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通胀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2.5%,较5月回升0.1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3.0%,较5月收窄0.7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回升带动CPI止跌企稳。由于疫情反复、洪涝灾害、餐饮消费改善等因素,6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显著高于过去十年均值(-0.6%),同比也升至11.1%。其中,猪肉和鲜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3.6%和2.8%,较上月明显回升。而非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1%、同比降至0.3%,其中服装、教育文娱(旅游)等分项出现回落,反映需求端依然疲软。
大宗商品价格回暖,PPI跌幅收窄。得益于全球经济重启、市场需求改善,6月国际油价、CRB现货指数均有回升;国内基建、地产投资快速反弹,带动工业品价格整体维持涨势。因此,PPI环比上涨0.4%,与PMI价格指数表现一致,其中石油相关(油气开采、石油煤炭加工等)、黑色采选和冶炼加工、有色冶炼加工等行业环比改善。
展望下半年,物价延续下行趋势。CPI方面,猪价同比已经见顶,随着未来几个月翘尾因素快速回落,叠加消费复苏迟缓,CPI将延续下行趋势,四季度可能降至0附近。而南方洪灾和疫情反复则主要是短期扰动,难以扭转下行趋势;PPI方面,虽然同比有望逐步回升,但考虑到油价拖累延续、有效需求不足,预期全年工业品价格中枢将维持在通缩区间。
资金“脱实向虚”,通胀压力可控。为应对疫情冲击,前期中国央行释放了大量流动性,1-5月新增社融同比超过45%。但由于实体回报率低迷,资金“脱实向虚”,流入股市、房市;近期国内股价、房价均出现由流动性推动的显著上涨。因此,由于大量流动性并未进入实体领域,本轮货币宽松短期未必导致高通胀。
当前通胀暂不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关注点。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删去了“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控通胀”等表述,表明物价下行趋势基本形成,政策层对于通胀的担忧有所减弱。近期央行货政司的研究也认为,“今年物价涨幅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恶性通胀和通货紧缩都不会发生”。
为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近期货币政策从4、5月份的“极度宽松状态”回归“适度宽松状态”,重心也从“宽货币”转为“宽信用”和“调结构”。例如,6月央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7月起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目的均是有效发挥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进一步保障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稳定经济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