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6年丰收,尤其是近5年,粮食产量都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夏粮、早稻丰收到手,秋粮面积增加、长势喜人,全年粮食有望再夺丰收。粮食持续稳定发展,正在改变千百年来看天吃饭的生产局面,有力保障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亮点,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粮食连年丰收,书写辉煌 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13277亿斤,比2003年8614亿斤增长了54%,而同时期,人口只增长了8%。这期间,粮食生产连续跨越11000亿斤、12000亿斤、13000亿斤台阶,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粮食连年丰收,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直接反映,为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粮食优势区域凸显。粮食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近5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80%的粮食产量和85%的商品粮。粮食主产区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效应显现,适度规模经营优势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粮食单产持续提高。2019年我国粮食单产762.6斤/亩,比2003年的577.6斤/亩,增长了3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40%。其中水稻是世界平均水平1.5倍,小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玉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倍。单产提高不仅有效缓解了粮食需求增长对耕地的压力,还有效地扩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人均占有量远超国际标准线。2019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5公斤,远超人均400公斤的国际谷物安全标准线。目前,全国小麦、稻谷库存量大体相当于全国居民一年的消费量,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安全水平。稻谷、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二、粮食连年丰收,意义重大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粮食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稳定之道,关系到国家安危、人民福祉和国际格局。粮食连续丰收,使我国稳定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坚实。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基础,“不愁吃”就是要稳定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不愁吃”问题有效解决,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长效的内在动力和外在保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粮食连年丰收功不可没。 为加强市场调控平抑物价发挥重要作用。仓廪实,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稳。粮食生产稳住了,“三农”战略后院守好了,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以及进入新世纪初期,我国出现了3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求有关。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粮价多次出现“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我国由于粮食连年丰收,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国际粮价波动传导的压力,确保了市场粮食货足价稳,老百姓家里米面无忧,稳定了经济基本盘。 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创造了条件。主产区把粮食生产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引领,形成“粮食+”多业态发展模式。2019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2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6倍多。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等多个粮食主产省份农产品加工业为全省第一大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使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养活更多的非农人口,也为更多的农业人口、农业资源投入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中国制造的奇迹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应对国际复杂形势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波谲云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贸环境更加复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些国家紧急宣布实施粮食出口限制,引发国际粮价波动和市场恐慌。而我国由于充足的粮食库存和有效的供应体系,确保了城乡居民每一顿都能吃饱饭,稳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贸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粮食安全警示课,让大家更加明白什么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4亿人的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完全靠进口粮过日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一旦有风吹草动,有钱也买不来粮。 三、粮食连年丰收,经验宝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明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是与基本国情相符合、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形势相对接的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同时,构建了各级政府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考核体系,不断出台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法规,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破解现代技术、现代装备与小农户对接的难题,加速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目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正在加快形成,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在此次席卷全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充足的粮食供应帮助我国度过突发的危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前瞻性、治国理政方略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加快构建新时期国家粮食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新时期粮食政策体系,打牢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发展的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驾护航。 (陈萌山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6日 16 版)
原标题:多灾之年为何粮食生产还能夺取丰收?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答问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疫情影响、战胜洪涝灾害,夏粮产量创出历史新高,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手上,对于稳固国民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就粮食生产的有关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又是丰收年,又有好收成 记者:百姓常说“八月十五定收成”。为什么要说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怎么看今年粮食生产形势? 韩长赋:从全年粮食生产看,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已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产24.2亿斤、20.6亿斤,夏粮产量是历史新高,秋粮形势也比较明朗,丰收已成定局。 全年粮食丰收不丰收,大头在秋粮。判断今年秋粮能够丰收,主要基于两点:一方面,秋粮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今年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8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特别是东北地区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奠定了丰收的基础;另一方面,秋粮长势总体较好。东北四省区常年粮食产量3500亿斤左右,占全国秋粮比重超过1/3。今年春播雨水多,前期光温水匹配一直较好,苗情长势不错。夏季西部传统旱区的部分县遭遇伏旱,对当地秋粮有些影响,但影响有限;8月底9月初,东北中部又连续遭遇3个台风,造成局部地区玉米倒伏,我们组织专家及时进行了灾害评估,由于玉米已进入蜡熟期,有八九成的产量,倒伏对产量影响有限,主要是增加了收获的难度和成本。 目前,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都即将大面积收获。长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涝,中稻晚稻受灾,但面积增加弥补了损失。洪涝过后,南方大部天气晴好,有利于庄稼生长成熟。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的秋粮主要是夏玉米,目前也丰收在望。 多灾之年粮食丰收,在于多方力量同向发力 记者: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又发生南方洪涝、东北干旱和台风、重大病虫等严重灾害,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粮食生产还能夺取丰收? 韩长赋:对农业来说,今年确实是个多灾之年,粮食生产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多个关口,春耕备耕时过“新冠肺炎疫情关”,南方水稻双抢时过“洪涝关”,东北秋收前过“台风关”,还过了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关”,在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的情况下,粮食和农业夺得丰收,来之不易。 多灾之年粮食和农业能获得丰收,是多方力量同向发力的结果。 政策好。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提高早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统筹整合资金40多亿元支持早稻主产区恢复双季稻生产,保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规模稳定,有力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预计全年粮食面积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 超常规。国务院提前1个月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及早部署安排稳定粮食生产工作。在春耕生产关键时节,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有力推动了各地分区分级恢复春耕生产秩序。经国务院同意,把今年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产量作为指导性指标下达各省(区、市)政府,明确目标任务,压紧压实责任。 在春耕备耕、三夏生产、秋管秋收等关键农时,唱响“四季歌”。针对今年农业灾害偏重发生的情况,农业农村部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布设了草地贪夜蛾“四条阻击带”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线”,最大限度减轻了病虫危害。 人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也是春耕备耕的大忙时节,广大农民群众响应号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及时下田施肥灭草、防病治虫、备种育秧、整地泡田、剪枝采茶,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 在南方洪涝发生时,农民抢收早稻、抢时晾晒,抢排积水、抢插晚稻,及时改种补种,做到早稻应收尽收、晚稻应插尽插。在台风袭击东北后,农民群众创造性地改装收获机械,及时抢收倒伏作物。广大基层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战疫情、抗风雨,指导服务不误农时,帮助农民把关键技术落实到田。 手中有粮,赢得战略主动 记者:与往年相比,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何特殊意义? 韩长赋:今年是面临特殊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面临诸多挑战。各种挑战相互交织,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这次疫情大考,再次证明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饭碗的特殊重要性。 粮食丰收,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按照农时扎实抓好春耕备耕,扎实抓好三夏农业生产,扎实抓好秋粮生产,农业增加值逆势增长。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二季度增长3.9%,比一季度快了0.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我国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丰收,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全国人民吃得饱,还得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这样的小康才有基础、有底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标。 现阶段,农业生产还是不少农民尤其是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稳定,早稻、小麦上市后价格稳中有涨,玉米价格走好,菜肉奶等“菜篮子”产品行情也不错,产量高、价格好、收入增。可以说,今年的粮食和农业丰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提升了全面小康成色。 目前正是秋收时节,全国将有200万台联合收割机投入秋收作业,减少收获环节粮食损失,一定把丰收的粮食拿到手,实现颗粒归仓,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疫情影响、战胜洪涝灾害,夏粮产量创出历史新高,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手上,对于稳固国民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就粮食生产的有关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又是丰收年,又有好收成 记者:百姓常说“八月十五定收成”。为什么要说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怎么看今年粮食生产形势? 韩长赋:从全年粮食生产看,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已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产24.2亿斤、20.6亿斤,夏粮产量是历史新高,秋粮形势也比较明朗,丰收已成定局。 全年粮食丰收不丰收,大头在秋粮。判断今年秋粮能够丰收,主要基于两点:一方面,秋粮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今年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8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特别是东北地区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奠定了丰收的基础;另一方面,秋粮长势总体较好。东北四省区常年粮食产量3500亿斤左右,占全国秋粮比重超过1/3。今年春播雨水多,前期光温水匹配一直较好,苗情长势不错。夏季西部传统旱区的部分县遭遇伏旱,对当地秋粮有些影响,但影响有限;8月底9月初,东北中部又连续遭遇3个台风,造成局部地区玉米倒伏,我们组织专家及时进行了灾害评估,由于玉米已进入蜡熟期,有八九成的产量,倒伏对产量影响有限,主要是增加了收获的难度和成本。 目前,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都即将大面积收获。长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涝,中稻晚稻受灾,但面积增加弥补了损失。洪涝过后,南方大部天气晴好,有利于庄稼生长成熟。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的秋粮主要是夏玉米,目前也丰收在望。 多灾之年粮食丰收,在于多方力量同向发力 记者: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又发生南方洪涝、东北干旱和台风、重大病虫等严重灾害,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粮食生产还能夺取丰收? 韩长赋:对农业来说,今年确实是个多灾之年,粮食生产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多个关口,春耕备耕时过“新冠肺炎疫情关”,南方水稻双抢时过“洪涝关”,东北秋收前过“台风关”,还过了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关”,在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的情况下,粮食和农业夺得丰收,来之不易。 多灾之年粮食和农业能获得丰收,是多方力量同向发力的结果。 政策好。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提高早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统筹整合资金40多亿元支持早稻主产区恢复双季稻生产,保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规模稳定,有力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预计全年粮食面积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 超常规。国务院提前1个月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及早部署安排稳定粮食生产工作。在春耕生产关键时节,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有力推动了各地分区分级恢复春耕生产秩序。经国务院同意,把今年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产量作为指导性指标下达各省(区、市)政府,明确目标任务,压紧压实责任。 在春耕备耕、三夏生产、秋管秋收等关键农时,唱响“四季歌”。针对今年农业灾害偏重发生的情况,农业农村部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布设了草地贪夜蛾“四条阻击带”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线”,最大限度减轻了病虫危害。 人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也是春耕备耕的大忙时节,广大农民群众响应号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及时下田施肥灭草、防病治虫、备种育秧、整地泡田、剪枝采茶,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 在南方洪涝发生时,农民抢收早稻、抢时晾晒,抢排积水、抢插晚稻,及时改种补种,做到早稻应收尽收、晚稻应插尽插。在台风袭击东北后,农民群众创造性地改装收获机械,及时抢收倒伏作物。广大基层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战疫情、抗风雨,指导服务不误农时,帮助农民把关键技术落实到田。 手中有粮,赢得战略主动 记者:与往年相比,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何特殊意义? 韩长赋:今年是面临特殊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面临诸多挑战。各种挑战相互交织,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这次疫情大考,再次证明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饭碗的特殊重要性。 粮食丰收,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按照农时扎实抓好春耕备耕,扎实抓好三夏农业生产,扎实抓好秋粮生产,农业增加值逆势增长。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二季度增长3.9%,比一季度快了0.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我国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丰收,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全国人民吃得饱,还得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这样的小康才有基础、有底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标。 现阶段,农业生产还是不少农民尤其是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稳定,早稻、小麦上市后价格稳中有涨,玉米价格走好,菜肉奶等“菜篮子”产品行情也不错,产量高、价格好、收入增。可以说,今年的粮食和农业丰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提升了全面小康成色。 目前正是秋收时节,全国将有200万台联合收割机投入秋收作业,减少收获环节粮食损失,一定把丰收的粮食拿到手,实现颗粒归仓,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3日 06 版)
数字经济能力已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化升级中的重要新基建,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数字农业领域。继4月春雷计划发布后,8月24日,阿里巴巴宣布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丰收购物节,深度响应农业农村部措施以及全国各省、市、县域产业带建设,持续助力农产品上行与地域品牌打造,以数字化兴农助农赋能全产业链升级。 《2020农产品电商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阿里平台农产品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成为国内领先的农产品销售平台。4月以来,淘宝上农货销售持续爆发,有199个地域品牌农产品销售同比增长超过200%,中国农产品品牌打造迎来收获期。 “我们将围绕地域品牌的价值评价机制、省域数字化攻坚、丰收日历、内容直播等七大举措深度助力农业产业数字化、品牌化升级。”天猫食品生鲜总经理、春雷计划农业负责人朱霞介绍说,今年丰收购物节将通过“千城万店庆丰收”活动,联合3万个商家,通过42场主题活动和100万场农产品销售直播,打造100个10亿级农业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 围绕产业的新基建,阿里巴巴近年来在数字化生产、物流、营销、金融等方面全面发力。淘宝直播在多地已开始村播基地、村播学院的建设;支付宝、阿里云也涉足智慧农业并已助力很多基地进行数字农业改造。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据悉,目前阿里巴巴“数字农业”版图已涉及2个产地仓、17个销地仓、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并孵化出新业态下的盒马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丰收购物节将有超过750个尚未摘帽或刚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参与。目前在淘宝天猫平台有超过120万个商家来自这些地区,创造超过336万个就业机会。“今年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作为农产品销售平台和品牌打造平台,我们希望依托平台的力量助力全国农民丰收。”朱霞表示。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9月22日农历秋分,我国将迎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是“庆丰收、迎小康”,主场活动设在山西省运城市。 会上介绍,运城地处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底蕴深厚。从今年开始,我国计划将每年农民丰收节的主场活动安排在不同地方,既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有助于为更广大农民群众搭建创业创新的平台和风采展示的舞台。 今年农民丰收节将在国家层面组织一系列节庆活动,如黄河流域9省区联动“庆丰收、迎小康”系列重点活动、2020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揭晓活动、金秋消费季等。其中,金秋消费季活动拟于9月在北京市房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随后将在山西、上海、湖北等地组织系列活动,并持续到11月下旬,充分发挥农民丰收节的节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