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业利润实现增长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产业循环逐步畅通,市场需求持续改善,工业企业利润稳步提升。 一、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企业利润逐季回升,单月连续7个月较快增长。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0.8%。生产和销售稳定恢复,为利润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5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分季度看,今年利润呈现“由负转正、逐季加快”的走势。受疫情严重冲击影响,一季度利润同比大幅下降36.7%,随着“六稳”“六保”任务不断落实落细,企业复工复产水平稳步提升,二季度利润增长4.8%,增速实现由负转正,三季度增速回升至15.9%,四季度进一步加速至20.8%。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0.1%,增速比11月加快4.6个百分点,继5月份实现月度增速由负转正后,连续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利润增长面超过六成,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分行业看,2020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增长,比前三季度增加5个,其中15个行业利润增速达到两位数,利润增长的行业面为63.4%。分门类看,2020年,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增长7.6%,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6.5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3.5个百分点,拉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4个百分点;采矿业利润下降31.5%,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5.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增长4.9%,增速加快2.3个百分点。 单位成本连续下降,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2.5万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89元,比上年下降0.11元,比前三季度下降0.35元。其中,四季度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52元,比三季度下降0.65元,连续两个季度同比、环比均下降。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0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月度营业收入利润率自5月份以来连续8个月同比提高。 企业亏损面逐季缩小,亏损程度不断减轻。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7.3%,比3月末的34.8%大幅下降17.5个百分点,比6月末、9月末分别下降8.7和4.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虽比上年增长2.8%,但增亏幅度比前三季度减少15.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亏损额呈现“由升转降、降幅扩大”的走势。一、二季度亏损企业亏损额分别增长42.9%和13.1%,三季度转为下降21.4%,四季度亏损额进一步下降33.0%。 二、主要工业板块利润均实现正增长 装备制造业利润率先恢复且增长稳健。受益于环保标准切换、基建项目推进和宅经济带动,装备制造业盈利率先恢复,二季度利润增长实现由负转正,三、四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装备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0.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7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整体带动作用明显。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子等行业增长较快,全年利润分别增长13.0%、24.4%和17.2%;汽车和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延续稳定增长,与前三季度相比向好态势进一步增强。 高技术制造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6.4%,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是利润增长最快的工业行业板块,自二季度增速转正以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7.8%,比2019年提高1.9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工业利润结构的不断优化。 原材料制造业累计利润增长实现由负转正。随着上下游产业链逐步畅通,在国内市场需求回暖以及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在年初大幅下滑后快速修复、逐季改善。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原材料制造业利润连续两个季度较快增长,对全年利润增速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原材料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增长4.5%,1—11月份为下降1.7%,全年利润增长实现由负转正。其中,石油加工和钢铁行业累计利润降幅明显收窄,全年分别下降26.5%和7.5%,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39.7和11.2个百分点;化工行业累计利润增长20.9%,前三季度为下降17.7%;有色行业利润增长20.3%,增速进一步加快。 消费品制造业利润恢复不断巩固。2020年,消费品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增长5.1%,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造纸和医药等疫情相关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1.2%和12.8%,增速比前三季度分别加快7.9和4.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茶、纺织等必需消费品行业利润延续稳定增长,增速在5%—10%之间;服装、皮革、化纤、文娱用品、家具制造等非必需消费品行业利润降幅较前三季度进一步收窄。 三、各类市场主体利润改善 随着大规模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利润全面提升。国有控股企业利润降幅明显收窄。2020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下降2.9%,但降幅较前三季度大幅收窄11.4个百分点,其中三、四两个季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私营企业利润增长由降转升。私营企业全年利润比上年增长3.1%,前三季度为下降0.5%。外资企业利润增长加快。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增长7.0%,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4.4个百分点,自二季度增速转正以来连续三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0年,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定恢复,企业盈利实现了快速企稳、持续向好。同时也要看到,工业企业仍面临着应收账款较快增长、库存增加和现金流压力较大等问题。2021年,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畅通经济循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不断巩固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1月27日早间,星巴克公布了其2021财年第一财季财报业绩,不及市场预期。同时,星巴克首席运营官Roz Brewer宣布将于2月底离职,盘后股价一度跌2%。 财报显示,星巴克在该财季营收67.49亿美元(合人民币436亿元),同比下降4.9%,不及市场预期的69.2亿美元;归属公司净利润为6.22亿美元(合人民币40亿元),同比下降29.8%。 星巴克表示,由于新冠病例激增导致就餐限制严格,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下降5%。其中,美国同店销售下降6%;中国同店销售增长了5%,是自新冠疫情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但交易量同比仍有下降。 星巴克认为,中国地区的增长是由于奖励计划的普及以及消费者的回归。此外,客户还为每笔订单花了更多的钱,弥补了订单量下降的损失 在该季度,星巴克新开门店278家,同比增长4%。截至第一季度末,全球共有32938家门店,其中51%为自主经营,49%为特许经营。美国和中国的门店数量分别为15340家和4863家,占公司全球门店总数的61%。 星巴克预计,其在2021财年营收将达到280亿-290亿美元,全球同店销售将增长18%至23%。下一财季,美国同店销售额将增长5%至10%,中国同店销售预计将增长100%。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天然气、电力生产加快,原油生产略有放缓。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略有增加,原油生产增速加快,天然气保持快速增长,电力生产稳定增长。 一、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及相关情况 原煤生产有所加快。12月份,生产原煤3.5亿吨,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日产1135万吨,环比减少23万吨。2020年,生产原煤38.4亿吨,比上年增长0.9%。 煤炭进口增加。12月份,进口煤炭3908万吨,环比增加2732万吨。2020年,进口煤炭3.04亿吨,比上年增长1.5%。 港口煤炭综合交易价格上涨。12月25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5000大卡和4500大卡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分别为每吨642元、583元和519元,比11月27日分别上涨56元、50元和45元。 原油生产增速略有放缓。12月份,生产原油1627万吨,同比增长0.9%,增速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日产52.5万吨,环比减少0.7万吨。加工原油6000万吨,同比增长2.1%,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2020年,生产原油1.95亿吨,比上年增长1.6%;加工原油6.7亿吨,增长3.0%。 原油进口降幅扩大,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进口原油3847万吨,环比减少689万吨,同比下降15.4%,降幅比上月扩大14.6个百分点;2020年,进口原油5.4亿吨,比上年增长7.3%。12月31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51.22美元/桶,比11月30日的46.84美元/桶上涨9.4%。 天然气生产持续快速增长。12月份,生产天然气18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月加快1.9个百分点;日产6.0亿立方米,环比增加0.4亿立方米。2020年,生产天然气188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8%,连续四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 天然气进口由降转增。12月份,进口天然气1123万吨,同比增长18.0%,上月为下降2.4%。2020年,进口天然气1.02亿吨,比上年增长5.3%。 二、电力生产情况 电力生产增速继续加快。12月份,发电量72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月加快2.3个百分点;日均发电234.7亿千瓦时,环比增加20.7亿千瓦时。2020年,发电量7417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 分品种看,12月份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核电增速由负转正,水电增速与上月持平。其中,火电同比增长9.2%,比上月加快2.6个百分点;风电增长7.1%,加快1.2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8.9%,加快3.6个百分点;核电增长6.2%,上月为下降0.8%;水电增长11.3%。 附注 1.指标解释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报告中的产量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其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3.数据来源 进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其中12月份数据为快讯数据;煤炭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煤炭市场网;原油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4.天然气单位换算关系:1吨约等于1380立方米。
2020年1—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3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49154亿元,增长0.1%,1—11月份为下降0.7%;第三产业投资356451亿元,增长3.6%,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0.1%,1—11月份为下降0.8%。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14.1%,降幅扩大4.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2.2%,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7.6%,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0.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2.2%,1—11月份为增长2.0%;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4.5%,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4%,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3.8%,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0.7%,1—11月份为下降0.7%;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4.4%和4.3%,增速均提高0.2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8%,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长4.2%,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外商企业投资增长10.6%,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2020年1—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指 标 比上年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2.9 其中:国有控股 5.3 其中:民间投资 1.0 按构成分 建筑安装工程 3.9 设备工器具购置 -7.1 其他费用 6.7 分产业 第一产业 19.5 第二产业 0.1 第三产业 3.6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19.1 采矿业 -14.1 制造业 -2.2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0.4 食品制造业 -1.8 纺织业 -6.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2 医药制造业 28.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4 金属制品业 -8.2 通用设备制造业 -6.6 专用设备制造业 -2.3 汽车制造业 -12.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2.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7.6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7.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 其中:铁路运输业 -2.2 道路运输业 1.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2 其中:水利管理业 4.5 公共设施管理业 -1.4 教育 12.3 卫生和社会工作 26.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0 分注册类型 其中:内资企业 2.8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4.2 外商投资企业 10.6 注:此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附注 1.指标解释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国有控股: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国有绝对控股。 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国有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国有协议控股。 投资双方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的企业,若其中一方为国有经济成分的,一律按国有控股处理。 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投资项目都属于国有控股。 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调整的通知》(国统字〔2011〕86号)执行。划分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分类及代码的通知》(国统办字〔1999〕2号)执行。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基层统计单位均要填报登记注册类型。登记注册类型由从事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企业或个体经营单位填报。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按登记注册类型填报,未登记的,按投资者的登记注册类型或有关文件的规定填报。 其中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2.统计范围 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3.调查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程序,对2019年12月份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12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年 度 月 份 环比增速(%) 2019年 12月 0.38 2020年 1月 -5.85 2月 -23.12 3月 4.93 4月 4.83 5月 4.20 6月 4.09 7月 3.71 8月 3.25 9月 3.07 10月 2.84 11月 2.67 12月 2.32 7.同比增速说明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3%(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增速较11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10%。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 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增速较11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增速与上月持平;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1%,加快0.7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股份制企业增长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5%;私营企业增长7.6%。 分行业看,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纺织业增长5.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7%,汽车制造业增长9.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 分地区看,12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中部地区增长6.9%,西部地区增长4.5%,东北地区增长8.3%。 分产品看,12月份,612种产品中有417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2034万吨,同比增长12.8%;水泥21333万吨,增长6.3%;十种有色金属575万吨,增长8.6%;乙烯208万吨,增长11.3%;汽车280.4万辆,增长6.5%,其中,新能源汽车23.8万辆,增长55.6%;发电量7277亿千瓦时,增长9.1%;原油加工量6000万吨,增长2.1%。 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4%,与上年同月持平;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75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5%。 202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12月 1—12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7.3 … 2.8 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4.9 … 0.5 制造业 … 7.7 … 3.4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 … 13.1 … 7.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6.1 … 2.0 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6.4 … 2.2 其中:股份制企业 … 7.0 … 3.0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8.5 … 2.4 其中:私营企业 … 7.6 … 3.7 主要行业增加值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5 … -1.5 食品制造业 … 2.4 … 1.5 纺织业 … 5.2 … 0.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7.5 … 3.4 医药制造业 … 16.9 … 5.9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5.9 … 1.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7.5 … 2.8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0.7 … 6.7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3.8 … 2.5 金属制品业 … 13.0 … 5.2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1.1 … 5.1 专用设备制造业 … 8.7 … 6.3 汽车制造业 … 9.7 … 6.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8.7 … -0.3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5.6 … 8.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1.4 … 7.7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5.4 … 1.9 主要产品产量 布(亿米) 38 -4.3 371 -15.7 硫酸(折100%)(万吨) 801 6.3 8332 -1.2 烧碱(折100%)(万吨) 338 8.3 3643 5.7 乙烯(万吨) 208 11.3 2160 4.9 化学纤维(万吨) 604 12.2 6168 3.4 水泥(万吨) 21333 6.3 237691 1.6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 8378 2.4 94572 1.3 生铁(万吨) 7422 5.4 88752 4.3 粗钢(万吨) 9125 7.7 105300 5.2 钢材(万吨) 12034 12.8 132489 7.7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575 8.6 6168 5.5 其中:原铝(电解铝)(万吨) 327 7.6 3708 4.9 金属切削机床(万台) 5 32.4 45 5.9 工业机器人(套) 29706 32.4 237068 19.1 汽车(万辆) 280.4 6.5 2462.5 -1.4 其中:轿车(万辆) 106.2 11.0 928.6 -8.3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万辆) 100.8 4.9 853.2 1.5 其中:新能源汽车(万辆) 23.8 55.6 145.6 17.3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万千瓦) 1690 31.9 14168 30.3 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 4465 42.3 37800 12.7 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 16496 -2.6 147193 -9.5 其中:智能手机(万台) 12355 6.2 110301 -5.0 集成电路(亿块) 276 20.8 2613 16.2 原煤(万吨) 35189 3.2 384374 0.9 焦炭(万吨) 3972 1.2 47116 0.0 原油(万吨) 1627 0.9 19492 1.6 原油加工量(万吨) 6000 2.1 67441 3.0 天然气(亿立方米) 187 13.7 1888 9.8 发电量(亿千瓦时) 7277 9.1 74170 2.7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5647 9.2 52799 1.2 水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764 11.3 12140 5.3 核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353 6.2 3663 5.1 风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409 7.1 4146 10.5 太阳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104 8.9 1421 8.5 产品销售率(%) 98.4 0.0(百分点) 97.9 -0.1(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亿元) 12753 9.5 122796 -0.3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一)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12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月份 环比增速(%) 2019年 12月 0.60 2020年 1月 -2.32 2月 -24.01 3月 30.11 4月 1.89 5月 1.39 6月 1.37 7月 0.90 8月 1.08 9月 1.09 10月 0.79 11月 1.03 12月 1.10
(2021年1月18日) 国家统计局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生产持续较快恢复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6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增长0.9%;早稻产量2729万吨,增长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186万吨,增长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持平略减;大豆产量1960万吨,增长8.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私营企业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5%,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9.1%、17.3%、16.2%、12.7%。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0%。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三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5%,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0%,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4.8、4.9个百分点。四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比三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5%、9.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1.9、8.3个百分点。 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其中,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连续6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323亿元,下降1.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下降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商品零售352453亿元,下降2.3%。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1.24%。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2.32%。 六、对外贸易实现正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200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18587亿元,增长10.9%;进口13419亿元,下降0.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168亿元。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3.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3%,衣着下降0.2%,居住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1.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7.1%,猪肉价格上涨49.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12月份同比下降0.4%,环比上涨1.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3%,12月份同比持平,环比上涨1.5%。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上年水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与上年同期持平。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总的来看,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四季度GDP环比数据、2020年12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19年及2020年各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2.0%、1.2%、1.2%、1.2%、-9.7%、11.6%、3.0%和2.6%。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4)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6)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7)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间偏上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 (9)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0)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附图
[摘要]分地区看,12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中部地区增长6.9%,西部地区增长4.5%,东北地区增长8.3%。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3%(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增速较11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10%。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 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增速较11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增速与上月持平;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1%,加快0.7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股份制企业增长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5%;私营企业增长7.6%。 分行业看,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纺织业增长5.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7%,汽车制造业增长9.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 分地区看,12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中部地区增长6.9%,西部地区增长4.5%,东北地区增长8.3%。 分产品看,12月份,612种产品中有417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2034万吨,同比增长12.8%;水泥21333万吨,增长6.3%;十种有色金属575万吨,增长8.6%;乙烯208万吨,增长11.3%;汽车280.4万辆,增长6.5%,其中,新能源汽车23.8万辆,增长55.6%;发电量7277亿千瓦时,增长9.1%;原油加工量6000万吨,增长2.1%。 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4%,与上年同月持平;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75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5%。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一)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