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事变动与背后的50亿账单
2009—2019年,是中国不动产行业黄金十五年中最波澜壮阔的十年。
如果此时有一个央企大股东突然跟你说,自己入股一家千亿上市房企长达十年,账面市值亏损高达数十亿元,你会作何感想?
让我来猜一猜。
第一,你的直觉是不相信;
第二,确认不是玩笑后,你想知道是谁;
第三,你一定会想,必须有人站出来买单。
如果有这三个想法,你基本还是一个头脑正常的大股东。
就像中国人寿那样。
2019年9月的最后一天,远洋集团(0337.HK)董事会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变化。
47岁的赵鹏接替56岁的赵立军,第一次进入远洋董事会。
两位赵先生都是由大股东中国人寿派出,扮演角色都是非执行董事。履职远洋之前,二人都曾担任中国人寿的副总裁。
表面上看,这份被埋没于无数上市公司公告后的董事会改选,平淡无常,毫无新意可言。
但让它变得有异常新闻价值的是,此刻的背景。
我接下来要谈到的一个数字,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份看似普通的人事任命背后的含义。中国人寿的复杂态度,很可能就藏在这个数字里。
中国人寿入主远洋集团的大股东之路,开始于2009年,历时十载,前后耗资逾百亿元。
达到具体交易披露条件的行为,大致有三次。
2009年12月24日,耗资58亿港元买入9.34亿新股,占比16.57%,持股成本为6.23港元/股。
18天后,中国人寿通过接盘中化集团持有的远洋股份,最终占比24.08%。但是,持股成本没有披露。
考虑到交易双方都是受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如果奉命接盘,央企之间的股权划拨,并不少见,可能并不涉及真金白银的支出。但是,这两笔交易前后时间很接近,为计算方便,我们把这部分股份的持股成本与前次保持一致,同样是6.23港元/股。
中国人寿最后一次大手笔增持,已是近4年之后。2013年11月,中国人寿再次以4.74港元/股,买入远洋6.36亿股,最终持有远洋29.04%。
现在证券工具很发达了,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够知道,十年来,中国人寿在远洋身上挣到了多少钱?
计算十年来的投资收益,要充分考虑每次增持的成本与数量,更要考虑上市公司的分红、配股等因素。一般来说,大家都会用后复权口径来复权最近一次股价,借此来计算你的投资回报。
董小姐打开WIND,看到截止2019年9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远洋集团的后复权口径的股价是4.501港元。
接下来的事就比较简单了。
结果也非常出乎意料——入股十年,中国人寿在远洋集团的账面市值亏损超过50亿港元。
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董小姐当时就震惊了。
同样都是房企,2015年4月,平安投资碧桂园,2.8港元的成本,最后足足挣了4倍有余。2015年6月,新华保险投资金茂,每股成本是2.73港元,四年内,账面收益也高达140%。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反差这么大的投资成绩单面前,中国人寿自然压力巨大。
据说,更高级别的监管层,已经开始向中国人寿施加压力,他们问了一个非常及时又非常正常的问题:投资近十年了,为何亏损如此巨大?
然后,我们就在远洋的董事会里看到了一场貌似普通的人事改选。
面对大股东有意无意的人事动作,远洋集团的实际当家人李明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求生欲’。
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做了两件事。
每件事,都似乎对应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数字,也都在围绕一个关键词:成本。
第一件,532计划。
顾名思义,532计划是指,远洋的员工,原来的薪资被拆分成更小比例的岗位薪资+绩效薪资。岗位薪资当月发,而远洋的绩效薪资,最近开始实行50%当月发,30%季度发,20%年度发。
于是,很多人发现,自己每月到手的绩效薪资打了不小的折扣。
其实,这个计划从去年底就有了动员的苗头。当时,每月绩效薪资比例被提高了,很多人还挺开心的。但谁也没有想到,此中有这么大的深意。
身为主席,李明把降成本的决心也写在了年中报里,首先就是拿行政费用开刀。
在地产同行都在过冬时,远洋的行政费用半年间就增加了3.5亿,确实有点高。如果考虑到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7%,以及,名义销售额只增加了33%,这个数字的不合理性就更大了。
然而,越不合理,越是好事——李明的532改革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理由。
第二件,自我降薪57%。
对内开刀,自己要先作表率。
李明是远洋集团薪酬最高的董事,个人持股远洋1.86%,2017年,所有薪酬合计达到了3400万元。这个数字放到全行业来看,也是比较高的。
但是,更戏剧性的事发生了。
据2018年年报,李明的2018年度薪酬合计所得,一夜之间腰斩了57%,坠落到1472万元。
远洋的业绩基本面仍在增长,没有任何理由显示,董事局主席应该被如此罚薪。那好像就只有一种可能性了,要为了更大的诉求而自我牺牲。
远洋内部的朋友说,近几年出差,李明刻意低调。只坐经济舱,住酒店的普通大床房,不允许司机以外的人提供接机服务。
他在公司内部呈现一个非常节俭的人设。
但是,对于一个千亿房企的实际掌舵人来说,光节俭肯定是不够的,还应该输出更多的战略决策、竞争意志与股东回报。
远洋集团的净资产已经高达650多亿元,但是,最新市值只有201亿港元。
这样的数字对比,只能传递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在投资人看来,远洋不是一个会挣钱的公司。
然而,如果你对远洋多少有一些了解,你一定会为这家公司在内部引入各种新概念而眼花缭乱。
正在进行时的就有4+8,AB岗....
在李明超过20年的治下,远洋是一家喜欢折腾组织架构、管控理念与人事轮动的公司。有时候,爱折腾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可惜,这些新名词与动作,看起来并未实质性帮助到远洋集团的业务。
很多人都已经审美疲劳了,更多的人选择了离开。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在特殊的股权结构下,也许老板并不希望这家公司做的特别大,不能太好,也不能不好,1000到1500亿规模最合适。有事没事折腾一下,保持远洋权力结构的平衡。
事实上,远洋内部曾经有一个公开的海鸥3计划,它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远洋股权关系的多元化。
上述评价未必对李明的初心公平,但是,它确实存在于很多远洋员工的内心,是一个李明必须有所回应的刻不容缓的命题。
最重要的是,十年来安安静静扮演财务投资人的大股东,在这份回报成绩单前,又会怎么想呢?
中国人寿面临的问责压力越大,李明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
也许,用评论中国男足的经典用语很合适:留给远洋的时间不多了。
期待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