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0437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36611亿元,服务贸易逆差10040亿元,初次收入逆差6776亿元,二次收入顺差642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6991亿元,储备资产增加1878亿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0年四季度及全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 2020年四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8601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2788亿元,服务贸易逆差1878亿元,初次收入逆差2582亿元,二次收入顺差273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3784亿元,储备资产增加1628亿元。 2020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0437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36611亿元,服务贸易逆差10040亿元,初次收入逆差6776亿元,二次收入顺差642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6991亿元,储备资产增加1878亿元。 按美元计值,2020年四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302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936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284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391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41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573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246亿美元。 按美元计值,2020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98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5338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453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990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94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1034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280亿美元。 按SDR计值,2020年四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914亿SDR,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9亿SDR,服务贸易逆差200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402亿SDR,储备资产增加173亿SDR。 按SDR计值,2020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125亿SDR,其中,货物贸易顺差3817亿SDR,服务贸易逆差1051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736亿SDR,储备资产增加193亿SDR。(完)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0年四季度及全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8601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2788亿元,服务贸易逆差1878亿元,初次收入逆差2582亿元,二次收入顺差273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3784亿元,储备资产增加1628亿元。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0437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36611亿元,服务贸易逆差10040亿元,初次收入逆差6776亿元,二次收入顺差642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6991亿元,储备资产增加1878亿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989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跨境资金双向平稳流动,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2%,主要原因是我国疫情控制有效,同时,中国也充分发挥了全球工厂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为全球“抗疫”做出了贡献。 王春英进一步分析称,2020年,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为5338亿美元。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进口与2019年基本持平,均明显好于预期。分季度看,货物贸易顺差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走势:一季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顺差规模明显回落;二至四季度,通过采取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我国率先复工复产,弥补全球产出缺口,顺差较快恢复。 服务贸易方面,王春英表示,2020年,服务贸易逆差1453亿美元,同比下降44%。其中,旅行逆差1162亿美元,同比下降47%,主要是在疫情影响下,跨境出行受限,旅行收支大幅萎缩。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直接投资延续较高顺差,证券投资双向交易活跃。王春英说,2020年,直接投资顺差1034亿美元,同比增长78%,其中对外直接投资1096亿美元,同比增长12%,境内主体对外投资保持理性有序;来华直接投资2130亿美元,同比增长37%。证券投资项下双向流动更加活跃,对外证券投资和来华证券投资均表现为增长。 谢亚轩认为,来华直接投资2130亿美元,同比增长37%,表明境外投资者看好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潜力,中国资产的吸引力较高。同时,从中国对外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情况来看,也显示我国在疫情之下带来的不确定下仍然坚持对外开放和合作。 “总体来看,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王春英表示。 展望今年的国际收支情况,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从经常项目来看,受疫情影响,国际供应链产业链还在缓慢恢复,因此,今年中国对外出口形势总体将保持比较乐观的态势,相对去年贸易顺差规模可能有所收窄,但总体还将保持顺差态势。从资本项目来看,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因此,国际资本还将继续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发展潜力,预计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还会持续净流入。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粮食连续获得“十六连丰”,但值得警惕的是,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损耗严重。记者27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据测算,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加工等产后环节损失量每年在700亿斤以上,接近粮食大省吉林全年粮食产量。“一年损失一个吉林”,主要是农户储粮、粮油加工等环节损失较为集中,粮食流通个别环节损失率高。前几天,山东遭遇强降雨,临沂数百个村庄不同程度受灾,一些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的粮食被水浸泡。临沂市莒南县石莲子镇陈家白崖村村民 贾学增:小麦都泡这样了,这个要是不及时处理的话,就发霉就烂了。你现在就是给面粉厂也不要,包括那边那个面粉厂,现在也是淹了,它那个小麦也都淹了。贾学增说的面粉厂位于道口镇前介脉头村,工厂负责人说,厂里存储的1000吨小麦、80吨玉米以及部分成品面粉都过了水,磨面机械也都进了水,粮库的外墙甚至出现了裂缝。同样为储粮发愁的还有江西省高安的吴有平,尽管今年的早稻收成不错,但好收成并不意味着有好收入。江西高安黄沙岗镇农民 吴有平:放粮都是用木桶、用蛇皮袋,老鼠会咬,浪费很大。在我国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改善粮食储存条件,减少农户、中小企业、粮食经纪人等储粮环节损失,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积极推动科学储粮的基础上,下一步,将采取立法的形式最大可能地减少粮食损失,保护农民利益。全链条节粮减损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在产后环节,各地通过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减少储粮损失。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目前,0.5-2吨农户储粮装具和10吨农户仓,10吨至20吨中小型农村烘干整理装备,都已推广应用。江西高安黄沙岗镇农民 吴有平:现在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种铁皮仓,老鼠也咬不到,经济实惠,也不会浪费粮,再也不用记挂老鼠咬的事。全链条节粮减损的第二个主要措施,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帮助农户解决收粮、储粮、降水、干燥等问题,通过社会化服务,有效推动节粮减损。山东临沂莒南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每吨100元的成本价,为种粮大户、粮企开展粮食烘干服务,并以每斤1.18元的价格,收购泡水返潮粮。临沂市莒南县板泉为农服务中心经理 孙开强:中储粮给我们烘干粮食(每斤)1.22元的收购价格,除去运输费用加上我们的人力费用,我们按照(每斤)1.18元的费用直接收购农户的粮食。有了这个政策,为粮食受潮发愁的贾学增拉着他的小麦,来到了板泉镇为农服务中心,7吨小麦以每斤1.18元的价格卖了出去。目前,板泉镇为农服务中心的6组粮食烘干机,正开足马力,24小时不歇机,全力抢救泡水返潮粮,尽量减少农民和粮食企业的损失。仓储有保障 口粮供应不依赖国际市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水平。稻谷、小麦库存都能够满足1年以上需求,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保障。我国的粮食库存构成主要分三大类:政府储备、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通常不统计在库存范围内。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这是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 王宏:从仓储技术看,我国粮食仓储能力明显增强,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储备品种看以口粮为主,小麦稻谷等口粮占7成左右,我们正在组织编制《十四五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建设一批大型粮食物流枢纽,增强分播集散能力,加快建设高标准粮仓。目前,我国国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有5388家,成品粮日加工能力在百万吨以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家,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发挥储备吞吐调节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米面油生产和投放力度,有效保障了市场稳定。中储粮上海直属库有限公司仓储保管科科长 拾强:这个就是我们储存了2年的稻谷,外壳剥掉其实这还是糙米的状态。但是从这个糙米来看,色泽度包括气味没有明显的变化,和新粮相比仍保持新鲜度。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我国已实现谷物基本自给,谷物自给率超过95%,我国口粮即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均大于消费量,进口量仅占国内消费量的2%左右,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口粮供应并不依赖国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我们仍然是掌握主动权,就是说把这个饭碗牢牢地端在手里头的。我们的这个手里头,端到的仍然是中国粮。
1月29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4709,调升136个基点;前一交易日中间价报6.4845,在岸人民币16:30收盘价报6.4758,23:30夜盘收报6.4500。 此外,央行公开市场开展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今日20亿元逆回购到期。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22日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均衡区间,既不会只升不贬,也不会只贬不升,这是主要货币的共同特征。 数据显示,从2020年全年综合来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平均值是6.8974,与2019年平均值基本持平。从汇率弹性来看,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一年期历史波动率是4.2%,同期欧元和日元的历史波动率是8%,英镑是11%,和其他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2020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升值,这会对我国国际收支形势产生什么影响?王春英认为,人民币汇率阶段性升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在正常范围内,没有改变我国经常账户保持合理顺差的格局,没有改变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有进有出、总体均衡的局面。
2020年,我国GDP已经超过100万亿元,对中国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又有哪些重要意义?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第一,这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01.6万亿元人民币,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的台阶,2012年突破了50万亿元,2020年又突破100万亿元。20年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至10倍,成就举世瞩目。按照目前测算的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7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达到17%左右。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第二,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过去一年持续涌现。“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开放运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载人潜水艇“奋斗号”下潜突破万米,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成为现实。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我国工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20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持续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高速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均居世界第一。信息、商务、研发、营销等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这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挖掘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潜力。我国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中等收入群体也是世界最大的,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超过55万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也接近45万亿元,这将助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需要艰苦奋斗,不懈努力。
从不利开局到超预期收官,2020年,中国经济在重重挑战中逆势增长,成绩喜人。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00万亿元,达到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在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日益活跃,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这些成绩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在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经济无惧风雨的强大韧性、蓬勃跳动的发展潜力,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能力,凝聚着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凝聚着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创造力。前期稳定运行的宏观经济为“十四五”期间各项发展改革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2021年是未来五年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未来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有利因素较多,我国经济有基础也有条件延续稳健复苏态势。 经济质量与效益稳步提升 2020年,我国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在GDP实现新突破、经济快速实现正增长的同时,产业、消费、投资、出口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亮眼成就。 从产业来看,农业有效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0%。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9%,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实现正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上年水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 除了“量”的增加,我国经济发展成色十足,还表现在“质”的不断提升,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经济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2020年全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高位增长,增速分别为19.1%、17.3%、16.2%;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万家。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转型迈出新步伐。全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和4.3个百分点。消费“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发挥。202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接近55%,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表示,去年我国经济运行亮点较多,例如,三大需求虽有波动但仍实现了平衡增长,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迅速。另外,还有一个突出成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以及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于多边机制的广泛认可,全球紧密合作将为国内开放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强大韧性与抗压能力铸就辉煌成就 2020年,我国GDP迈入百万亿元新台阶,这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如何看待这份来之不易的国民经济“成绩单”?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2000年,我国GDP破10万亿元,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20年又突破100万亿元。20年内,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扩大10倍。按照目前测算的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GDP约14.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比重预计为17%左右;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同时,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工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20年,我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 迎着全球经贸衰退的逆风,中国经济为何能“一枝独秀”,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密不可分。我国在坚决控制疫情蔓延的前提下推动复工复产,这促使供给端率先修复,顺利承接其他国家出口份额,外贸份额在国际市场占比再创历史新高,进而带动就业和制造业投资。另外,也促使经济社会稳步恢复,推动整体消费水平持续回升。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2020年,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果断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推进复工复产,并提出“六稳”“六保”,为经济基本面稳定运行打下强有力的基础。总体来说,我国经济进入常态化增长轨道,发展趋势向好,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有基础有条件延续稳健复苏态势 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基于这样的背景,未来我国经济怎么干?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经济复苏取得积极成效,全年GDP增长略超预期,在全球“一枝独秀”。但经济运行中还有诸多不确定性需要警惕。例如,内需回升中还存在波动,消费、基建投资等恢复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经济恢复基础尚需进一步牢固。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进一步通过贸易、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等途径传导至国内。 风险挑战无碍经济稳健增长。宁吉喆表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突出表现为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整、市场空间广阔、科技实力强大和人力资源丰富五个方面。在产业方面,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面对疫情的冲击,我国产业体系显示出强大的组织调整能力和韧性。在消费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内需市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将拉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新的一年,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广阔的国内市场都是我们发展的立足之地和回旋空间。”宁吉喆表示。 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消费的关键作用不止一次被强调。2021年,扩大消费仍是稳增长的关键。对此,温彬表示,下阶段,促进消费加快回升仍然是提振内需的关键,服务性消费的复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低收入群体就业和收入情况将影响消费走势,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居民收入仍然关键。赵萍表示,扩大消费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消费数据的增长,而是要以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导向。提振消费的根本手段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提及政策走向,王静文表示,下一阶段,宏观政策仍需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内经济恢复情况调节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继续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蔓延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实现强劲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走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V型曲线。这凸显了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充沛动能。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站上百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蔓延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实现强劲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走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V型曲线。 1月25日,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湛江调顺跨海大桥成功合龙。全长约9.36公里的调顺跨海大桥为广东省重点工程,跨越湛江湾连接湛江市调顺岛及海东新区,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对加快广东粤西片区经济发展发挥重要连通作用。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三重冲击下实现三个“率先” 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的冲击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6.8%,为1992年有季度统计以来首次负增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和一些国家遏制打压全面升级的三重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3月下旬,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4月中旬,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已超90%。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 新年伊始,位于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昌辉门密封件系统有限公司开足马力,加紧赶制订单。虽然去年受到疫情影响,但公司仍然实现了营业收入3.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34%。据了解,该公司年生产各种密封件产品1800万片,产品还出口欧、美、日等国际市场,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汽车引擎密封系统产品制造供应商。 一个个市场主体,见证了中国经济复苏的清晰轨迹:2020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转正;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和工业利润增速转正;6月,外贸进出口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转正…… 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V型曲线:一季度经济增长-6.8%,二季度强劲反弹实现3.2%的正增长,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速提高至6.5%,在全球GDP在1万亿美元以上的主要经济体中,我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工业生产持续发力、贸易总额逆势上涨、现代服务再开新局、消费升级加速推进、国内投资稳步回升、就业情况远超目标、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收入喜获增长——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全面还是局部、广度还是深度,中国经济都正成为全球经济分量更重、含金量更高的领跑者。 三次产业实现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持续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高速铁路营运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5G终端连接数均居世界第一。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即使在疫情期间,14亿人口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了有效保障。全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居民收入增长好于预期,实现了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同步。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增长,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RCEP成功签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大幅萎缩的情况下,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9%。2020年1月至11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3%。 折射“中国之治”制度优势 2.3%!中国不仅是去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一增速还超过许多国际机构的预期。此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对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分别为2%、1.9%和1.8%。 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V型反弹的“密码”是什么? “这些成绩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展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行了高度概括,这就是“五个根本”: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202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凸显了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充沛动能。 按目前测算的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4.7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2019年的16.3%升至17%左右,创下历史新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也会更好贡献世界。根据经合组织2020年12月预测显示,2021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超过三分之一。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率先实现V型反弹,恢复好于预期,为‘十四五’迈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我国经济占全球份额大幅提升,增大了战略回旋空间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说。 筑牢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 国内外对2021年中国经济普遍持乐观预期,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应借助我国在防控疫情方面已经积累的思想、技术和制度优势,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防疫差距转化为2021年重要的经济错峰发展窗口,抓紧时机把今年的工作做好,争取更好的成绩。 “由于2020年一季度基数很低,今年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需要关注宏观指标大幅转好而微观主体仍面临较大困难的局面。”王一鸣表示,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把握好经济恢复常态后宏观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尤为重要。 王一鸣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在提质增效和增强可持续性基础上,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应对疫情的阶段性税费减免缓政策要分类调整,设置合理过渡期,加大对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收入分配调节的支持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既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又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在促进经济恢复和防范风险之间做好跨周期平衡。稳就业要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完善就业政策工具,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消费恢复仍相对滞后。王一鸣认为,要稳定大宗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降低高房价和居民部门高杠杆对消费的挤出效应;鼓励发展新型消费,促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形成扩大消费的制度性安排。 张立群认为,2020年我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疫情冲击造成的损失尚未完全补回。2021年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进一步稳固经济恢复的态势,推动就业、中小微企业发展、政府财政等各方面持续好转。要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解决需求不足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增强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能力。 “2021年,我们要继续把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大内需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使中国经济尽快形成持续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并成为支持世界经济摆脱困难、走出危机底部的重要动力源泉。”张立群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