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像查酒驾一样查飙车 10月26日下午,一则微博视频引起关注。视频显示,一宝马轿车在48秒的时间内,车速从0飙升至255码,期间还有越过道路中间双黄线超车、闯红灯等行为。有网友从视频拍摄的角度分析,存在单手驾驶的可能。 对这位疯狂飙车者,警方通过组织交警、图像中心等部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倒推,终于将其从南通海门开发区某企业内抓获。此君名叫卢某龙,男,32岁,上海市人。同时,警方还查扣了其所驾驶的宝马7系轿车。 不愧为有钱人,买得起能够高速飙车的豪华轿车。只是,如果发生车祸,是否能够买得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呢?说句不太人道的话,自己的也就算了,想找死,别人也没办法,也拉拦不住,更不好拦。但是,别人的生命是珍贵的,是需要爱惜的。如果把他人的生命权力剥夺了,就后果严重了。到时候,花再多的钱,也无法安慰死者和他们的亲属。类似教训并不少见,特别是酒驾,留下的教训太多太多。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将酒驾列入法律范畴,对酒驾、特别是醉驾追究刑事责任后,酒驾已经越来越少,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大大降低。即便仍有极少数抱有侥幸心理者,一旦被查,也都是后悔不已。如河南永城玛莎拉蒂醉驾案,过去整整一年多了,尚没有宣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责任追究,对犯罪嫌疑人要不要处以极刑。想一想,醉酒驾车,面临极刑处罚,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吧。 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飙车问题,似乎法律上并没有严格规定。即便发生严重后果,在处理过程中,也无法做到像醉驾那样严格。这就给飙车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导致他们对飙车的后果根本不多考虑。因为,参加飙车者,特别是豪华车队的飙车者,都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一旦发生事故,都选择用钱摆平。显然,这是非常不公平、非正义的,是有钱人漠视生命的表现。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建议对飙车行为,也能像对待酒驾一样,纳入到刑事等方面的程序,严格禁止在非比赛道路上飙车,一旦发现,也能像对待酒驾一样,轻则扣分、罚款,重则吊销驾驶证和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能做到这样,飙车行为就会大大减少。特别像卢某龙这样,就可以直接刑事拘留。 实际上,对多数城市的道路来说,都是不具备飙车条件的,都是对飙车行为要坚决制止的。否则,真的会发生严重后果。在飙车问题上,没有必要犹豫,更没有必要非得等到出现严重后果后再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法律规定只有在没有发生严重问题前就制定完善,才会让社会付出最小的代价。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叫做防患于未然,才真正以民为本。所以,应当尽快制定禁止在城乡非比赛道路飙车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维护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谭浩俊
作者:水木然 1 穷人的第一个思维,是投入就立刻想要回报。 先举个例子: 我一个朋友,八年前跟我是同事,后来去北京从事广告策划行业,这么多年他经过三四次的跳槽,终于爬到了一份年薪30多万的策划经理的位置,然而他依然过的很压抑,因为他每天都要各种方案,忙着投标,比稿等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五年前我去北京,跟他一起吃饭,鉴于他的情况,我当时给的建议就是,未来必须做自己的IP,做个人品牌。既然对广告策划那么有兴趣,而且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不妨做一个关于广告策划的自媒体,坚持做原创内容,把经验分享给大家,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粉丝,还可以出一本书,出完书后在业内的地位就进一步提升了,其实就是做个人品牌,当时他也认为必须走这条路。 但是五年后我再次见到他,依然还是每天奋战在做策划方案的最前线,偶尔接个私活,一个方案可以挣个几千块,还经常被拖欠,或者反复修改,依然过着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他只有30多岁的年龄,却被工作折腾出了一身病,各种出差和加班让他疲惫不堪,情况并没有发生丝毫改变。 我问他为什么不按我们当初的设定去做,他是这样回答的:做内容是可以,也很喜欢,但是这种事情不能立马变现,尤其像写一本书,要写一两年,也挣不到几个钱;做自媒体也是这样,粉丝得一个一个的增加,至少一两年后才能在广告行业形成影响力,但是他做策划不一样,每个月有工资,而且经常接点私活,按单个方案收费,尽管少点,但最起码可以看到自己每天挣了多少钱…… 他也知道这样下去永远都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是他就是坚持不下去做长期投入的事情。 我这样说他:你干脆去做钟点工算了,变现的更快,按小时给你计费。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只看到眼前的回报,不做长期的投入和规化。 美国有本畅销书——《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 但是结局都一样:阐述了底层贫穷的真相,并得出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这就是一个越勤劳越贫穷的恶性循环。 这本书里提出一个带宽的概念——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并由此形成一个带宽,带宽被占用的越多、留下的空闲就越少、去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和时间就越少。 很多人虽然日进斗金,但是被各种事务缠身,时间都消耗在应酬/会议/拜访/加班上,这种人挣得永远都是最苦逼的钱。 有些人整日忙碌奔波,却分文不值。记住:会赚钱不如让自己更值钱。赚钱会越来越辛苦,值钱却越来越轻松。赚钱是靠双手挣钱,值钱是用名字挣钱。 未来是个体崛起的时代,早一天树立个人品牌(IP)就早一天实现自由。然而人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只盯着眼前的收入,不愿意在品牌方面进行投入,因为品牌是长期建设的过程,它需要长期积累后才能看到效果。 2 穷人的第二个思维,是决策的层次太低。 穷人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在小事上仅仅计较,却在大事上稀里糊涂。 比如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穿的衣服都很简单呢?马云/雷军/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无不例外。 因为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事情都决策上,他们总是把决策放在哪些更少/更有价值的事上。 因为这个时代对人们最大的考验就是:复杂。它让我们迷失了自己。世界选项越来越多,只要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衣服款式、各种各样的外卖套餐、各种各样的酒店、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等等。 互联网将一切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每天都有各种决策等着我们去做。当你每天要做很多决定的时候,你做的每一个决定的准确度就会被削弱,因此不如把你所有的精力分配在最重要的决定上,其它的决定都由他去吧。 再举个例子,比如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喜欢开车了,因为开车需要你额外的分出一部分精力,包括找路线、找车位、缴费等等,不如直接叫个车,或者配个司机,你坐在车上还可以继续工作,或者放松休息一会,然后把多余的精力都用在刀刃上。 谁送你到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今天见的是谁?你要去哪里?准备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事? 如果你为每天吃什么或者穿什么而烦心,只能说明你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你每天做选择的层次都太低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富人则把时间精力都放在高层次的选择上,比如我今天见的谁,我该准备什么? 再举个例子,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发现资产丰厚的人,大多衣着平平,甚至有意走“中庸”路线,而很多条件一般的人,非常注重外在的消费,比如头发、衣服、包包、香烟、手机、车子等等。 在谈论的话题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资产丰厚的同学聊的更多是小孩的教育、国外旅游见闻、经济、投资等比较抽象的话题。而经济条件一般的人,聊的更多的是衣服品牌、手机品牌、什么时候换车、多少年终奖等等很具象的话题。 说明穷人关注的大多是日常选择问题,都把精力放在生活细节上了。而富人关注的却是宏观的格局和趋势问题。 因此,提升自己层次的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关注更高层次的选择就可以。比如原来你只是公司一个HR,负责招人和面试,现在你可以尝试着给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做合理的定位和规划,等你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人力总监了。下一步你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大家的合力发挥的更好,于是就可以成为副总了,很多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做到了CEO的位置。 记住,大事要清醒,面对最重要的决策上绝不可以出错,一定要快、狠、准。小事要糊涂,在很多纷杂的小事上切不可斤斤计较,否则你的层次永远都不能拔高。 而很多穷人恰恰相反,在大事上犯糊涂,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3 穷人的第三个思维,只愿意吃重复的苦。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其中两个回答获得了很高人气: 第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却不一样,你躺着不动它自己就来了。 第二个回答是这样的: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有人这样分析其中的逻辑: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前者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后者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的精进过程。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毕竟主动给自己找罪受的人总是少数。 但是世界的逻辑也是蛮有意思的:你要不主动找苦头吃,苦头也会自己找上门来,而且当他们找上门的时候,你得加倍奉还。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苦难守恒定律”:苦难,是人生的基本特征,每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它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人性使然,我们都选择吃生活的苦,而避开学习的苦,于是最后变的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痹,唯有学习的痛苦让人清醒并提升,不选择主动吃学习的苦,就会一辈子吃生活上的苦。 为什么有一种快捷的修炼方式叫“苦行僧”?因为他们就是主动去寻找痛苦,比如炎热的夏天,他们赤着脚走在滚烫的马路上,就是寻找那种极致的痛苦,苦到极致,就觉悟了。 所以,真正看透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难修行。你受得了多大的苦难,才配的上多大的成功。 人穷不可怕,可怕是穷人思维,以上就是穷人的三大思维,你身上占了几个? 水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