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晚间,谷歌、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同时披露了最新的业绩报告。其中云服务成为三巨头财报中共同的最亮眼之处。 亚马逊作为全球第一大云服务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256亿美元,同比增长44%,这是公司单季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创新历史新高。净利润为72.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其中,云服务(AWS)的营收为1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28%。 2020年全年,公司的营收为3860.6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亚马逊云服务(AWS)的营收为453.7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可以看出在亚马逊的业务中,云计算业务是公司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贡献了公司过半的营业利润。同时,贝佐斯宣布将辞去亚马逊CEO,接任者为公司云计算业务CEO安迪·贾西,可见未来云服务仍是公司主要盈利和战略方向。 同时公布财报的还有谷歌母公司ALPHABET。财报显示,Alphabet第四季度总营收为568.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460.75亿美元,增长23%;净利润为152.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06.71亿美元,增长43%。2020全年营收182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402.69亿美元,同比增长17%;摊薄后每股收益58.61美元,同比增长19%。 由于业绩远超市场预期,昨夜谷歌股价盘后涨逾7%,股价突破2000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财报显示,谷歌广告业务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四季度广告业务贡献了超8成的收入。2020年四季度,Google advertising(谷歌广告)营收462亿美元,同比增长22%,贡献了81%的营收。具体业务上看,搜索相关业务收入增17.4%至319亿元,YouTube广告收入增46%至68.9亿元,会员相关业务收入增22.9%至74.1亿元,其他服务业务收入增26.8%至66.7亿元。 此外,谷歌也首次披露了其云业务的运营收入指标。 上季度,谷歌云业务收入按年增46.6%至38.31亿元,微胜预期38.1亿元,但期内业务经营亏损12.4亿元,全年亏损达56.1亿元。 从谷歌对外公布的Google Cloud(谷歌云)五个季度的营收情况看,Google Cloud(谷歌云)的营收增速无疑是最快的,因此也被外界解读为谷歌营收增长的第二曲线。 国外两大巨头云业务业绩如此亮眼,这一边,亚太区云服务排名第一的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昨晚发布的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公司净利润为59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其中,阿里云营收达161亿元,调整后EBITA盈利2400万元,同比增长50%。这也是自2009年成立起的11年来,阿里云首次实现盈亏平衡。 由此可见,虽然三大科技巨头2020年在云服务业务上都有不错的突破,不过对比谷歌和亚马逊,阿里云今年的增速无疑是最快的。 数据显示,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从行业增速看,IDC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84亿美元,同增51%,连续5年超 50%的高速增长;从渗透率角度看,中研普华的数据显示至2019年,中国云计算渗透率仅12%左右,渗透率较低。不过2020年以来,中国企业已经在加速上云。因此阿里云不管是增速还是增长空间相比国外亿成型市场来说都是最大的,而阿里云也正在今年努力开拓市场份额,且有赶超亚马逊和微软的势头,潜力不可小觑。 今年以来,云计算市场的份额越发向龙头企业集中,“马太效应”持续凸显。从全球市场来看,自2017年以来,全球云计算市场3A格局(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占据近七成市场份额。中国云计算市场正在加速洗牌,而阿里云等头部玩家的市场仍十分巨大。 当前,云服务的老大亚马逊因开创了云计算新时代,具有先发的优势,因此全球市场份额和收入都相当可观。2019年AWS运营利润亦高达92亿美元,占总利润的80%。 而微软全球第二大云服务商,增长势头和发展速度亦相当迅速,2021财年第二财季报告显示,微软的智能云业务部门营收14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云计算平台Azure的营收同比增长高达50%。 谷歌和阿里作为云服务行业的两匹黑马,都紧紧抓住了2020年疫情蔓延下的线上办公趋势,在2020年让云服务板块取得了不错的突破和改善,且逐渐成为重点战略方向。 当前,面对全球企业上云的趋势和需求量的爆发,叠加全球5G技术的普及,预计云服务在未来几年都进入黄金时代。虽然全球格局目前仍是亚马逊和微软两家独大,但阿里和谷歌的云计算服务也在蓄势待发,且增势迅猛,因此后续哪位科技巨头可以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真正成为行业的龙头仍值得期待。
平安孵化的几家上市金融科技子公司们这两天正在密集发布年报。2月3日,除了陆金所之外,金融壹账通(OCFT)也发布了自己上市首个完整年度的财务业绩。 财务数据显示,得益于外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强劲需求,金融壹账通2020年营业收入为33.12亿元,同比增长42.3%;全年毛利润12.43亿元,同比增长62.1%,公司经营亏损显著收窄。 毕马威日前发布《2020中国领先金融科技企业50》报告指出,2020年,疫情显著加快了数字化转型趋势,世界各地对数字平台、数字银行、无接触支付及其它金融科技相关服务的热切需求和应用促使金融服务企业加大自身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中国更是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沃土。 疫情期间,银行、保险行业的中小公司线上业务的需求激增无疑也助推了作为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公司的金融壹账通在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金融行业提供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产品等解决方案方面的业务量。 财报显示,2020年金融壹账通营业收入为33.12亿元,较2019年的23.28亿元营收同比增幅高达42.3%。 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后疫情时期,中小银行加强数字化迭代升级的趋势已成共识。为了抓住金融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我们持续巩固底层技术基础,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以多元化的产品来满足金融机构数字化发展的更高需求。” 同时,财务数据显示,金融壹账通毛利率亦从2019年底的32.9%增长至2020年的37.5%。 金融壹账通CFO罗伟杰表示:“公司两年内毛利率增长了10个百分点。净亏损由人民币16.61亿元收窄至人民币13.54亿元。我们对2021年的业务发展充满信心。” 财报披露,得益于公司的规模效应及成本控制,2020年金融壹账通营业总成本占比由2019年末的102.8%降低至83.7%。其中,用于研发投入的总费用支出为13.70亿元,同比增长16.8%。2017年~2020年的四年里,金融壹账通在研发上的总投入已经超过38亿元。 持续对于研发的投入使得金融壹账通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据了解,平安内部会将孵化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分为设立平台、流量及数据积累、收入爆发式增长、利润贡献四个阶段。而此前平安对于独角兽企业之一的金融壹账通发展阶段定位还在第二到第三个阶段之间,没有到利润贡献阶段。
1、阿里第三财季经调整净利润592亿,同比增长27%;营收2210亿,同比增长37%。 2、理想1月交付5379辆理想ONE,环比减少12.2%。 3、拼多多收涨4.62%,花旗上调目标价至210美元。 4、京东收涨4.55%,传京东物流计划本月提交香港IPO申请。 5、Oppenheimer:上调百度目标价至305美元,维持「增持」评级。 美股周二继续收高,道指涨1.57%,标普涨1.39%,纳指收涨1.56%。小盘股周二跑输大盘,价值股为主的小盘股指罗素2000收涨1.19%,涨幅不及三大股指。 富途热门中概股板块共29只股票收涨,14只股票收跌。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 具体表现如下: 知名中概股中:哔哩哔哩涨6.86%,贝壳涨5.87%,拼多多涨4.62%,京东涨4.55%,百度涨3.57%,台积电涨1.41%,蔚来跌2.14%,阿里巴巴跌3.85%,小鹏汽车跌4.59%,理想汽车跌5.74%。 涨幅较大的有:星源燃料涨75%,荔枝涨41.37%,第九城市涨33.09%,金融界涨22.02%,亘喜生物涨19.03%。 跌幅较大的有:明珠货运跌41.42%,中环球船务跌23.42%,易电行跌9.68%,陆金所控股跌8.69%,物农网跌8.25%。 焦点回顾 阿里第三财季经调整净利润592亿,同比增长27%;营收2210亿,同比增长37% $阿里巴巴(BABA.US)$昨日公布2021财年Q3业绩,其中营收2210.8亿元,去年同期1614.56亿元,同比增长37%;调整后净利润592.1亿元,去年同期464.93亿元,同比增长27%;调整后每ADS收益22.03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公司财报 阿里表示,营收增长主要由我们的中国零售商业业务的稳健收入增长(其中包括自2020年10月开始合并高鑫零售)及云计算业务的强劲收入增长所驱动。若不考虑合并高鑫零售的影响,我们的收入将同比增长27%。 阿里还表示,第三季度蚂蚁贡献了7.35亿美元利润。由于最近中国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重大变化,蚂蚁集团正在制定整改方案,该方案还须履行监管部门程序。因此,蚂蚁集团的业务前景和上市计划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们尚无法全面准确评估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对阿里巴巴集团的影响。在蚂蚁集团整改方案履行监管部门程序后,我们将向市场提供更新信息。 此外,2020年12月28日,阿里宣布阿里的董事会已授权将本公司的股份回购计划总额由60亿美元增加至100亿美元,有效期为两年至2022年底。 理想1月交付5379辆理想ONE,环比减少12.2% $理想汽车(LI.US)$公布了1月交付数据。理想ONE在1月交付5379辆,同比2020年1月增长355.8%。理想ONE累计交付量已达到38976辆。截至1月31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60家零售中心,覆盖47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121家,覆盖89个城市,为消费者用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宣布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致力于智能电动车技术的前沿开发,包括高电压平台及超快充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和下一代智能座舱科技。同时,还将具备全新车型完整的研发能力。上海研发中心的招聘工作已经启动,研发中心规模将超过2000人。 拼多多收涨4.62%,花旗上调目标价至210美元 $拼多多(PDD.US)$周二收涨4.62%报182美元,目前总市值超2200亿美元。花旗将拼多多目标价从158美元上调至210美元,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称其GMV的强劲增长将超过运营成本的增长。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 京东收涨4.55%,传京东物流计划本月提交香港IPO申请 $京东(JD.US)$周二收涨4.55%报95.42美元,目前总市值接近1500亿美元。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 据路透社旗下媒体IFR报道,京东物流计划本月提交香港IPO申请。对此,京东方面回复称不予置评。 早在上个月,据IFR引述知情人士报道,京东物流已挑选美国银行和高盛牵头经办香港IPO事宜,公司估值可能达约400亿美元。该消息人士称,京东物流计划在2021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上市,集资至少40亿美元。 Oppenheimer:上调百度目标价至305美元,维持「增持」评级 Oppenheimer分析师Jason Helfstein将$百度(BIDU.US)$目标价由165美元上调至305美元,并维持「增持」评级。 该分析师表示,上调百度目标价是基于其人工智能业务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好转带动其广告业务稳步复苏。 此外,Helfstein表示,近期该公司宣布与吉利成立的合资公司将加速其智能驾驶平台阿波罗(Apollo)的商业化进程。 风险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都有其特定立场,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富途将竭力但却不能保证以上内容之准确和可靠,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从2020年4月到2021年1月,我国重卡市场已经连续第十个月刷新当月销量纪录。 10个月 ● 2月1日,根据第一商用车网发布的数据,预计2021年1月,我国重卡市场销售各类车型18万辆,同比增长54%。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支持淘汰更新、治超、经济回暖需求提升等多种因素推动下,预计2021年重卡市场将保持较高景气度,相关产业链将持续受益。 三大因素驱动销量增长 从2020年4月到2021年1月,我国重卡市场已经连续第十个月刷新当月销量纪录。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2021年1月重卡市场销量超预期增长,驱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2021年下半年,柴油车国六排放法规即将实施。大多重卡企业都认为,2021年“开局即决战”,必须要全力争夺“开门红”和上半年市场,各家企业终端促销及渠道铺货力度非常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2021年1月重卡市场的销量。 其次,制造业发展为公路运输业的增长创造条件。数据显示,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制造业是物流运输行业的上游环节,制造业保持扩张,物流业稳定增长,从而推高重卡销量。 最后,中短途及支线治超趋于常态化,推动了用户购买合规重卡和标载重卡。 多家公司业绩预喜 在重卡行业高景气度下,多家相关上市公司2020年业绩预喜。 一汽解放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5亿元至29亿元,与上年同期重组前相比,预计增长4732.29%-5387.97%;与上年同期重组后追溯调整数相比,预计增长28.33%-45.74%。 公司表示,2020年公司净利润与重组前相比大幅增长,主要为重组完成、置入盈利能力较强的资产所致。净利润与重组后相比上升的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商用车市场持续向好,公司加强战略管理,坚持产品领先,推进车联网平台和生态建设,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中重卡销售39.45万辆,同比增长38.7%,实现了净利润快速增长。 中国重汽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净利润为18.35亿元-20.8亿元,同比增长50%-70%。中国重汽称,报告期内,重卡行业在多重利好因素助力下,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公司的产、销量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提升。在有效防疫的同时,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多维度进行产品优化升级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公司持续推进精益管理,发挥企业优势,有效增强了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中银证券指出,目前,国三柴油重卡预计还有近百万辆,政策支持淘汰更新推动销量增长;此外,治超、经济回暖需求提升也将是重要贡献因素。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预计2021年重卡市场将保持较高景气度,相关产业链将持续受益。
2020年地方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多个省份增速在前三季度转正基础上继续加快,全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各地危中寻机、变中育新,新兴动能表现活跃。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政策持续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各地2020年经济年报已全部出炉。截至1月29日,全国31个省区市均发布了去年全年的经济运行数据,除受疫情冲击最重的湖北省外,其余省份均实现正增长。西部地区增速继续领跑全国。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 202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3%,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的积极变化,同样体现在地方层面。多个省份增速在前三季度转正基础上继续加快,全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从经济总量看,东部省份复苏势头强劲,广东、江苏、山东位列前三。2020年,广东省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73129亿元。除粤苏鲁外,GDP总量超过5万亿元的省份还有浙江和河南。超过4万亿元的省份共有9个,除上述5省外,还有四川、福建、湖北和湖南。 从经济增速看,除湖北外其余省份均实现正增长,20个省份的经济增速跑赢全国,其中19个省份同比增速超过3%,增速前三均在西部地区。西藏增速居首,同比增长7.8%。贵州紧随其后,同比增长4.5%。云南同比增长4%。 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河北增速领先,比上年增长3.9%。江苏同比增长3.7%,山东、浙江同比增速均为3.6%,海南、福建分别同比增长3.5%、3.3%。广东同比增速与全国同步,达2.3%。上海、天津、北京同比增速慢于全国增速,分别为1.7%、1.5%、1.2%。 在东北地区,前三季度率先实现由负转正的吉林省同比增速继续领先,全年实现2.4%的增长,黑龙江、辽宁的增速分别为1.0%、0.6%。 西部地区增速继续领跑全国。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9个省份增速在3%以上。重庆、甘肃、宁夏同比增速均为3.9%,四川、广西、新疆分别同比增长3.8%、3.7%、3.4%。陕西、青海、内蒙古增速分别为2.2%、1.5%、0.2%,慢于全国增速。 在中部地区,安徽同比增长3.9%,湖南、江西同比增速均为3.8%,山西同比增长3.6%,河南同比增长1.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同比下降5.0%。 2021年的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年湖北经济严重受创,今年要全力回归正常,不仅要把损失的部分补回来,还要力争把应有的增长追回来。考虑去年低基数因素和潜在增长率,湖北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增长10%以上。 动能转换持续推进 2020年,尽管受疫情冲击,“新高”“突破”“提升”等依然成为各地经济年报热词,高质量发展有新进展。 从供给端看,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加快恢复,服务业生产持续改善。据记者粗略统计,全国有超过2/3的省份实现了三次产业全面增长。 2020年,山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四川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总量突破5000亿元,增速创近15年新高;山西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较年初回升14.6个百分点;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投资看,投资增速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在湖南,202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投资增长44.2%;在重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4%和39.8%。在广东,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4%。 从消费看,消费升级持续推进。疫情期间,线上线下融合提速,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逆势增长。在江西,通讯器材类、可穿戴智能设备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0.0%、95.5%。在海南,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2.0%,化妆品类增长132.9%,金银珠宝类增长102.8%,通讯器材类增长11.0%。 从进出口看,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浙江、安徽、江西、重庆等省份外贸规模创新高。2020年,浙江省进出口、出口、进口占全国的份额分别比上年分别提升0.7个、0.6个和0.7个百分点,创出新高;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06.4亿元,比2019年增长14.1%;重庆市进出口总值6513.4亿元,同比增长12.5%,笔记本电脑出口值创新高。山东省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138.3亿元,增长366.2%。 2020年,各地危中寻机、变中育新,新兴动能表现活跃。在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6%和24.8%,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在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0%。在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4%,创2017年以来最高水平。在甘肃,全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高1.9个百分点,新能源利用率达95%以上。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2020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助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政策持续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2020年,北京市先后制定出台“免减缓、返补保”等30余项援企稳岗政策,累计为企业减免社保费1423亿元。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加快18.3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4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49.9%。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0年,贵州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工返岗就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7.2%,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54.5%。上海市推出一系列民生保障有力措施,居民转移性收入保持稳健增长,对全年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六成左右。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比上年缩小0.05,连续8年呈缩小态势,自1993年以来首次降至2以内。 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长。2020年,浙江省在册市场主体达803.2万个,企业282.0万家,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11.2%。贵州省市场主体数量达346.76万个,比上年增长13.0%,特别是新建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4家,比2019年还多93家。 展望2021年,地方经济有望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经济运行将趋向常态。各地纷纷表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图片来自网络 2月1日晚,平安银行披露了2020年度业绩报告。这也是A股上市银行的第一份2020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2020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归母净利289.28亿元,增速“转正”同比增长2.6%,盈利能力逐步改善。 规模方面,2020 年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4.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4%,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2.6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负债总额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3.2%,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2.6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7%。整体规模稳健增长。 盈利方面,2020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归母净利289.28亿元,同比增长2.6%。具体来看,同比增长10.8%、总额为996.5亿元的利息净收入仍是其营收主要来源,占比64.9%与往年相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明显,同比增速达18.3%,金额为434.81亿元。 平安银行表示,利息净收入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 2019 年下半年资本补充到位后,平安银行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的持续加大,2020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日均余额2.37万亿元,同比 2019 年增长 17.1%;另一方面,有效降低负债成本,2020年平安银行存贷差3.84%,同比 2019 年下降28个基点,净利差、净利差也同比下降。 资产质量方面,平安银行2020年度资产质量指标改善较为明显。不良贷款、逾期 60 天以上贷款、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余额和占比相较上年末均实现“双降”,同时,逾期 60 天及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均低于1。 从具体指标来看,截至2020 年末,平安不良贷款率为 1.18%,2020年度,平安银行个季度不良贷款率持续走低,如今1.18%的不良率已较上年末下降 0.47 个百分点。 同时,平安银行关注贷款、逾期 60 天以上贷款及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的占比分别为 1.11%、1.08%和 0.88%,较上年末分别下降 0.90、0.50 和0.47 个百分点,主要资产质量指标改善明显。 此外,截至2020年年底,平安银行拨备覆盖率为 201.40%,较上年末上升 18.28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也实现了进一步提升。 分项目看,平安银行截至2020年年末的2.67亿贷款中,有39.8%为企业贷款,60.2%为个人贷款。 平安银行表示,年初受疫情影响,贷款业务产能有所下滑,二季度以来持续恢复,增长趋势良好,其中个人贷款中的汽融业务逆势较快增长,2020 年末,汽车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 37.5%,行业领先。 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尤为值得关注。2020 年末,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 1.13%,而这一数据在2020年9月末时为1.32%。 平安银行在年报中对此解释称,自 8 月开始,零售月新增不良贷款已呈现回落趋势,年末主要产品不良率均已出现拐点,并趋近疫情前水平。 而在其个人贷款中,体量占1/3的信用卡贷款的不良率和不良率增幅最高,同比增0.5个百分点达2.16%。 公司贷款方面,按行业来看,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平安银行在采矿业、制造业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分别同比上升3.53和0.05个百分点,其他行业不良率均同比下降。 结合2020年12月31日银保监会最新出台的“房贷新规”,平安银行的房地产贷款规模已超标,个人按揭贷款规模也已处在“红线”边缘。 按照新规要求,平安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应分别为20%和27.5%。而按年报数据计算,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平安银行房屋按揭贷款余额为5283.8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9.8%,处在超标边缘;房地产贷款总额为8003.47亿元(个人房屋按揭贷款余额+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30.02%,已超出规定上限2.5个百分点。 此外,从年报数据来看,2020年度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表现亮眼。2020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85.78亿元,同比增长10.8%。 基础零售、私行财富、消费金融三大业务模块中,平安银行还强调了其基础零售业务中基金产品销售的部分。 据年报披露,平安银行2020年度重点打造公募基金“平安优选”品牌及产品表现优异,2020年,“平安优选”股票及混合类基金平均收益率52.5%,相对上证指数的超额收益达38.7%。 平安银行私人银行业绩同样亮眼。截至2020 年末,平安银行财富客户 93.42 万户,较上年末增长 19.9%;私行达标客户5.7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 30.8%,其中私行达标客户 AUM 规模 1.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53.8%。 以此计算,平安银行私人银行达标客户客均资产管理规模达1970万元,而这一数据在2020年9月末时为1897.8万,在2019年底时为1675.7万元。 年报中,平安银行还披露了2020年度的分红派息计划,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80元,合计派发现金股利 334.93亿元。 2021年以来,平安银行股价屡创历史新高。截至2021年2月1日,平安银行现价24.55元,单日涨幅6.32%,年初至今涨幅高达26.94%,领涨银行板块。
阎岳 1月25日,通达信化纤指数盘中创出了3508点的历史新高,收于3405.3点,与上一交易日持平。2019年12月31日,该指数收于1617.82点,按此计算,在不到13个月的时间里,化纤指数上涨了110.49%。化纤指数乘风破浪一路高歌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同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卓创资讯发布的1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间接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1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显示,当期涤纶长丝吨价为6121.9元,去年12月中旬,涤纶长丝吨价为5775元。也就是说,从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中旬,涤纶长丝每吨上涨346.9元,吨价涨幅超过了6%。而去年9月中旬,涤纶长丝吨价为5408.3元,现价较其上涨了13.19%。 化纤行业从去年9月份开始复苏,境内外纺织服装、抗疫等需求强劲,从而推动上游化纤价格上扬,涨幅前三的品种是粘胶短纤、氨纶和涤纶长丝。涤纶长丝的用途很广,在衣料、装饰材料、工业、口罩等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2020年,我国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58万亿元,增长6.2%,其中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1.07万亿元,增长30.4%。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2020年3月份至去年年底,全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5亿元,其中口罩出口2242亿只,价值3400亿元,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个人提供了近40个口罩。 去年12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62.01亿美元,环比增长6.55%,其中纺织品环比增长2.09%,服装环比增长10.84%。对于化纤行业的后续走势,机构均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仍将保持这种动力。 受益于行业的整体回暖,上市公司业绩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1月9日,新凤鸣发布业绩预告称,2020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下游需求回暖,石油价格企稳,公司产品盈利空间逐渐修复,加上新产能投产,公司四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28.55%到56.65%。 1月16日,华峰化学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0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动幅度为8.61%至35.76%。 行业景气度的整体提升,使得目前化纤企业产销两旺,基本无库存。业界预计,受“宅经济”及抗疫、海外市场需求的带动,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仍有继续乘风破浪的动力。 (编辑 才山丹)