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曾经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到如今的“来了,不一定是深圳人”,这个拉动珠三角经济的火车头,在媒体上的修饰词越来越多的不是“深圳速度”,而是“高房价”。
7月15日上午,深圳住建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一共八项,被媒体称为“深圳史上最严调控政策”。
深圳究竟怎么了?接下来的产业发展还能成为全国的榜样吗?时值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国泰君安宏观团队发布分析报告指出——
高涨的房价,只是深圳土地供给不足的一个侧面反映。深圳要发挥大湾区龙头作用,必须要改变当前深圳发展受本地地域较窄限制的现状。
目前正在进行的“深、莞、惠深度一体化”政策,应被视同深圳扩容,打造“大深圳”,将会带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重大投资机遇。
脱口秀演员李诞曾经调侃,
“中国其实有四个一线城市,但为什么所有人都只说逃离北上广?这会不会是深圳政府引进人才的一种策略?”
虽然只是个玩笑,但深圳在一线城市中确实与众不同——年轻、包容、多元、以及这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被认为是深圳城市活力的最佳注解。
在任正非看来,华为的成长,正是得益于深圳这方创新创业的热土。
1987年,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鼓励高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入股,而任正非就是靠这个文件创办了今天世界级的科技公司——华为。
任正非带领人大教授参观华为,图片来源:网络
1984年,王石用倒卖玉米赚来的钱成立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也就是万科的前身;1987年脱胎于蛇口工业区内部结算中心的招商银行也挂牌成立;1995年,王传福从北京南下,以250万元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1998年,马化腾成立了腾讯公司,拥抱互联网创业的大潮,2005年,汪滔在深圳正式成立了大疆创新公司。
与此同时,深圳的金融业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
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后来的平安银行)在全国首次以自由认购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普通股股票。
1988年4月,深圳证券公司成立,深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只挂牌流通的真正意义的股票。
1990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试营业。深交所的成立极大地便利了本地企业上市融资,以万科、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为代表“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开始快速崛起,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在全国攻城掠地。
对于我国的城市发展策略究竟是以大城市群为主,还是大中小城市群协调发展,在过去多年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曾经,我国城市群战略以发展中小城市群为核心。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曾经提出——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2018年,城市发展策略开始从中小城市群转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而到了2019年,这一策略开始发生了重大转变。
2019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指出,
“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特大型都市圈”、“湾区城市群”概念,开始频频见诸媒体、评论。
伴随着城市群战略发展从中小城市群转向特大型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京津冀、长三角之后第三极,被提高到国家级战略高度,定调为“千年大计”,对标的是硅谷、东京等世界级大湾区经济发展极。
而这个千年大计的主角,正是深圳。
相比于特区建立之初,宛如一张白纸的深圳,如今已经形成了以制造、科技、金融为一体的成熟产业结构。
目前,深圳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70%以上。第二产业占比约为40%,其中 ,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
▼深圳第三产业GDP占比依然在不断提升,资料来源:Wind
2019年,深圳GDP总量约2.69万亿元,在全国位居第三位。以城市地均GDP来排名的话,深圳目前毫无悬念成为全国第一,19年深圳地均GDP达到13.48亿元,是第二名上海的2倍之多,是中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主要原因是深圳的辖区面积更小,不足上海的三分之一)。
这样的成绩或许不错,但是如果对标世界级大湾区还远远不够。
在《深圳不深沉》中,我们曾经分析过,深圳要发挥更大甚至龙头作用,必须要改变当前深圳发展受本地地域较窄限制的现状。
高涨的房价,只是深圳土地供给不足的一个侧面反映。
比起深圳大量的上市公司、流入人口,深圳每年的新增商品房却仅有4万套左右,只有京沪穗的40%。存量房方面,深圳有220万套商品住房,只有京沪的1/3、广州的2/3。
房价,挤走的不仅仅是人才,还有产业。
2018年,华为将2700名员工,从深圳迁至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新园区,并在随后的3个月又进行了2次搬迁,共将12600人搬至东莞。
当记者向任正非提问,“您觉得深圳未来的危机在哪里?”
任正非说,
“……会分散,会去低成本的地方。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但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不过,制造业外迁映射出的,并不一定是深圳的没落,也可能是深圳的升级。
产业迁移是一个城市(国家)强大过程中不可逆转的产业趋势,而迈过四十周岁的深圳,正在从一个世界工厂,逐步转型为科技+资本驱动的城市。
如任正非所说,深圳的地理空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思想的空间确是无限的。深圳最宝贵的不是土地,而是培育创新的土壤。
# 创新中心
截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达2260家,与5年前相比实现了翻番,其中,国家级118家、省部级605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前沿领域,设立了13家基础研究机构。
# 金融枢纽
金融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深圳持续创新的新生力量。
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1、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2、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
3、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空间扩容
“深、莞、惠”深度一体化,将带动两地的创新发展、产业对接、人口疏散,作用或可以视同为“深圳扩容”。
▼深莞惠一体化加速进行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我们认为,大都市圈内一体化,甚至重划行政区并非不可想象,三地共振,对完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融合的第一步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