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中牧股份董事长王建成告诉记者,“中牧股份将为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保障动物安全和食品安全积极贡献力量”。 诞生于1998年,中牧股份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至今已走过了近22年的岁月。但如果纵观中国动物疫病防治史,中牧股份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我国第一支动物疫苗诞生的时代。 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北平成立了中央防疫处,后因抗战爆发,中央防疫处迁往南京等多地,并在抗战期间相继成立了中央畜牧实验所和中央兽疫防治队。 这是我国利用生物制品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和畜牧业服务的萌芽,中国的第一支动物疫苗因此得以诞生。 时至今日,当时的中央防疫处和中央畜牧实验所在南京留下的设施已经组建成了后来的南京药械厂,如今更名为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生物药厂,为中牧股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久经沙场的“战场”记忆 如果将每次对于重大疫情的防控攻坚称作一场“战役”,那么中牧股份已经久经沙场。 时光倒回至12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 “人们常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当时又是夏天,更容易引发疫病。”对于12年前的那场“战役”,王建成仍然记忆犹新。 为了防控未知但可能发生的疫情,就要积极做好疫苗储备,第一时间把可能需要的疫苗生产出来。“当时我亲自到一线参与生产。不放心。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生产全都停了,就只留了一个厂,集中全部力量供给灾区。只要有需要,只要我们有疫苗,就能随时调剂,而且是无偿提供,不讲经济利益。”王建成告诉记者,“没有国家,没有老百姓,还谈什么技术转化效益。”在王建成看来,这就是央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回顾那段历史,大灾之后的大疫没有发生就被遏制,中牧股份亦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年过去,再次回顾这段往事,王建成脸上仍扬起一股自豪的神气。 再让我们回忆起2004年禽流感肆虐的历史。2004年1月27日,农业部宣布,广西隆安县丁当镇的禽只死亡原因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这是中国内地首次确诊禽流感疫情。那一年,百万羽家禽感染或死亡。 这不仅是简单的经济损失。据了解,禽流感最大的危害在于其演变的未知性,对于变异后的新型流感病毒,人类尚不具备任何免疫力。 “那个时候也是非常紧张。当时,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是研发禽流感疫苗的国家级实验室,与对方合作的生产单位只有中牧股份。”王建成告诉记者,时任中牧股份总经理的王建成亲自挂帅总指挥,与一线员工并肩奋战,在短时间内就生产出了足够多的合格产品。 “其实动物疫病离人非常近。”王建成告诉记者,在数以千计的病原微生物中,大概有60%的病原微生物能够同时引发动物和人的疾病。“我们称之为人畜共患病。除了禽流感,还有更为严重的猪丹毒、炭疽病、霍乱等。动物的疫病防好了,就意味着人得病的机会就会越少。” 2005年人感染猪链球菌突袭四川,造成12人死亡,疫苗生产迫在眉睫。2005年7月25日,农业部向中牧股份旗下的成都药械厂下达了疫苗生产任务。8月1日,70余万头份猪链球菌2型灭活疫苗顺利产出。这项壮举被后来被称为“七天的神话”。 王建成告诉记者,这样的神话,至今仍在发生。 “神话”是如何成真的? 回望过去,中牧股份见证并推动了新中国动物疫苗从废到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进展。 “我觉得现在我们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走上了国际前沿,在行业里也有了影响力。现在我在行业会议上也敢说话,也敢去做报告了。”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中牧研究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齐鹏告诉记者。 谈及中牧股份生物技术上的先进性,齐鹏如数家珍。“我们的合成肽动物疫苗技术是国际领先的,这项技术已经研发16年了,最近几年我们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我们很多新兽药成功研发的周期在5年至8年左右,国外的研发速度大概要在10年乃至15年以上……” 研发绝不是每一项投入产出都能够成绝对正比的工作。有研发人员回忆,此前他所在的研究所针对一个病毒当年的流行毒株研发出了安全性更高的合成肽新疫苗,也获批了新兽药证书,但他们仅高兴了不到一年,就被告知这个流行毒株已经被传统的灭活疫苗所消灭了。谈及此事,该研发人员坦言称苦,但也表示这在研发过程中是难免会遇到的事情,面对疫情中牧股份很快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控手段和产品,这项研究工作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实验室也不是一个舒适的“安乐窝”。齐鹏对记者回忆道,有一年过年前,他在内蒙古做新抗生素原料药的中试生产,一直做到第三批,但还是没有达到中试生产预期的考核指标要求。当时齐鹏的夫人已经怀孕待产,全家人都在等着他回家,但如果那个时候实验停下来,就会耽误整个研发进展。 就在距离那一年春节还有一星期的时候,齐鹏终于完成了中试生产,带着中试样品回到了北京。“当时代表部门述职,我就把大瓶中试原料药样品往桌子上一放,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奋斗了两年的成果。”齐鹏拿起手边的杯子,啪的一声放在桌上,“那时候我们是真的高兴,到现在那个抗生素产品还是工厂的主打产品,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我们研发团队跟内蒙古工厂的老同事感情都还很好,很怀念在一起战斗的日子”。 说罢,齐鹏还对记者指了指身边的同事说道:“王飞博士前几年也是经常下班回不了家,每天加班到深夜是常事,过年也都在做实验,我们都说他是不疯魔不成活。”“做细胞和病毒培养的实验都是这样的。”中牧研究院反向遗传与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负责人王飞腼腆地对记者表示,“细胞需要培养,需要照料,因此实验一旦开始就不能中场休息,否则一切就前功尽弃”。王飞告诉记者,在中牧研究院,很多同事都是这样的,“研究院里有员工加班休息室,专门‘收留’因做实验不回家的同事”。 展望百年中牧 “基本上每一年,中牧股份都会有一场硬仗要打。”王建成告诉记者,从禽流感、口蹄疫的肆虐,到汶川地震灾后的防御,20多年来,中牧股份在历次阻击、抗击疫病疫情暴发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国家队”作用。 自1999年登陆资本市场开始,中牧股份上市已满20年。以上市20周年为标志,中牧股份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牧股份的新目标就是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们希望,向国际一流的动保企业看齐,行稳致远,做百年老店”。王建成表示,“这就要求我们把握行业和企业发展规律,以创新为驱动,保持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持续变革”。 王建成透露,目前公司的创新方向将围绕基因工程开展,比如研发新一代口蹄疫疫苗、禽流感疫苗等等,生物科学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及应用是创新的主攻方向。比如,中牧股份的合成肽技术能够让疫苗安全性更高、反向遗传与基因工程技术能够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特点去进行基因修饰等等。 “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到来,我们要拥抱它、引领它。”在王建成看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定会诞生在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时,我们必须要在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方面做好准备”。
6月2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和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I/II期临床揭盲。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是目前全球首个具备年产1亿剂次能力。
小康,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又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一关键的时间点上,中国将如何更进一步,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 已取得决定性进展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帕孜丽燕·努热合买提走进工厂,学会了做窗帘,成为每个月可以领工资的工人。这要多亏当地的产业帮扶政策。“我结婚后就一直在照顾家人,除了种地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过得很拮据。看到左邻右舍的姐妹们走出家门工作,我也很动心。”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帕孜丽燕不仅找到了工作,还在县城里申请了廉租房,未来的日子更有奔头了。“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想好好挣钱,开一家窗帘店,还打算在县城里买一套楼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坚持帮扶像帕孜丽燕一样的贫困群众,中国共产党坚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从精准扶贫到脱贫攻坚战,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2个。贫困群众的收入大幅增长,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中国减贫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减贫成效举世公认。2019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辞中表示,过去的40年里,中国带领7亿人走出贫困,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今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依然扎实有序。 2019年,全国农民净收入中来自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比例达41%。为减少疫情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影响,驻村帮扶工作力量全部到位,挂牌督战有序推进。截至4月30日,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已达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95.4%,中西部地区扶贫公益岗位安置343万贫困劳动力,扶贫龙头企业复工率97.5%、扶贫车间复工率97%、扶贫项目开工率82%,消费扶贫已实现销售323亿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和干部人才超额到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指出:“总的看,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正在逐步克服,不会改变脱贫攻坚大局。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不会改变,决不因疫情而留下锅底;现行扶贫标准不会改变,既不降低也不拔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节点不会改变,既不推迟也不提前。” 更多的数字记录着中国飞速发展的步伐,浓缩了中国百姓生活越过越好的事实。 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增长6.1%;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调查失业率在5.3%以下。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为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 国家富强了,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中国发生着实实在在变化。国际社会普遍赞赏中国发展成就,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等生”。 阿根廷国立罗萨里奥大学学者卡拉·奥利瓦认为,中国在国家层面设计全面减贫方案,并带领民众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快速度的脱贫进程。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认为,中国消除贫困的经验给了世界极大的信心和启示。“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是非洲这个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洲而言,我们需要向中国学习,寻找办法来减少和消灭贫困。” 中国设立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已在30多个国家实施了200余个有关救灾、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世界银行《“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在交通领域的全面实施,将使有关经济走廊沿线的经济体贸易增长2.8%至9.7%,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赞比亚经济学家优素福·多迪亚指出,赞比亚经济社会发展从中国的投资中获益良多,与中国合作是非洲最好的选择,希望中非合作进一步推动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和科技发展。 正确认识面临的短板 成绩来之不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继续奋斗。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存在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比如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 跨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形的“三区三州”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脱贫成本高,攻坚难度大,是“短板中的短板”。 家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沿岭乡和平村的马塞力木,最头疼的生活难题是吃水。村子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平均海拔2100多米。要吃水,就得下沟上山、人挑畜驮,每家每户都得有个壮劳力专门负责取水。马塞力木家就是靠他赶毛驴去县城拉水,来回一趟少说一两个小时。人吃水都成问题,要是再想养些牛羊之类的牲畜赚点钱,就更犯愁了。 为补上这块短板,当地把饮水安全作为“两不愁”的保障重点,加大投入、花大力气,终于将水引上了高高的山梁。家里负责驮水的毛驴“退休”了,圈里养起了几十只羊,这是过去缺水的时候,马塞力木不敢想的。 缺水的地方要引水,交通不便的地区要修路架桥,不宜居住的地方要易地搬迁……越是困难,越要超常规发力。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短板,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 “在我们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之后,依然要防止返贫。另外,脱贫后的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是短板,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镇居民的38%,这需要不断补齐。”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高级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在采访中表示,当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相较于城镇依然较低,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仍需不断完善。 除脱贫攻坚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另一块重要短板在生态环境治理。 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改善。蓝天越来越多了,江河湖泊的水也越来越清了。去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由2012年的452个增加到2019年的817个,其中12.5%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比好转。 柯炳生指出,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但过去在这一领域欠账多,所以总体来看依然是短板。在生态环境部今年5月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也坦言,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距离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仍然肩负着艰巨的任务。 例如,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有1微克/立方米的差距;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都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全国仍有65个国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仍为轻度污染;中西部地区自然生态比较脆弱等。 更有力的举措 更精细的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在今年收官,为完成补短板的硬任务,各部委都在推出新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为县城新型城镇化补短板指明方向。据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既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助推形成同城化发展的都市圈;也有利于强化与邻近地级市城区的衔接配套,还能带动小城镇发展,正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突破口。 补短板要补到最关键的领域。《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四大领域、17项建设任务,都属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比如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包括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包括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县城公共厕所等。 为有效解决深度贫困地区专业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人社部给出政策扶持。2019年以来,人社部开展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实行单独评审、单列标准、单独确定通过率,评审结果定向在基层使用;为有效增加人才供给,对护士、社会工作者、执业药师等基层急需的职业资格实施单独划定考试合格标准政策。该政策有助于基层人才的脱颖而出,能够为贫困地区培养选拔出一批适合贫困地区需求、留得住的专业人才,让更多人才愿意在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扎根工作。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针对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形成、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精细化支撑不够、法规标准有待完善、数据质量仍需提高等问题,柏仇勇指出,未来将重点建立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完善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一张网”。 4月,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完善和提升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奠定基础。在法律保障方面,《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送审稿)》已编制完成,报送国务院审议。此外,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工作正在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已在编制。 重大工程项目也在补短板中发力。 5月19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通过一期下闸蓄水阶段验收。截至目前,全国110项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复工108项,建设人员到岗超过12万人,在建投资规模超1万亿元。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估算,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超1万亿元水利投资,意味着在建设周期内总共可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陈厚群认为,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将发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我国发展成就。 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 文章指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四是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 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记者6月1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他各项任务扎实稳步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大部分指标正在按照时序进度扎实推进。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最后冲刺和收官阶段。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国家发展改革委方面表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速发力,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兜底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他各项任务扎实稳步推进,国民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从目前看,“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5项主要指标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已提前实现,大部分指标正在按照时序进度扎实推进。经过不懈努力,预计到今年年底,部分指标可以超额完成,部分指标可以全面完成,极少数可以基本完成。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虽然我国疫情率先得到有效控制,但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考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最后冲刺和收官阶段。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是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如期实现。二是要千方百计稳定就业。保障就业关键是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要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三是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制保障,适当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四是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抓好源头防控,注重精准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五是扎实做好民生兜底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加快补齐短板,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紧迫的艰巨任务。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当前,我们要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聚力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解决整体性贫困问题。(孙韶华 班娟娟)
财经官员为明年经济政策“划重点” 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19-2020中国经济年会”12月14日在北京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以及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部门的官员权威解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详解2020年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重点。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韩文秀表示,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状况来看,“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的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特别是预计今年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以上,贫困县摘帽340个左右;金融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区域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韩文秀也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来完成既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比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这也是针对全国而言,并不要求每一个地区都要翻番。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表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经济总量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他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仅包括要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中高速增长,而且还包括就业不断扩大、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现明年的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促进供求的动态平衡。不仅要确保经济总量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而且要确保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针对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商务部和央行相关负责人也阐述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商务部副部长俞建华表示,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一是搭建开放合作新平台。二是打造开放创新新高地。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通过制度创新,打造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开放高地。三是形成开放环境新优势。在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下大功夫,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抓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实施相关工作,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建立同国际贸易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四是开创开放共赢新局面。五是构建开放安全新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也表示,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和金融体系整体健康稳定的同时,扎实落实好已经宣布的各项开放措施,并稳步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程度,努力实现金融业进一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