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吹风会: 两项货币政策创新工具 不是QE
作者: 杜川
[ 这些政策无论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谈不上量化宽松。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比较,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空间还是有的,仍处于常态化货币信贷政策的范畴里。 ]
[ 这部分中小银行大约有3.7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按延期本金的1%提供激励,测算下来可能需要提供的激励上限是400亿元。 ]
“特殊的时期应对特殊的困难,需要货币信贷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性和直达性。我们在政策的设计上,政策的取向和要达成的目标是非常清楚的,同时,内含有政策激励的安排。”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2日央行吹风会上这样说。
1日,央行联合多个部门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以及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
两个新设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是否为量化宽松(QE)?新设有哪些考虑?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有哪些可能性?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系列金融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日,央行就金融保市场主体召开吹风会,潘功胜、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央行市场司司长邹澜、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出席并详细阐述了为缓解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经营的影响,央行如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让资金直达实体经济。
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并非QE
1日,央行连发六文介绍其创新的直达实体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是“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按季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引起市场对QE的联想。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与现有降息降准怎么配合?是否QE?
潘功胜:两项新的政策工具和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降息降准并不矛盾。比如,第一项政策工具我们叫延期还本付息。原来出台的政策是6月30日到期,因为疫情影响,6月30日到期还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12月31日之前到期的贷款,可以延期到明年3月31日,这是一种在特别时期的特别监管政策安排。
第二项政策工具和我们以往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有差别,融合了一些要素,直接向中小金融机构购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也是一种短期政策安排。我们可能只买4000亿元,40%对应的贷款总量是1万亿元。这些政策无论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谈不上量化宽松。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比较,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空间还是有的,仍然处于常态化的货币信贷政策的范畴里。
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强度超预期
1日,央行联合多部门印发《延期还本付息通知》和《信用贷款支持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两项政策的背景和主要考虑是什么?
潘功胜: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强度超乎大多数人预期,市场主体恢复生产、稳定经济增长可能比原来预计的时间要长得多,也困难得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来稳企业、保就业、稳定经济增长。
2月底,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已出台了中小微企业临时性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当时大家预期6月底差不多时间也够了,但情况超预期。所以进一步完善了这项政策,创新创立了一个工具支持延期还本付息。此次政策与2月出台的政策相比有几点完善:一是期限更长;二是力度更大,要求对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三是明确稳就业的要求,享受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企业要承诺稳就业,企业要提供承诺书。
此外,从6月1日到年底是有激励性政策安排的,人民银行设立特定目的工具(SPV)开展利率互换操作,给延期还本付息的银行,按照其延期本金的1%提供奖励。中小银行之外的其他大型银行也必须同样做这个事。由国有金融资本管理部门对它们的考核中给予适当的安排。
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主要考虑是引导和鼓励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提高信用贷款投放的比重,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做这件事情,央行设立SPV,给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
邹澜:过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一些企业和地方反映,一些小微企业由于相对弱势,和银行提出延期要求时,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政策落地可能有一些障碍,这次政策明确提出“应延尽延”。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贷款关系比较复杂,最典型的是一些贷款是有抵押担保的,而这个抵押担保主动权不在银行,是企业作为贷款申请人去联系的担保,或去办理的抵押。“应延尽延”的基本要求也明确,企业提出申请后要保持有效担保或提供替代性的安排。从政策目标来说,企业还要承诺保持就业的基本稳定。只要做到这个,银行就应该予以办理。
放贷损失由银行承担符合市场化原则
自2020年6月1日起,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按季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购买上述贷款后,委托放贷银行管理,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由放贷银行收取,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购买上述贷款的资金,放贷银行应于购买之日起满一年时按原金额返还。放贷损失由银行承担,是否会影响银行积极性?
郭凯:主要考虑是给银行提供激励,但还是要符合市场化原则。将贷款交由商业银行管理,让商业银行享受所有贷款回报,同时也承担信用风险,最终有利于激励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会更好地做贷前审查、贷后管理,可以享受所有贷款的回报,但要承担信用风险,有利于减少道德风险。
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的这部分资金相当于一个激励机制,给商业银行提供一部分比较优惠的资金,使商业银行更有动力。通过这一方式,既激励了商业银行,同时又没有改变委托代理关系,没有改变商业银行对企业基本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权衡。
潘功胜:政策的信用风险都是由银行承担的,承担了信用风险也并不意味着必然有损失。银行如果干得好可能就白得了利息,如果干不好,补贴或奖励就弥补了风险成本。
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央行补“两头”
为了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央行提供的政策支持究竟覆盖多少贷款?有多少贷款可以获得延期?
郭凯:按照测算,符合“应延尽延”要求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约为7万亿元,就是说7万亿元贷款只要能够保证担保和抵押安排有效,只要企业能够承诺保持就业的基本稳定,这7万亿元贷款银行要做到“应延尽延”。小微企业向银行申请,只要达到要求,银行按照政策要求最长延期到明年3月31日。
央行创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本身不是面向所有银行,只面向地方法人银行,也就是中小银行。根据测算,这部分中小银行大约有3.7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这3.7万亿,对中小银行原则上按延期本金的1%提供激励,测算下来可能需要提供的激励上限是400亿元。所以,最终通过400亿的激励来支撑3.7万亿左右的贷款延期。当然,这都是上限,并不一定每笔贷款都能延期。
周学东:7万亿是指政策的统计惠及面,央行通过对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或提供补贴涉及3.7万亿,剩下的3.3万亿由大型商业银行继续延期。关于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央行补“两头”:在结果上,央行购买40%的贷款,但利息由银行都拿走,原理上收的利息中40%是可以归央行,但央行不要;在起点上,银行相当于零成本获取资金,补贴至少在一个点以上。
应对特殊困难,货币政策需要更精准直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货币信贷政策到底怎么去实现对实体经济支持的精准性和直达性?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安排?
潘功胜:在特殊时期来应对特殊的困难,需要货币信贷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性和直达性。在政策的设计上,政策的取向和要达成的目标是非常清楚的,同时,内含有政策激励的安排。人民银行今年以来在很多政策的设计方面都非常注重考虑这些。
比如,三次降准,特别是普惠金融降准是有前提条件的,上一年的普惠金融贷款余额或者增量占比要达到1.5%,才能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如果达到10%以上,下调1.5个百分点。所以政策目标还是小微企业,但附加着条件。
要求银行加大拨备提取,为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做准备
今年以来,为了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金融系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强化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实施差异化的监管。这些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潘功胜:受疫情冲击,各类市场主体经营压力非常大,经营现金流萎缩,经济增长也受到较大影响,这个时候货币信贷政策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大信贷政策的支持,对保市场主体、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力度是必需的。
其次,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市场主体经营状况和经济增长状况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任由市场主体倒闭,该救的不救,那么经济可能也会失速,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也会恶化。所以金融机构在这个时期要加大逆周期调节,扩大信贷的投向保市场主体。保市场主体、稳定经济增长,同时也是救自己,就是保银行的信贷资产。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和企业在一条船上,保它们实际上是保自己。
此外,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受到影响是必然的。我国金融体系、银行体系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强,一季度末,银行体系的拨备覆盖率是183%,银行自身有比较强的能力来消化可能产生的资产质量恶化。同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也要求商业银行在加大对企业让利的同时,用现有的财务资源加大拨备储备,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和处置能力。我们要求在今年未来的三个季度商业银行需要加大拨备提取,为防止今年、明年甚至后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做好准备。
另外,在推动政策出台的过程中,保市场主体要注意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比如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安排,财政部提供贷款贴息,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也是一种风险分担安排。同时,在制定和发布政策时也特别注意到有一些不能突破的风险底线,比如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由各个金融机构独立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不能行政干预放贷。也要求金融机构要防范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比如资金空转,防止出现资金套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