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复工,各大商场的春节数据陆续出炉。2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收集各大商场在春节期间的客流、销售数据发现,在疫情常态防控的情况下,北京各大商场节日期间的销售额、客流实现双增长,甚至反超2019年春节期间的数据。餐饮业态中正餐销售大幅增长,影院观影上座率不容小觑,可见“就地过年”刺激了各大商场彻底复苏。而借着“开门红”的利好,各大商场也对一整年的业绩充满期待,加强会员运营,更加深度的营销将成为牛年的侧重点。 “碾压”平日周末 今年的春节比以往更加热闹了一些。北京商报记者收集的大量北京商场及商圈数据显示,多家商场的销售额、客流量同比大幅增长,有的商场已经超过了2019年的春节数据。以中粮·祥云小镇为例,在2月11日-17日期间,该商场销售额超过2200万元,客流近25万人次。今年的销售额与2020年春节相比同比增长近6倍,是2019年春节同期的1.5倍,其中今年大年初一、初二和初三的销售额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了67%、69%、86%。 北京商报记者从合生商业获悉,2021年春节期间,合生商业旗下项目的总销售额同比2019年增长81%,节日总客流达到350万人次,同比2019年客流增长15%。在领展购物广场·京通项目中,春节期间零售和餐饮业态实现销售双增长,相比2019年春节同期销售额增长近50%。 与此同时,春节期间的热闹程度“碾压”平日周末。北京朝阳合生汇春节期间比1月周末日均销售增长25%,日均客流增长18%。与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春节侨福芳草地的整体销售业绩实现86%的增长,与平日周末相比增长47%。 以开放街区形态为特色的奥特莱斯业态在今年春节假期中也表现突出。首创奥莱公开数据显示,200余万到店顾客在首创奥莱全国13城消费超8亿元,相比2019年春节有超过64%的增幅。北京赛特奥莱从除夕至初六期间共计完成销售额5929万元。 再从区域来看,通州区商务局对区内17家重点商业企业销售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春节假期期间共实现销售额1.1亿元。其中,重点监测贵友大厦、华联商厦、万达等项目共实现销售额7200余万元。北京市商业信息中心海淀商联会分中心对翠微百货、超市发连锁、双安商场、金源新燕莎MALL、城乡购物中心、清河万象汇等海淀区26家百货购物中心、超市的春节期间销售数据监测显示,2月10日-17日,海淀区重点监测企业共实现销售6.3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64.26%,服务顾客304.49万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销售水平,并达到32.6%的增长。 此外,根据猎豹商场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对北京102家商场监测发现,大年初三当天,在情人节浪漫经济的加持下,北京商场单日总客流实现超460万人次。由此可见,北京各大商场基本脱离了疫情的影响,恢复了正常运营。 影院餐饮消费火爆 新店开业为春节消费增添了一些新意,其中以餐饮业最为集中。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期间发现,多家新店纷纷在春节前夕营业,海底捞(港股06862)、烹然四季椰子鸡火锅、粤洱堂入驻祥云小镇。新中关购物中心在节前引入巴奴毛肚火锅、布歌东京、南锣肥猫和泸溪河等新晋餐饮、甜点品牌,春节期间实现销售同比增长514.04%,餐饮销售贡献率最高。 伴随影院经济复苏,电影票更是一票难求。北京商报记者大年初二、初三从猫眼平台上看到,当天电影票基本售空,只有个别夜场电影有少量座位。祥云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年初一到初七期间,橙天嘉禾(港股01132)影城祥云小镇店累计观影人次达29000人,票房213万元,是顺义区影院业绩中的第一,“平均上座率39.76%,初一至初三峰值上座率47.25%”。 合生商业集团首席品牌官张西表示,零售、餐饮业态及文娱体验业态表现突出,其中影院、电玩类文娱体验业绩表现最佳,另外高端超市、电动汽车、珠宝奢侈品、化妆品、3C电子等品质生活类消费增长均超过300%。餐饮业态中正餐销售大幅增长,家庭及友人外出聚餐明显增多。 侨福芳草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期间,消费者较以往更加看重商场的整体环境、氛围和商品品质,尤为注重自身与家人的消费体验,不再仅仅限于节日购物及聚会用餐需求。高端消费品,如珠宝腕表、高端服饰等品类的购买需求也在节日期间明显攀升。 春节黄金周受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就地过年”形势的影响,消费市场、消费趋势呈现多样化升级。在领展购物广场·京通项目中,年货礼盒、电子家居、休闲食品、换季服装等传统产品销售火热,再加上春节恰逢情人节,金银首饰、美妆护肤、电子礼品等品质商品消费尤为旺盛。餐饮消费也表现得红红火火,许多餐厅普遍出现一座难求的景象;而休闲娱乐方面,春节黄金周期间电影票房收入亦突破新高。 将加码会员服务 “开门红”为商场在这一年的运营鼓足了士气,接下来各大商场将专注于会员服务、运营等多方面。 祥云小镇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祥云小镇将会利用开放式街区的特色,通过打造景观四季以及灯光渲染手法来持续不断完善网红小镇、夜经济产品标签。同时,祥云小镇将着重维护会员服务,通过优化积分环境和手段,挖潜会员价值,从而实现与商户和消费者的直接互通。 合生商业也将持续在加强自有会员的维护和运营工作上发力。张西透露,合生商业将不拘泥于吸引会员“到店来”的营销策略,将持续加强会员线上下单“1小时达、1日达”的服务内容,加强内容营销,让更多商家的商品内容得以展现,让会员自由选择线上与线下的服务。同时,合生商业还将不断拓展场内及异业商户的合作,给予会员,特别是付费会员更多的权益和体验。 对于具有社区属性的领展购物广场·京通而言,创新会员服务模式和品牌升级调整是新一年的重点任务。2021年领展购物广场·京通项目计划对会员系统进行升级调整,提高会员忠诚度、促进会员返场。通过消费券、积分的发放与会员礼品兑换等服务,提高会员的消费意愿及客单价,更好地经营与增新会员群体。 此外,十分注重商场公共环境、艺术品及艺术装置的侨福芳草地仍会在新一年强化布局。侨福芳草地相关负责人透露,2021年侨福芳草地将从“都市新社交”角度出发,运用建筑的“内外结合、步移景异”特色,多举办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季节社交空间及活动,激发消费活力。
本周看点:①茅台总工入围院士候选名单,中国工程院:还不是有效候选人;②瑞幸咖啡内部调查结束,未发现CEO郭谨一不当行为;③信阳毛尖拟更名“国龙茅台集团”;④春节期间零售餐饮消费超8000亿元 行业资讯 茅台总工入围院士候选名单,中国工程院:还不是有效候选人 2月17日,贵州茅台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消息称,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 2月18日,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根据院士增选工作相关规定,中国科协提名是院士候选人产生渠道之一,具体程序是经地方科协推荐、中国科协组织遴选、报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通过后方可成为有效候选人。目前,王莉尚处于地方科协推荐公示阶段,还不是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春节期间零售餐饮消费超8000亿元 商务部1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1日-1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 其中,在线餐饮销售额比去年春节同期增长约135%,年夜饭系列商品销售额比去年春节同期增长54.9%。 企业头条 贵州茅台股价大跌,较春节前蒸发1800亿元 牛年A股首个交易日,白酒板块大幅走低,龙头贵州茅台高开低走,股价跌5%,创下2020年7月以来最大跌幅。 2月19日,贵州茅台股价再度走弱,盘中一度跌逾3%,失守2400元。截至收盘,贵州茅台报2460元/股,下跌0.45%,总市值3.09万亿元,较春节前蒸发1800亿元。 达能2020年收入下滑1.5%至236亿欧元 2月19日,达能向外公布2020年财报,去年销售收入下滑1.5%至236亿欧元(约1845亿元人民币)。 其中,饮用水和饮料业务大幅减少16.8%,2020年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除基础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业务单元获得了3.4%的增长外,专业特殊营养、饮用水和饮料业务均出现了下滑。 达能表示,尽管疫情对部分渠道的销售造成了干扰,影响了专业特殊营养与饮用水和饮料业务的表现,但基础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的销售在去年恢复了稳步增长;在去年四季度,专业特殊营养业务在所有地区也得到了持续改善。 元气森林入股Never Coffee关联公司,成后者最大股东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Never Coffee关联公司爱我卡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北京挑战者科技有限公司等退出,新增元气森林(北京)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股东。 同时,该公司注册资本由100万人民币变更为135.72万人民币。 股东信息显示,元气森林持有该公司51%的股份,为其最大股东。 瑞幸咖啡去年门店近4800家,1月新开店超120家 2月18日,瑞幸咖啡CEO郭谨一发布员工内部信。据其透露,目前瑞幸门店总数近4800家,现制饮品销量超过3亿杯,注册用户已近1亿。 此外,内部信还披露了瑞幸咖啡最新的运营数据。2021年1月,瑞幸新开门店数超过120家;春节黄金周全国1900多家门店现制饮品杯量为去年同期的近5倍,收入为去年同期的近7倍。 瑞幸咖啡:内部调查未发现CEO郭谨一不当行为 瑞幸咖啡公告显示,瑞幸咖啡董事会特别小组结束对董事长兼CEO郭谨一(JINYI GUO)的内部调查,未发现任何证据证明其不当行为。董事会将继续全力支持郭谨一和管理团队。 瑞幸咖啡表示,调查组采访了近40人,查阅了5万多份交易文件、电子邮件等。调查组发现,前管理层的某些成员参与了请愿书的策划。 承德露露公司董事辞职 2月18日,承德露露发布公告,公告称,董事会于2021年2月10日收到董事马翔递交的书面辞职报告,马翔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职务。马翔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信阳毛尖拟更名“国龙茅台集团” 2月16日晚,信阳毛尖发布公告,建议将公司英文名称由“XinyangMaojianGroupLimited”更改为“ChinaDragonMoutaiGroupLimited”,并采纳“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称,以取代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公告中提到,更改公司名称将更能反映集团业务发展的现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沃尔玛2021财年Q4营收1520.8亿美元 沃尔玛发布的2021财年Q4财报显示,该公司报告期内营收1520.8亿美元,市场预期1484.68亿美元,去年同期1416.71亿美元,同比增长7.3%;净亏损20.08亿美元,上年同期录得净利润为42.94亿美元。 其中,美国地区第四季度同店销售额增长8.6%,电商销售额增长69%。 五粮液春节期间销售同比增长25% 据报道,今年春节期间,五粮液市场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其中,运营商动销增长约22%,KA渠道动销增长63%,专卖店动销增长60%,电商渠道动销增长52%。 同时,五粮液首次通过营销数字化管理,实现精准科学投放,总体投放保持积极的增长水平,截止到2月17日,五粮液春节投放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27%。 市场动态 苏宁易购:春节期间白酒销售额同比增95% 2月18日,苏宁易购消费大数据显示,除夕到大年初六,白酒类目销售额同比增长95%。茅台、五粮液、洋河、汾酒和泸州老窖,成为拉动苏宁白酒销售快速增长的TOP5品牌。其中,五粮液增速最高,同比超200%。从单品来看,53度飞天茅台、第八代五粮液、剑南春水晶剑、洋河梦之蓝M1和汾酒青花20登顶单品榜TOP5。 (综合搜狐酒业、糖酒快讯、中华网财经、酒业家、云酒头条等整理,编辑/顾梓仝)
阎岳 在2020年主要税收收入项目中,印花税以同比增长25.4%的增速独占鳌头,土地和房地产中的契税同比增长13.7%位居第二,排第三的则是个人所得税为11568亿元,同比增长11.4%。印花税和契税增幅排在前列大家都能理解,个人所得税挤进前三则让人有些迷惑。 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增速,财政部官员给予了特别说明:主要是居民收入随经济复苏恢复性增长以及股权转让等财产性收入增加。原来如此,个人所得税激增的原因和股市有关。如果说经济复苏恢复性增长带来的是居民基础收入的增加,而股权转让等财产性收入增加带来的则是增益收入。 首先是经济复苏恢复性增长带动个人所得税增速提升,这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中就有体现。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在保就业保民生政策的力挺下,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7917元,增长4.3%,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当年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调查失业率逐步回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5.9%。 此外,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6173元,增长8.7%,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4.0个百分点,对兜住居民收入增长底盘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居民基础收入的增长,保证了个人所得税增长的“基本盘”。 其次是股权转让等财产性收入增加。这方面从证券交易印花税2020年同比增长44.3%就可见一斑。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与股市有关的事项包括两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及财产转让所得。其中,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人取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按月或者按次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税款。 2019年5月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政策:居民个人取得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符合相关规定的、相关条件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2022年1月1日之后的股权激励政策另行明确。 今年1月18日,上海荣正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0年度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情况统计与分析报告》称,2020年,A股440家上市公司发布448个股权激励计划,同比增长32.94%,创历史新高。 1月26日,深交所发布的深市上市公司2020年股权激励情况显示:推出股权激励计划264单,较2019年上升21.7%。截至2020年底,深市共有1171家上市公司推出1948单股权激励计划,涉及286.52亿股,近半数深市公司推出激励计划,超两成推出多期激励计划。 2020年,资本市场总体保持了稳健发展的势头,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股权激励、股权转让活跃度明显增强。这部分构成了投资者的增益收入,为个人所得税的激增做出了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资本市场枢纽地位和功能的愈益稳固与强大,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将会更加广阔,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规模也会越滚越大。 (编辑 才山丹)
● 2月3日晚间,中国平安发布业绩报告。2020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394.70亿元,同比增长4.9%;营运净资产收益率(ROE)达19.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0.99亿元,同比下降4.2%。公司计划向股东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2.20元,同比增长7.3%。 业绩实现稳健增长 报告显示,2020年全年,虽受疫情影响,公司个人业务营运利润仍同比增长0.1%至1229.77亿元,扭转了2020年上半年的负增长趋势,在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中占比达88.2%。2020年,集团个人客户数超2.18亿;全年新增客户3702万,其中36.0%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客均合同数2.76个。 团体业务方面,2020年,中国平安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84.8%,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69.7%。截至2020年12月末,团体业务为个人业务提供资产余额达1.21万亿元,为保险资金配置提供资产余额达5190.22亿元,全年新增1479.06亿元。 金融业务方面,中国平安2020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增长5.3%,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5%,银行业务稳健经营。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达3.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6%,其中18.9%的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2020年,公司净投资收益率5.1%,总投资收益率6.2%。据统计,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近10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3%,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5%。 寿险改革项目已完成顶层设计 近年来,中国平安的寿险改革进程备受关注。在年报中,中国平安表示,作为公司的核心主营业务,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主动加强合规管理、提升风险防范水平,贯彻“渠道+产品”双轮驱动策略,巩固业务基础,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 年报数据显示,在疫情影响之下,中国平安的寿险改革仍未完全走出“阵痛”期。2020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为495.75亿元,同比下降34.7%,新业务价值率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对此,中国平安解释称,受疫情影响,公司传统代理人线下业务展业受阻;同时宏观经济及个人收入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客户对长期保障的消费支出暂时放缓;线下大型活动举办依然受限,线下面对面拜访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公司高价值的长期保障型业务受到一定冲击。 虽然在疫情影响下,寿险业务短期承压,但中国平安仍对寿险改革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平安表示,公司积极调整、优化产品策略,扩大客户资源储备,保持客户黏度,为迎接市场复苏积蓄动能。2020年,寿险改革项目已完成顶层设计并聚焦于重点项目的落地实施和推广,未来将持续深化并全面推广改革。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遭遇了史上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个充满艰巨挑战的年份,中国平安坚守服务国计民生的立业初心,全方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持续推动生态战略转型,积极投身科技研发,发力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圈,打造公司未来价值增长新引擎。” 持续科技赋能 科技创新与赋能是中国平安年报不得不提的关键词。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平安科技业务营运利润达82.21亿元,同比提升76.4%。据悉,科技业务反映汽车之家、陆金所控股、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经营科技业务相关的子公司、联营及合营公司的经营成果。 2020年,中国平安深入推进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智慧城市生态圈建设,创新业务发展较快。截至2020年12月末,陆金所控股、平安好医生等相关4家上市科技公司市值总额达684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平安2020年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投身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研发。截至2020年12月末,中国平安拥有超11万名科技从业人员、超3700名科学家的科技人才队伍。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31412项,较2020年年初增加10029项。 中国平安表示,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公司将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形势,抓住科技创新机遇,持续推动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 连城数控2月3日晚公告称,本次战投解禁数量总额为300万股,占总股本的2.60%,可交易时间为2月8日。截至2月3日收盘,连城数控报收171.38元/股,是精选层唯一的“百元股”。 业内人士指出,解禁不意味着减持,战投解禁需事前办理解限手续、披露解限公告,并不是到期自动上市交易。即使“解锁”也不等于“卖出”,最终还是要看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战投持续看好 公告显示,共有10家战投参与连城数控本次公开发行,包括汇添富创新增长一年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富国积极成长一年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上犹益憬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安信证券、嘉兴金长川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中兴通远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兴通远”)等。 连城数控所处赛道景气正佳。公司为硅棒及硅片生产设备核心供应商,全球光伏龙头隆基股份系公司第一大客户。自从在精选层挂牌交易以来,大受资金追捧,股价涨幅超过3倍。 中兴通远董事长刘世芳对连城数控长期看好。“一方面,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中业绩持续高速增长,拥有领先的技术和稳定的下游客户,内部经营稳定。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推出和一系列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链的政策落地实施,光伏行业迎来重大机遇期。其作为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上升空间大。”刘世芳说。 北京金长川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裁薛文领表示,“连城数控基本面向好,对公司未来发展有很大的信心。另外,我们对精选层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转板上市、降门槛、公募基金入市、混合做市等一系列工具和制度的推出,提振了新三板尤其是精选层投资人的信心。我们已在精选层布局了多只产品。” 盈利能力增强 连城数控预计2020年盈利3.65亿元-3.95亿元,同比增长126.48%-145.09%。公司表示,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承接订单的设备交付完成验收数量增加,整体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增强。 对于盈利增长,连城数控在日前披露的机构投资者调研纪要中进一步表示,受益于国家关于新能源发电上网政策方面整体的调整,光伏产业下游装机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对应的设备需求亦大幅增长。公司不断提升主营产品单晶炉、线切设备等的性能指标,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满足了下游客户的需求。此外,隆基股份系公司最主要的客户,其2020年产能扩张速度较快,公司向隆基股份销售产品取得的业务收入占2020年度总体销售收入的比重仍然较高。 关于转板上市计划,也是市场重点关心的问题。连城数控表示,获悉转板上市征求意见稿后,公司就规则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研究、论证,并与专业机构进行了初步讨论分析,公司现有经营情况是否符合转板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尚无法判断。截至目前,公司董事会就转板上市事项尚未制定明确计划,亦未编制具体的时间表。 值得一提的是,连城数控正在布局新领域。公司近期公告称,拟进入到以银粉为核心的光伏电池的核心辅材领域,通过在盐城市大丰区新设公司实施电子级银粉研发制造项目。
“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0%,全年净利润由负转正,不良贷款规模大幅下降。”平安银行2月1日晚间率先披露的2020年年报,显示上市银行已经开始走出疫情冲击。 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减值损失前的营业利润、净利润分别为1073.2亿元、289.2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6%,扭转了前三季度负增长的局面。 包括平安银行在内,目前共有17家A股银行披露了业绩预告,其中包括6家股份制银行。除了浦发银行,招商、兴业、中信、光大银行等4家股份行,去年全年的净利润均已由负转正,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招商银行,净利增长4.82%。 与三季度相比,平安银行去年四季度的净利润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远超上年同期。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136.78亿元,同比下降11.2%,三季度时同比仍下降5.2%。到了去年四季度,该行实现净利润65.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 除了利润增长指标,平安银行的资产负债也处于全力扩张中,各项主要指标同比均增长了10%以上。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该行总资产4.46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存、贷款余额为2.67万亿元、2.66万亿元,同比增长9.7%、14.8%,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存款余额。 在平安银行的收入结构中,零售业务依旧充当了驱动器。2020年,该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885.78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部收入的57.7%,零售净利润176.74 亿元,占比61.1%。 根据年报披露,截至去年12月底,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18.3%,仅汽车金融、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就新投放2210.98亿元、261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35.6%。 经过几年的布局,平安银行私人银行也进入快速增长期。截至去年底,该行私行达标客户数5.73万户,同比增长30.8%,私行客户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12万亿元,同比增长达53.8%,并带动总体管理客户资产较快增长,增速达到32.4%。 与此同时,平安银行对公业务增速虽低于零售,但在利润中的占比却有所上升。截至去年底,该行企业贷款余额1.06万亿元,同比增长9.9%,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12.45亿元,同比增长12.2%。 受疫情影响,商业银行去年资产减值普遍显著增加,平安银行也是如此,这也消耗了该行大量利润。年报数据显示,该行去年计提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 704.18亿元,同比增加108.9亿元,其中贷款、债权投资分别计提减值431.1亿元、272.5亿元。 而推动收入、利润增长的零售业务,承担了主要的资产质量压力。去年全年,该行零售业务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577.24亿元,同比增长10.8%,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后,净利润为176.74亿元,对应减值损失准备计提金额达4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不良资产回收也在快马加鞭。2020年,平安银行收回不良资产总额260.68亿元,同比增加22%,收回贷款本金248.48亿元,且98.2%为现金收回,其中已核销贷款130.99亿元。 减值准备、不良贷款回收均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显著改善。截至去年底,该行不良贷款余额313.9亿元,同比减少近69亿元,不良率为1.18%,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4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0.88%,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 从贷款损失情况来看,资产减值的洪峰可能已经过去。去年上半年,平安银行计提贷款信用减值损失323.02亿元,同比增加87.05亿元,三季度则为374亿元,四季度单季新增约57亿元,增幅比去年上半年明显下降。
昨日,阿里巴巴发布了上一年四季度的财报。 发布财报的前一晚,美股阿里巴巴大涨4.28%,昨晚一公布业绩,股价直线跳水,收跌3.85%。阿里巴巴港股走势如出一辙,昨日跳涨3.5%,今日早盘低开近4%,截至发稿,跌3.85%,报250港元,暂成交68.55亿港元,总市值54112亿港元。 整体上看,业绩是比较亮眼的,但显然股价走势表现出来的,还不足以让投资者们满意。 1、MAU破9亿,阿里云、菜鸟网络实现盈亏平衡 去年四季度,阿里实现营收2210.8亿元,同比增长37%;调整后净利润592.1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客户管理营收1019亿元,同比增长20%,依然是阿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占比有所下降谓46%。 在当前互联网巨头逐步陷入存量竞争的大环境之下,电商平台的天花板近在咫尺,新增用户是所有老牌玩家最头疼的问题,但阿里还是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上一季期,阿里的移动月活用户(MAU)突破9亿,新增2100万;年度月活消费者数量为7.79亿,新增了2200万,是过去8个季度以来的最高纪录。 这大概是得益于淘宝平台的快速下沉,根据财报,四季度为止淘宝特价版月活量和年活跃量均超1亿,而在3个月之前,特价版的月活数据为7000万人次。也就是说,四季度月活量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于此,天猫和淘宝则出现放缓的迹象。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虽然用户数量增长变得困难,但伴随着营销手段的升级,淘宝首页推荐带来的页面访问量同比强劲增长超过90%,平台的交易额也在不断提高,天猫四季度GMV(剔除未支付订单)同比增长19%,其中双十一活动产生的GMV达到4982 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6%。尤其是直播带货的新消费形式受益颇多,2020年淘宝直播带来的GMV超过4000亿元。 电商平台的增长进入瓶颈期并不是新鲜事,因此阿里一直以来都在向外探索,如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阿里云是最亮眼的一点,过去这一块业务常常一直是一个无底洞、财务的大窟窿,但报告期内阿里云首次实现了经调整EBITA 转正。数据显示,云计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至人民币161.15亿元,主要由互联网、零售行业和公共部门客户收入的强劲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 同样,阿里一直在投资的物流板块也终于盈亏平衡,实现正经营现金流。报告期内菜鸟网络营收为113.6亿元,同比增长51%,主要是由于跨境和国际零售业务的履约订单量增加。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本地生活业务这一块,增速仅有10%,远低于同期阿里巴巴核心商业营收37%的增速。阿里巴巴接手饿了么、成立阿里本地生活两年多时间内,与老对手美团缠斗不休,但阿里在本地生活砸下了大量资金、资源,却一直收效寥寥,与美团的差距依然不小。 2、瓶颈、新的增长点以及反垄断 财报其实能反映很多问题,不单是简单的钱,而且是未来的可能性。 业绩并不差,甚至超过众多机构的预期,可实际情况是阿里的股价毫不犹豫地在下跌,这就值得思考了:投资者在担心什么? 我以为是——成长能力。 财报显示,阿里的经营利润率、经调整的EBIDA和EBITA利润率、经调整的核心商业的EBITA均有3至4个百分点的下降。作为目前核心利润和主要现金流来源的客户管理收入增速20%,大幅低于37%的整体收入。 显然,如果仅看阿里的“传统业务”,有担忧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阿里能不能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零售或许是一个机会,这也是2015年逍遥子(张勇)接任CEO以来的战略方向,对新零售进行全方位、毫无保留的投入,全面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之中。 尤其是收购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超市的母公司),推动了新零售季度收入同比几乎翻倍的增长,也带来12万以上的新员工。阿里正在变成一家越来越“重资产”,自营业务规模越来越大的公司——这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许多争议,并非所有投资人都认同这个发展路径。 而从结果来看,在收购高鑫零售之后,新零售已经能够贡献阿里季度收入的23%,上一期只为16%,增长是很明显的。 互联网对用户消费行为的渗透是渐进的,从低频进展到高频、从异地进展到同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进程。淘系电商现在占据了5-6万亿人民币的庞大市场,但是这个市场与巨大的日用杂货、O2O服务市场相比,规模就要明显逊色了。 除了规模,新零售市场的用户黏性也明显较高——用户可能每隔几天才会有打开淘宝的欲望,但是每天都会有买食品饮料、买菜、订外卖的欲望。因此,新零售不仅能解决阿里的收入增长需求,还可以解决流量需求,它创造的新流量还可以输出到淘系电商等其他板块。 与京东、美团、拼多多这些竞争对手相比,阿里的新零售布局以大批线下商超为核心,包括大润发、盒马、银泰等,而且这些线下商超都是在逍遥子的主持之下收购或建立的。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2020年10-12月,在与阿里的协同效应之下,线上购物已经占据了高鑫零售GMV的24%,这证明互联网对线下零售的改造是可以成功的。 所以,这就不奇怪阿里为什么会想去做买菜这种生意了,尽管备受争议。 但可以看到的是,阿里似乎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了。 正如逍遥子张勇所说:我们看到了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但更看到了市场潜在的巨大机遇。 企业的发展,从来不怕犯错,只怕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