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首 捷信集团现金贷业务难逃高利贷“原罪”
财联社 作者为柴刚
2018年以来,国内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迅猛,不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欲寻求上市。日前,在荷兰注册的Home Credit B.V.(以下简称:捷信集团)向香港联交所披露了招股书,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以及汇丰为其保荐人。
如果捷信集团上市成功,有望成为我国“消费金融第一股”。同时,不排除会引来其他消费金融公司跟风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捷信集团1997年成立,业务范围触及中国、南亚及东南亚、中东欧等地。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金融)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成立,是捷信集团全资子公司,其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是我国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实缴资本高达70亿元,2018年贷款余额为898.35亿元,营收185亿元。
变相高利贷之嫌
捷信金融是目前国内24家获批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中唯一一家外商独资公司,实际为捷信集团在中国区开展业务的主要运营主体。截至2018年年末,捷信金融的总资产为990.75亿元,占到捷信集团同期总资产的54%。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净利润由2016年末的9.31亿元增至2018年末的13.96亿元,同样位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之首。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披露,提供给客户的贷款所收取的利息占据其绝大部分收入。
财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捷信金融的净利息收入在2019年一季度、2018年、2017年、2016年占年度经营收入比例分别是88.0%、81.4%、77.4%及76.6%。
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并明确规定了能贷款的范围,如果借款超过年利率36%,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即构成高利贷。
据了解,2018年捷信金融的平均贷款利率为20.74%。然而,实际的贷款利率也存在超出36%红线的情况,争议官司时有发生。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也明确称,“过往,我们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一份《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深圳捷信信驰咨询有限公司等与谷某某借款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其主要内容就是法院驳回捷信金融对贷款利息的要求。
法院认为,该案件中,捷信金融的利息、费用、违约金的计收标准之和,已超过年利率36%,属于变相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为。最终,法院不支持捷信金融的还款计算方式。
另据企查查显示,截至最新,捷信金融因“借款合同纠纷”案由起诉他人或公司的有835条;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由起诉他人或公司的有770条。其中涉及超过36%利息红线的金额具体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法律并不保护这样的“高利贷”。
第一把交椅不好坐
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在2018年开始,整体出现发展放缓以及行业分化。
据悉,2017年7月,捷信集团与太盟亚洲资本(PAG Asia Capital)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旨在支持捷信业务的长期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上述合作协议称,太盟亚洲资本计划向捷信的香港子公司投资超过20亿元人民币,且在三至五年时间内成为捷信在中国的增资小股东。
据招股书显示,捷信集团也于2018年10月和2019年1月期间进行了资本重组,剥离业务后的总资产在2018年末约为1820.97亿元,贷款总额约为1510.44亿元。同时,捷信集团在全球9个市场中有8个市场在销售点贷款供应商中独占鳌头,按销售点数目计,在全球所有消费金融供应商中名列第一。
另据近期捷信金融发布的ABS发行文件,其盈利能力有不错表现,营业收入从2016年末的63.83亿元增长至2018年末的185.16亿元,是目前唯一在营业收入上突破百亿元规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从规模上看,捷信金融依然稳坐国内消费金融第一的宝座。然而与竞争对手对比来看,虽然同行业的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470亿元,仅为捷信金融的60%左右,但净利润则达到11.9亿,比后者高出近15%。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捷信与迪信通、苏宁等零售商的合作仍是其主要的业务来源,其在全国312个城市有23万个POS及贷款点,拥有全职雇员7.1万人,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成本,而且随着市场的扩张,成本会进一步抬升。
同时,捷信集团占比最大的现金贷款和销售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明显,据公司披露,自2016年至2018年,捷信集团在中国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3%、7.2%、9.7%。
此外,捷信金融主要提供三种无抵押消费金融贷款产品: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现金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2016年末的50.9%增至2019年3月末的70.5%。其线上发放的新贷款总额占比,从2016年的37%增至2018年末的49%,2019年3月末更是达到51%,线上渠道已经开始反超。但是在线上,捷信也面临着越来越强大的对手。
目前,大批掌握线上流量、场景、用户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将重心转向金融领域,消费金融的各类细分领域皆被挖掘。校园市场、蓝领人群,以及更细分的租房分期、装修、旅行、教育、农机具等等,几乎被瓜分殆尽。不论以微众银行和蚂蚁花呗、借呗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背景的消费金融势力,还是乐信、趣店等新兴的金融科技上市公司,都对消金老大的宝座虎视眈眈。
在一个爆发中的市场,大部分参与方都能从中分一杯羹。在这个领域,捷信金融已经有一定规模,但有业内人士称,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行业不断深化应用,在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精准营销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有效提高了消费金融行业效率,降低了行业的综合成本。而在金融科技方面,背靠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消金公司则更有技术优势。捷信金融想要保持领先优势,未来无疑还需要在金融科技方面不断加强。
总体来看,获客越来越难,获客成本越来越贵,加大了消费金融行业的经营成本,也给行业高速发展带来回调压力。消金行业是否真正的迎来风口,还需要时间检验。
针对捷信金融产品的利率、综合费率、坏账问题、催收方式等,财联社记者致电公司公关部相关负责人,但该人士称其已离职,将转达原同事让其回复记者,不过截至本文发稿尚未回复。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