够用了,很多年轻人被推到前台,动辄管理数以十亿计的基金(这和2015年很像),结果听说有新人老觉得估值太高、不敢建仓、下不去手,到现在仓位还低的吓人,完美踏空不说,对公司和投资者都难以交待。长期来看,他不一定是错的,但短期来看,他的确没有把握住最本质的趋势。

  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我们当然是建议大家做长期投资,但在和众多会员朋友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长期的道理大部分人都懂,但最后有能力、有资本做长期投资的人太少。

  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端的约束不一样,大部分人没有大机构那么稳定的资金条件,有的人可能是换房间隙有些短钱,有的人甚至是消费贷借出来的钱,想做长期投资,太难了。

  所以大部分人最关心的问题几乎都是短期的,牛市能走多远?啥时候结束?我们无法精确的预测,但的确可以给出一个基本判断:近两年权益资产的走牛本质上是流动性驱动,只要流动性环境没有逆转,整个市场的上行趋势就不会结束,目前显然还在趋势之中。中间的调整顶多是风格上的切换。

  不用去预测时点,没意义,盯住流动性这个核心,持续跟踪。流动性的逆转可能会有两种触发因素:

  一种是监管环境的变化,这可能直接物理性的切断很多入市资。典型的就是2015年,清理场外配资,关HOMS系统,上万亿杠杆资金一下子逆转,引发连锁反应(本来牛市不该那么早结束的)。

  另一种就是货币政策的变化,放水无熊市大家都知道,但货币收紧也不一定马上就熊市,一般会有滞后,货币收紧初期利率还是在低位而且经济还比较好,权益市场一般还会有价值牛,但随着利率加到一定程度(债券跌到一定程度),股市就不行了。比如2017年央行就在加息,债券已经在持续下跌,但股票牛市到2018年初才真正结束(但注意前期已经发生了风格的切换,后面再具体讲)。

  回到现在,第一种因素显然没有出现,配资这些早就规范了,金融整顿也差不多弄好了,现在金融政策是很友好的,注册制改革、新三板改革等等,都是在往积极的方向走。第二种因素近期有变化,所以市场有分歧,有观点觉得流动性边际收紧了,债券也开始跌了,会影响权益市场,这个不准确。

  一方面,近期货币边际上是有放缓,因为经济的确复苏了,但复苏的持续性有待观察,而且可以确定的是,目前还不是强有力的经济复苏,绝对不会强到让货币收紧。另一方面,即便货币开始收紧,也需要一段时间,利率紧张到一定高度才会逆转市场。

  这可能说的太复杂了,说白了就是市场不缺钱,如果你还不理解,给你讲几个最简单的数据感受一下:第一,上半年新发公募基金2.2万亿,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1.6万亿;第二,新三板精选层前几天开始打新了,据说第一只股票线下打新锁定了1000亿资金;第三,北上资金累计流入超过1.1万亿了,2016年这个数只有不到2000亿,外资的流入是长期的;第四,成交额才刚刚破万亿,2015年牛市的时候一天2万亿都正常。

  在这个过程中,权益资产依然是最好的资产选择之一。但必须注意的是:第一,估值的提升一定有尽头,牛市越往后风险越大,想想2015年的教训,一定要提高警惕,随时注意观察流动性趋势的变化。毕竟这不是一轮结结实实的牛市,会很敏感;第二,从权益市场内部来看,可能会出现风格的切换。过去基本是创业板自己涨,就像上半年创业板涨了35.6%,上证还跌了2.5%,现在可能是创业板和上证轮着涨,前者涨多了就往后者轮动,后者的基本面在恢复,估值又比较低,算是一种避险,近期的市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不要觉得券商地产这些和科技相比就毫无价值,否则就又犯了不选“杨超越”的错误。第三,真正切换到低估值的金融和周期股需要经济的持续有力复苏,目前还只是有复苏的苗头,还不是2016-17那样的持续复苏,后续如果有变化我们会及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